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西漢末年王莽的新不被正史承認,但武則天的周卻被承認?

神都公子哥


王莽是一個褒貶不一的歷史人物。由於其建立的新朝的失敗導致其本身的身敗名裂。古時對其多貶義,現代人看其做法多有現代的意思,對王莽又有讚美之意,有人戲稱其是穿越者。

王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其姑姑就是漢元帝的皇后。但其父兄早亡,王莽跟隨其叔叔生活,王莽其實在王氏家族並不受重視。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王氏家族多人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這些事是沒有王莽什麼事的,早期生活清苦,艱難。但王莽對此不但沒有任何怨言,而且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並且勤勞好學,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自己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行為檢點。王莽就是儒家思想的合格代言人,完全可以成為當時的道德楷模。

其姑姑當皇后時也是王家興起之時。漢元帝登基為公元前49年,此時距漢武帝駕崩公元前87年已有38年。漢武帝駕崩時,因為漢昭帝年幼,怕有呂后之禍殺漢昭帝之母,然後託孤霍光等大臣。但漢昭帝21歲就死了無子,也有人說漢昭帝受制於霍光,鬱鬱寡歡而亡。此說法不見得正確。但後來霍光把海昏侯劉賀趕下臺另立漢宣帝,這就看出了此時的皇權已經受制於大臣。漢宣帝小心翼翼維持著,直到霍光去世才開始清算霍家勢力。漢宣帝在位26年,公元前49年駕崩,漢元帝登基。

漢朝到漢元帝時已有一百多年。西漢初年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帝國恢復相當快,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但文景之治背後,是地方豪強勢力開始強大。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並且也為了打擊匈奴,經濟採取上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加強了中央實力。在這過程中就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也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儒家的道理不僅是說說而已,不僅僅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儀式;儒家也有宗教式的神聖性、排他性、唯一性;並且儒家的是根植於血緣紐帶,其理論是有深刻情感需求。我們現在仔仔細細想想,儒家之前的法家,秦始皇的法家嚴刑峻法,條理之中充滿了冷冰冰的殺戮,一切均講求利益,對普通人來講只有畏懼沒有親近;漢初的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是看穿一切的冷漠,情感是冷冰冰的旁觀者。儒家恰恰與此相反,後世雖說批評較多,但儒家在漢代被獨尊時,並不是簡單僅僅當做牌坊;儒家從此開始吸收諸子百家合理的東西,並開始逐步的影響到普通百姓的方方面面。其實儒家在漢武帝前已在民間有了廣泛的影響力,武帝的獨尊儒術只是使其正式的走向了朝堂成為治國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和同時期的基督教的在羅馬帝國確立有像是的地方。唯一的不同是基督教是一神論的宗教體系,儒家是血緣紐帶的倫理體系,但他們的功用是一樣的。

漢書裡記載著宣帝對當時的太子元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這句話被認為是對漢家治國的理論,並常常被用來說明帝王家並不怎麼看重儒家。但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儒家的魅力以及其感召力。

事實上漢元帝最後也就真的重用儒家,並在元帝時形成儒臣、外戚、宦官的平衡體系。並且還真的在重用儒臣上帶來不可收拾的後果,後世就更加認可上面一句話了。

王莽從小便嚴格按照儒家的要求來行為處事,到成帝時就開始一時聲名鵲起。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開始進入中樞;到公元4年王莽建立新朝。其所作所為簡直就是一個合格的儒家典範。

王莽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也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並且從其建立新朝以後的改制看,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儒家經典去做的。

王莽並不是所謂的偽君子,說其篡漢其實有點委屈,他是真的相信儒家所說的理想主義。並且真真實實的去做了。比如恢復井田、釋放奴婢、按照周禮改革官職制,最無語的就是給異族起侮辱性名字。這些統統說明了王莽的“真”君子。

而且王莽的禪讓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所說的王莽的政治野心;其背後真的是有很多人希望王莽改朝,因為王莽更像是他們希望的的三皇五帝。這情況和希特勒是民選的有相似之處。

當時,西漢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匈奴早就臣服,西域也相當穩固,社會經濟極度發達,農業、手工業及商業也達到了空前繁榮。在這時候地方豪強的勢力已經壯大起來,地方官員的選拔也逐步被儒家大族把持。在地方政治形態上豪強已經和儒家大族合流,形成了以後的士族。西漢政府此時已經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王莽的儒家的理想主義色彩正好符合這些士族的想法,西漢末年外戚、宦官、儒臣的爭鬥也大大降低了政府控制。在這些背後勢力的合力下,一個新朝建立了。這個“新”本身就是指向,就是想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的符合儒家理想的政府。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王莽真心就是這樣去幹了,首先損害的就是士族的利益。儒家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明白:道德問題是對內,是對自己的要求,是時時刻刻規範自己的行為的。道德不能作為治國的辦法,簡單的說在法律層面還是法家管用,法律是對外是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僅從這一點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一句是對的。其實也是王莽以後,後世才對這句話有感悟。

從這一點士族中儒家才知道自己錯了,一直想象的是別人應該怎麼樣做。真到王莽要求士族、豪強們應該怎麼做的時候了:土地國有,要實行井田了等等,他們坐不住了。

公元17年綠林赤眉起義開始,起義能壯大的背後就有這些世家大族的放縱,他們或者借防禦“盜賊”,或本身就參加起義,在這形勢下地方豪強勢力隨並起。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登基,劉秀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滅掉綠林、赤眉起義和其他豪強勢力而建立的東漢,從一開始,除光武帝和漢明帝對地方豪強還有些控制力,以後的諸帝失去對地方勢力的控制。

王莽其實就是後世書呆子的鼻祖,書生誤國。沒法認王莽的新。認了就證明儒家失敗啊!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士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武則天和王莽正好是兩個見證人。武則天后門閥士族們徹底消失了,王莽時門閥士族們正興起。


沙中土大溪水


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朝建立的時間短暫且遭到打壓

新朝(8年—23年),是西漢滅亡之後由外戚王莽建立的,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只存在1、15年的時間。王莽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行王田制,限制土地兼併,將國有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禁止奴婢;建立國營企業;改革幣制等。他的許多改革措施都具有時代超前性,因而實施的效果並不理想,最終改革失敗,王朝滅亡。

2、由於王莽的改革措施具備很大的超前性,以至於後人認為王莽是一位現代穿越回古代的人士,還有不少網上人士對此觀點堅信不疑,還寫文章具體分析王莽的改革措施和統治政策,以支持王莽穿越的觀點。

3、東漢劉秀恢復漢朝後,肯定是極力不承認王莽政權的,有意抹去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因此王莽的新朝不被正史承認。

二、武則天建立的周朝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1、武則天最早作為李世民的才人進入唐朝皇室,後又嫁給唐高宗,成為其皇后,因此,其地位本身就高,這樣就使得她建立的唐朝更容易獲得當時和後人的認同;

2、武則天所建立的周朝,她所用的很多大臣還是唐朝的舊臣,這也使得她的政權容易獲得承認;

3、武則天本人做過皇后,在其丈夫唐高宗當政期間就參與國政,這使得當時的國人對她的政治才能有目共睹,她當皇帝也比較容易服眾;

4、武則天除了政治才幹突出外,她本人也是一位才女,會寫詩做文章,還是一代書法家,對於這樣的才女,人們還是比較佩服的;

5、武則天死後,把江山皇位傳給了李唐後代,當政者都是她的子子孫孫,所以不可能不承認她的功績,如果用我們現代社會的民主觀念來看,只不過是當政者即皇帝的性別不同罷了,其他的其實什麼也沒變。

綜上所述,王莽的新朝不被歷史承認,而武則天的周朝卻被正史承認了。


雲去雲來兮


西安是長安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們先假設西安等同於長安。那麼,西安,六朝古都,西安的朝代有西周,西漢,西魏,北周,隋,唐。自從西安的民間組織古都學會成立後,西安一躍稱為十三朝古都,是近年朝代增長最快的古都!六朝古都西安的所謂十三朝:西周、秦(偷咸陽的)、西漢、新莾(不被史學界承認,一般新莾還認為是西漢)、東漢(搶洛陽的,洛陽獻帝被挾持)、西晉(搶洛陽的洛陽晉愍帝被挾持)、後趙(匈奴族地方政權)、前秦(氐族地方政權)、後秦(羌族地方政權)、西魏(鮮卑族地方政權)、北周(鮮卑族地方政權)、隋、唐。不扒不知道,一扒嚇一跳啊。猶如聊齋之畫皮。本來這些東西你編你的,這東西史學界的人也不當一回事。沒人深究。本來就是西安自娛自樂。可是西安不地道,發現費勁腦汁偷,搶,拼湊出的十三朝還是被正統十三朝洛陽壓制。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八大古都西安唯獨天天咬洛陽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個省會天天吹自己外國元首多所以歷史比洛陽牛逼的原因。這麼說吧,外國元首去的最多的是北京。北京旅遊完爆西安。是不是說北京才是中國第一古都?政治地位跟歷史有毛的關係?

附:洛陽的十三朝。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其他如西漢劉邦、王世充的鄭、安祿山的燕等,洛陽都沒給他算。這些王朝怎麼也比什麼前秦、後趙之類的強吧。還有,如果新莾算一個;那麼洛陽的武周為什麼不能算?請不要搞雙標。

附:24史。中國正統王朝明細如下,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北魏-南朝-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共計24個。對號入座。誰是李鬼一目瞭然。


江上一蓑翁


我覺得後人應該是從王莽和武則天的政績方面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的,從這個角度考慮的話,武則天的功績當然要高於王莽了。

王莽是漢朝的外戚,從小發憤讀書,待人謙恭,正是詩中所言“王莽謙恭未篡時”,他又善於結交英俊有名之士,於是博得了家庭和社會上的一致稱讚。


公元8年王莽改國號為新,當了天子之後,王莽曾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不許買賣土地和奴隸,大地主要把多餘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事實上地主和貴族根本不願意這樣做;

王莽雖然規定奴隸不許買賣,但他動不動就把成千上萬的所謂“罪人”作為奴隸,擴大了奴隸的佔有和使用,實際上是把殘餘的奴隸制度復活過來。

為了增加稅收,王莽還實行了“五均六管”制度,結果卻給大小官吏提供了貪汙剝削的好機會。 一般的小商、小販、城市平民和農民,卻大受其害。


以上這些改革非但沒有取得成功, 反而增加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導致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盜賊大起。最終王莽被漢兵所殺,新朝覆滅了。

而武則天雖是竊取皇位,自稱皇帝,但她智慧果敢,在位期間做了許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

她打擊豪門貴族,發展科舉制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破格用人、虛心納諫,加強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

武則天在位期間,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了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的全盛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儘管,武則天陰鷙好殺,荒淫殘暴,最終武則天還是聽從狄仁傑的建議,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個決定讓後人對她的評價褒大於貶了。她建立的國號周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鯤鵬歷史


首先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武則天的武周並不被正史承認,因為首先歷史上並沒有武則天的《周書》,我們再看無論是《舊唐書》還是在《新唐書》武則天都是被列入本紀,本紀都名字是《則天皇后本紀》。

但是本紀並非一皇帝專屬,皇后一樣可以本紀,例如司馬遷在為呂后作傳的的時候也是本紀。甚至在《唐鑑》中把武則天的歸於中宗之下。


實際上武則天是否是被承認的皇帝,在史書上也一直沒有定論,何況她建立的朝代呢?而即便是承認武則天為皇帝的史書,仍然認為武則天是唐的皇帝,而不是周的皇帝。這個爭論實際上在唐朝時期已經開始了。在《舊唐書 神穿師傳》中就有提到沈既上過一道奏書《論則天不宜稱本紀議》。他認為武則天連列入本紀的資格都沒有,並且列舉了三個原因。

其一,追則天之事,取消上之尊號,稱為太后。其二,取消《天后紀》,將其併入《孝和紀》。取消則天皇后年號,太后之事繫於孝和年號之下。其三,別立則天皇后別傳。

終唐一朝也沒有承認武則天的皇帝位置,直到趙瑩編撰舊唐書武則天被承認為皇帝的第一部正史,但是卻置於唐朝之下的。而在新唐書中歐陽修採取都則是既不承認,也部否認。歐陽修既為武則天立本紀,同時又為武則天立了傳紀。


而在史書上,對武則天的批判遠遠多於褒獎的,在新唐書中甚至認為武則天“為惡”遠甚於“褒姒”,“簒弒而喪王室”,“盜執國政”,惜“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蓋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也。也就是說雖然歷史上即便有承認武則天為皇帝的,也都是置於唐之下的。並且對武則天的貶是遠遠多於褒獎的。

所以,個人覺得題主之所在認為武則天的周被歷史承認是源於電視劇的看法,並非源於正史。而電視劇上對武則天的多是讚揚,那就是編劇自己的看法了,或者是為了迎合市場,在女權主義崛起的今天是很正常的。總之這是個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事情,武則天在古人的觀點來看就是貶多餘褒,並非題主所認為讚揚。


漁耕樵讀


因為武則天親兒子、親孫子都是皇帝啊,他們再怎麼樣不滿,也無法否認武則天吧?

而且,武則天死後50年,一直到唐玄宗安史之亂時,四次修改諡號,這說明還是很肯定她的,

而王莽呢?外戚專權,然後篡位稱帝,最主要的是,他損害了士大夫及地主階級的利益,你說這些人寫歷史怎麼寫他?

而且,他的兒子、孫子沒有做皇帝,沒有人給他唱讚歌了,他肯定就臭了啊。


南朝四百八十寺


因為武則天再怎麼篡權,再怎麼殘害唐氏宗親,至少她沒有趕盡殺絕,也沒有把大唐玩沒。相反還有貞觀遺風,政起開元的美譽。最後皇權也有驚無險回到了李家。

王莽篡權後把東漢玩沒了,百姓怨聲載道。雖然劉秀後來又讓皇權回到了劉家,但這跟李家的比起來可就艱難多了。

以民為本,其實誰做皇帝,老百姓,賢明的官員都不太關心。只要生活過得去就可以了。這是根本原因。


嗨鏘學長


首先我們要理解,所謂正史是統治階級對歷史的一種認定。武周之所以被認定,美化是由於她身份的特殊性,她所推行的政策與唐太宗的一脈相承,並沒有過多的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且最後又是還周與唐,恢復李唐神器。而王莽呢,他所推行的新政極大的損害了統治階級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對當時的統治階級而言,王莽的新政就像是一鍋湯裡混進去一坨翔一樣,如果承認王莽新朝的正史地位,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添堵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