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邂逅

——《張家疃村志》序

我出生在合肥東鄉的一個小村,祖先名叫臧文元,本不姓張。按照族譜的記述,文元公明代初年從江西遷來,是一名有戰功的軍人。他最初定居的地點,是合肥東南叫“衛崗”的地方,後來到我爺爺的爺爺,開始播遷到淝河岸邊的一個小村,叫新河埂。對於衛崗這個詞,我一直很有興趣。明清時期,前來合肥的軍人很多,他們分散在四鄉的農村之中,所耕之田稱為“衛田”,那麼“衛崗”估計也是衛所的領地之一。無論如何,從衛崗播遷出的人們都是移民的子孫,他們未必記得始祖的名字,但始終記得先輩來自江西。一直到我童年的時候,問起爸爸我們從哪裡搬來,父親也認真的如是講述。想來,對於自身來源的尋求,是人們無法抗拒的本能,也是人類走向成熟的象徵。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因為這種對歷史近乎於天然的興趣,我始終想要親近祖先們生活的地方。大學時我讀的是城市規劃,閒暇時間很多,從那時起,常常一個人出去旅行。因為親戚的關係,我從小就喜歡巢湖北岸。那時,我常坐車到這一帶農村閒逛,之所以不稱為考察,是因為這其實是一種精神享受。那時的巢湖北岸雖已稱為“僑鄉”,但很多村莊並不為人所知,這裡有幼時熟悉的鄉村景觀,也有尚未走遠的醇厚民情。我在這裡宛如無人管束的野貓,隨意穿行於古老民居之中,累了就在濃綠的樹蔭下休憩。巢湖北岸的風土民情像治癒的藥酒,讓我忘記了學業疲勞的同時,也找到了早已消逝的心中“故鄉”的影子。

在這個忘我的沉醉過程之中,與張家疃村的相遇成了關鍵性的一幕。記得2002年夏天,我一個人坐車,從六家畈到山口凌。那天正好親戚不在,我到村裡其它人家小坐。那戶人家的主人,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農婦和我聊了半天,聽說我對古村落很感興趣,就對我說,建議你去黃麓鎮張家疃看看,這個村叫“九龍攢珠”,在當地十分出名。

我聽了這個信息,精神為之一振,於是立刻出發。那時交通並不方便,從山口凌到洪家疃之間,必須步行半個多小時,到達黃麓師範才能坐到摩的。正午的太陽曬得人頭昏昏的,好在沿途風景如畫,不知不覺也就到了。從洪家疃村,大概半個小時到黃麓。昏昏欲睡的司機一聽到張家疃的名字,沒出十分鐘就把我帶到了村口,還遠遠的給我指出“九龍攢珠”大概的方位。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此時,我已經按奈不住興奮的心情,憑著感覺往裡走,很快就見到一條幽深的巷道。其實我此前也去過很多村莊,但巷道最多十餘米長,很少有張家疃這般綿長。那時,很多人家都在打工,村莊少人,老屋比比皆是,我在巷裡慢慢的走著,兩側的土牆磚牆,擠壓出狹長的空間。巷道之上的天空,又被伸出山牆的屋面遮蔽,更顯出幽深的感覺。從這條巷道往南穿行,看到一棟土牆的建築,因為沒人,大門開著,從中進去,看到樑架雕花十分質樸,明代風格相當典型,江淮之間,明代民居本來十分罕見,而在合肥近郊竟能發現,這讓我十分狂喜,感覺看到了博物館特藏的珍品,久久不願離去。

我在屋裡轉了很久,拍了一些照片。那屋堆滿了稻秸,從這間到那間,必須穿過它們。沒想到那裡面還有很多“原住民”,每當我碰到稻秸,立刻就有麻雀從中飛出,有些羽毛未豐,飛的跌跌撞撞,它們唧啾的聲音,好像在抱怨我的魯莽。下午的陽光照著古宅,時光彷彿靜止在那裡。而張家疃,這個古老村落,那一刻像正沉睡的巨獸,打著輕微的鼾聲,並沒有意識到一個痴迷者已經悄然走入。

從這棟建築開始,我開始意識到已經完全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從那棟房屋出來,順巷道下行,出巷道口,就看到一口圓圓的池塘。山口凌的農婦和我說,“九龍攢珠,有九條巷子對準那水塘”,至此,終於看到了它的全貌。水塘長滿野草,表面飄著浮萍,似乎年久失修,在水塘旁,很多巷道排列整齊,像衛兵一般,齊刷刷對準南方。在巷道和水塘之間,形成寬約4米的街道,兩側有澡堂、商店。時近兩點,街上無人。招牌在風中顫動,商店裡的老闆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一切都像《千與千尋》的電影裡,突然闖入的平行宇宙。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以上,是我和張家疃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和“九龍攢珠”最初邂逅的情景。回去以後,我寫了一篇小的報告,在報告裡提出了一個思想,中國的傳統村落,它的產生和發展,似乎並不完全是田園詩似的,實際存在著真實的規劃方法和規劃空間。之所以說“真實的”三字,是因為當時雖然就讀城市規劃專業,但並非我理想所在。我一開始在土木工程,後來向學校申請轉入建築學,但並未如願。

那時在人們眼裡,建築學的學習靠近藝術,也更實在和精緻,城市規劃整天泡泡圈圈,點點線線,被稱為“紙上畫畫,牆上掛掛,不如領導一句話”,因此從內心,我不認同“規劃”有什麼真實價值,也不相信自己未來會從事規劃行業。但那次旅行卻給了我認識上的衝擊。我開始懷疑自己,或者身邊人對於“規劃”認知的真實程度。單體的建築固然有很多藝術創作的空間和手法,但若能縱橫於整體,將藝術的靈感貫穿於宏觀空間的設計之上,何嘗沒有精妙作品的誕生可能。將“規劃”和“藝術”之間加以聯繫,並激發了我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張家疃提供了一個寶貴機會。

這次收穫對我未來的科研經歷也影響甚大,應該說,從此以後,我的旅行從“閒逛”開始正式轉向研究與考察。2005年,得益於東南大學張十慶先生的推薦,有幸開始從事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從讀研的第一天起,我就決志把黃麓的傳統聚落作為自己研究的方向。2006年,江蘇省教育廳批准了當年的150項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九龍攢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規劃與源流研究”名列其中,也是當年建築學領域學術創新項目的唯一一項。從這點來說,對張家疃規劃遺產的認知和判定,絕非個人的一廂情願,而是學界前輩審慎的共識。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研究過程中,一方面受到導師的悉心指導,另一方面,我也深知難度很大,早已超過自身的知識水平,因此積極和不同領域專家前輩保持聯繫。2006年,我給復旦大學葛劍雄先生寫信,談到“九龍攢珠”型村落和明代移民的關係,葛先生非常高興,他們在移民史的研究中,也一直期待能從建築學領域找到某種合適樣本,“九龍攢珠”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葛先生說:

“靖華同學:

非常感謝來信和提供的資料,更高興你們的研究證實了我們作過的一些設想。在以往研究中,我們發現,在移民傳遞的文化信息中,民居是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當遷入地的地理環境與遷出地比較接近時,移民總是儘量保持原來的居住方式和建築形態,但也會根據地理條件的改變,作一定的調整或改變。衛星遙感照片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就象基因為移民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一樣,今後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你們的研究成果如正式發表,望能示知,以便能及時引用。歡迎保持聯繫和交流,並祝

學安

葛劍雄,6月28日”

這次聯繫之後,在師友們的關心之下,2008年完成課題,並出版了《九龍攢珠》一書,後來,我和葛先生聯繫,希望他能給書一些評價。葛先生認為,“九龍攢珠”研究的最大特色,是它跨越了建築學和社會學的隔閡和邊界,並作出了難能可貴的嘗試。這一評價飽含前輩對後學的提攜,固然受之有愧,但“九龍攢珠”確實也是我個人融合其它學科研究方法和觀點技術的一次突破,這個突破對於認識中國建築史領域的很多疑難問題大有助益。從此以後,我又將這一方法應用到一些規劃設計項目之中,也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從這點來說,“九龍攢珠”對我的啟迪既跨越學科,更跨越學術和實踐的邊界。它啟示著我,不僅在學術研究之中,在規劃設計工作之中,也應該建構宏觀和總體的認識視角。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土地是有感情的,土地也有規律,對於土地生命力的結構性的認識,是“九龍攢珠”的始祖張元一選址定基的基礎,也是村落在數百年時間內長盛不衰的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綜合的,適應地理規律的設計,是“九龍攢珠”建築形態形成的關鍵,也是規劃設計工作綜合統籌的靈魂。在這兩個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對土地的敬畏,對人的敬畏,以及一切生長於土地之上一草一木的敬畏。如果還向以往一樣,把規劃當做一種建設工具,只知機械捕捉領導意志,論證甲方思想,無論對錯,皆遵循意志,實現物質功能的要素組合。即便成果無比華麗,最終只能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之上,複製一個又一個索然無趣的灰色空間。這個過程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我們確實在這一框架和邏輯之中,以保護和發展的名義,做了太多初衷不壞,但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文章至此,回到本志的主編,張榮傑校長經常提到的我的“貢獻”。其實張家疃與我的關係,與其說它是我研究的對象,不如說我才是它永恆的學生。張家疃是一個課堂,從中能學到鄉村規劃的精髓,又能感悟濃厚的人文。雖然它已經蒼老衰弱,但未來必將重現活力,很多古宅遭到拆除,但“九龍攢珠”的總體系統仍然健在,並將繼續保持運轉。

張家疃是一條線,而我是一個點,點和線的相遇,是線賦予點更多,還是點影響線更多呢?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試想,如果那天未去山口凌村,沒有遇到那位婦女,沒有與這個神奇村莊相遇(或者即使相遇,但時間晚了很久),或許我從此的人生方向也由此不同。鄧麗君在歌中唱道,“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裡?”,“也許遇見某一人,過著平凡的日子”,這是我真實的內心感受。張家疃是我的老師,從認識它以後,我才有緣遇見更多的良師益友,並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啟迪和指教。從這個角度來說,張家疃與我甚多,而我又給了它什麼,以至於一定要稱之為“貢獻”?不過,雖則如此,我仍覺得有責任把這段經歷寫下,一方面提醒自己,在心中應始終對此經歷保持感念,對冥冥之中的上蒼保持敬畏,另一方面,也告知自己,該把所獲回報社會,擴大影響,讓更多的人理解“九龍攢珠”,保護“九龍攢珠”,應用“九龍攢珠”。

這樣,我即使只是一個點,也能因此而變成一條線。或許,這才是我與張家疃相遇的意義所在。

合肥地域文化之《張家疃村志》序《邂逅》

2018年07月25日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