房市反映的兩種思維,你們說是不是?

房市反映的兩種思維:

  有人說:我一有錢就買房,萬一以後自己不出名了,至少還有房。

  也有人說:等房價降了,我就買房,這樣還能省一大筆錢。

  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市場情緒和供需關係的綜合結論而已。

  我等普通大眾的辛酸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分析一下這兩種說法,直觀體現就是房價和背後的房產投資思維。

房市反映的兩種思維,你們說是不是?

  首先,關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執著於靠房產來發家致富的問題,可以從回報率找到答案。

  黃金、股票、銀行理財產品、定期存款、房產……

  黃金當然很穩定,不會貶值;

  股票有風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銀行理財和定期存款,那是看著銀行卡內的數字一位數一位數的往上升。

  而大家公認的最保值,最能與時代機遇相契合的投資產品,也許非房產莫屬。

  除去樓市泡沫,樓市崩盤的看法,先來侃侃正常情況下房產投資的收益回報率。

  按照近兩年的房產投資概況,一套100萬的房子,一年增值1萬元是妥妥的,如果該房產在投資過程中還用於出租,一年的租金收入是2.5萬,那麼這一年房產的投資回報率最低就是3.5%。

  目前,國有股份制的五大銀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目前是1.75%,如果100萬存一年定期,那麼利息是100×1.75%=1.75萬元。地方性的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按2%來計算,那麼100萬元存一年的利息是100×2%=2萬元。未來幾年銀行的政策會朝著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上調貸款基準利率的方向發展的,即,通過定期存款獲得的利息會越來越少,而貸款產生的利息會越來越多。

房市反映的兩種思維,你們說是不是?

  按照投資收益回報率的通用準則,合理的投資應該在3-5年內保持回報率至少在3%以上,5年後至少在5%以上。否則,該投資方式便不如放入銀行獲取定期利息更明智。

  如果在一個時期內,很明顯這個時期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年兩年,甚至是五年十年,某一項投資的收益回報明顯高於其他投資產品,那麼該產品便是該階段最好的投資了。

  投資的首要目的是保值,其次才是升值。銀行產品追求的是一個“穩“字。投資追求的是收益和風險的共存,然而從整體看下來,收益又遠遠大於風險。在當前這個時期內,哪種投資方式更划算,相信大家內心都有了答案。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往前推十年,往後推十年,西門慶都知道用錢生錢,用錢養錢,只有讓錢流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用金融槓桿撬動資產圈,來實現人生大計。

  但是近期,各地統計局和易居研究院共同完成了一個關於《全國40城房價透支程度排行榜》的報告就值得深思一下了。

  一下內容為複製:(全國40個大中城市中,共有19個城市得分為正,呈現不同程度的房價透支狀況;另外有21個城市得分為負,暫時沒有房價透支現象。房價透支程度前三名的城市是廈門、天津和石家莊,而鄭州保持著20%的透支的程度,排名第十。城市發展速度某種程度上與房價透支程度是成正比的。

  我們以為有些事情已經到頂,觸到極點了就要回升了,但事實是,鄭州正在尋求更大更遠的發展,全國各個城市都正在大力開展一切建設,大力推動城市化。房子和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解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房價,樓市,並沒有按照我們預期的那樣走,即使是以透支為“代價”。這個代價是否會很嚴重,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至少目前我們還未見到真真切切的結果。尤其是對於相對落後的鄭州來說,它的目標是追趕廈門,任重道遠,對鄭州來說,有多少個十年用來發展,對我們來說,就有多少個十年來繼續面對這種局面。)

  我覺得對於有錢人來說,他們有敢於揮灑資金的本錢,透支目前能力範圍之外的資金的勇氣以及承擔資金風險的抗壓能力,但是對我等來說,錢砸進去就是砸了,錢沒了,就是沒了,也許這輩子都無法翻身。所以,買房,投資,都會讓我等變得謹慎起來,也才有了“等房價降了再買房”的坦言相告。

房市反映的兩種思維,你們說是不是?

  一邊對這個樓市表達著出離的憤怒,希望這個市場趕快冷靜,另一方面內心其實還是希望自己在這個城市有一席立足之地。

  一方面抱怨著那些投資買房的人活該自討苦吃,另一方面又為他們房奴的生活感到悲哀和辛酸。

  每一個“口出狂言”之人,其實內心都有自己的一個痛點,無法觸碰,不想提及,卻又經常用反面的言語來掩飾自己的不甘。

  其實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套房,只是房價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這種投資思維透露出的到底是什麼?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經濟開放之下,人們思維的變化和尋求前進的迫切心理。

  當然,一切的投資都是建立在自身資金能力,眼界思維和抗風險,抗壓能力的共同作用下的。

  那些在樓市上賺的盆滿缽滿的人,我覺得,大概是不會後悔的。

  那些在樓市嚐到甜頭,沒有賺翻的,我覺得,應該會繼續前進的。

  那些在樓市上沒有嚐到升值滋味的,至少抓住了一個時機,留下了一份保值產品,不至於讓未來的自己永遠也買不起房。

  房子是一件產品,任何產品都是有成本的,這麼說吧,如果商品房成本40萬,賣價120萬,你首付20,欠銀行140萬,後來小產,新民居,共產只買80萬,你怎麼辦?租?賣?能不能租出去或者賣出去都要打個問好,畢竟買家從不看成本,只關心市場價格和後期預期。

  事實房市上,有錢人,早就買房了,甚至是,買的夠夠的。

  現在的市場上,更多的機會還是留給我們普通需求者的。十年後,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色呢?誰敢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