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健康歸誰管?

近日,國家醫保局正式掛牌,將聯動三醫工作,積極推動健康的中國醫療保障體系。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剛將天貓部分醫療業務以106億港元的對價,裝入旗下醫療類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全面加速度整合醫療板塊業務及資產。

我們的健康歸誰管?

1、互聯網醫療提供瞭如何的解決方式?

從阿里巴巴的醫療事業佈局可看出,所有的服務都悄悄然地附上了互聯網的外衣,醫療當然也不例外。

但這涉及民生的醫療事業加入到互聯網浪潮中,會是怎樣子的? 它能做的又有哪些?

首先是讓行動不便利的老年人多了一種看病方式。醫護到家、V護到家等聯通互聯網與醫護服務的平臺提供了上門問診、預約護理和長期健康醫療的便利看病服務。且就單次結算來計,它比傳統醫院掛號要來得便宜。

老人看病難,社會中流砥柱的人群看病也難。一些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索性和傳統醫院合作,在微信上開放了網上預約掛號、病例查看等功能,讓繁忙於工作的人群多得了更多的時間去有效處理自己的事務,當然包括看病、複診;同時也減輕了城市中甲級醫院的就醫壓力。

但方便的東西總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醫保的異地結算和養老體制的陳腐過時,都讓互聯網醫療服務止步於更多領域的拓展。除了上門提供服務,互聯網醫療幾乎沒有任何可競爭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醫療還需接受政府的監管。

也所以,“醫改”是每次“兩會”免不了的議題,也是多年過後依然無法逾越的坎。

我們的健康歸誰管?

2、監管

醫患關係很差。

新聞上近年來常出現的病患傷害醫生事件不在少數,究其原因主要是病情未得到及時控制、治療後病情反而更嚴重並導致炎症生命危殆…等等的醫患彼此信息不對稱而形成。顯然,讓醫生感到不滿的情況要更復雜。

醫生的診療費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普遍偏低,醫院逐步實施的公益性給醫生,尤其是三甲醫院醫生帶來了難以比擬的重壓、醫院醫生也是服務性行業的職業素養須知,是醫改如此迫切的原因之一。

醫改要面臨的遠不止這些。

那將是涉及各方面盤根錯節的利益相關,而且不僅存於傳統醫療,互聯網醫療也同樣情況嚴峻。從而造成了監管的必要性,和難操作性。

為解決這個疑問,有市場人士指出,醫療需具公益性但醫護人員不公益,將他們置身於市場中,與商業醫療保險一起在競爭中成長、改善,才是監管的首要措施。

而這也不是無稽之談,隨著近幾年國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向商業醫療保險靠攏、熟悉和親近。

我們的健康歸誰管?

3、商業醫療保險的重視反映了什麼?

最起碼,在這一市場化過程中,消費者擁有了更大的選擇權,不是向過去那樣被動且無助。因為,消費者的選擇正是市場的基石。

商業醫療保險幫助了醫護結算問題。就目前來看,國家醫保並沒有在很多方面發揮出它該有的作用,在重疾醫護上、養老護理上、異地結算往往這些才是目前醫療壓力的最大源頭。

商業醫療保險的市場競爭會使其服務變得更完善,它會幫助國民對於看病難、看病貴等的心結解開,也將有效幫助經濟發展。

而且,商業醫療保險完全可以放到互聯網上進行,醫護功能可以在線下進行。

社區養老體制就可以聯網醫療平臺合作。

相較於大醫院的醫保報銷來說,長期上門進行醫護服務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費用,老人更願意選擇坐公交、排長隊去醫院看病。但社區養老體制可對此問題起到緩衝效用。社區制定一系列的養老護理,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實施用戶管理系統,也可以幫助老人訂閱養老服務。

健不健康肯定是人的事情,醫護也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但在未市場化的醫療體制裡,個人往往無法對自己的健康和醫護擁有自主的決定權和選擇權。

市場化競爭符合著經濟發展趨勢,也對人們選擇和維護自我的健康、醫療服務有更多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