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市達州四個「突出」強力推進農業產業扶貧

四川新聞網達州7月27日訊(胡友玲 記者 餘開洋)達州是農業大市,農業種植面積大,農副產品多;同樣達州也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區域,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今日上午,四川新聞網記者從達州市農業產業扶貧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聞發佈會獲悉:近年來,達州市決戰脫貧攻堅,初步構建起“跨鄉聯縣”特色支柱產業扶貧新格局,圍繞四個“突出”強力推進農業產業扶貧。截止去年底,已有1個貧困縣(區)摘帽通過省級驗收並公示,已實現460個貧困村退出、51.27萬人脫貧,15萬人依靠發展產業脫貧。

突出規劃引領,推進產業規模發展。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精準脫貧的主要依託。達州市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農業“4+8”產業發展思路,聚焦“基地、基礎、機制”三大建設,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協調推進行動方案。

目前,全市以富硒茶、柑桔、脆李、花椒、蔬菜、中藥材等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260萬畝,規模化養殖基地520個,828個貧困村基本實現特色產業覆蓋。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化,結合貧困村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優化產業佈局,推動特色產業向園區化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建成特色種植精品園1078個,畜禽養殖小區1653個。推進產業項目精準化,為實現貧困戶短期見效,長期穩定增收,為每個貧困戶定製選準了一個長期增收的農業產業項目,實現了短期脫貧與長期增收的有機結合。

突出主體培育,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發展產業的同時,達州努力構建業主盈利、貧困戶增收、村集體經濟增長的共同發展格局。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培育農民合作社4398家、家庭農場1854家,實現了每個貧困村產業發展都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二是創新生產組織形式。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貧困戶”“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互聯網+專合組織+貧困戶”等模式,激發生產主體積極性,保障貧困戶穩定增收。三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以城帶鄉幫扶、返鄉民工帶動、龍頭企業輻射、工商資本融入、專合組織參與等產業扶貧模式,推行“土地租金+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分紅”“土地入股+務工收入+保底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戶多渠道增收。

突出技術扶貧,提升增收致富本領。

針對貧困戶大多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的現狀,達州強化農技人員駐點幫扶。全市派駐了1028名種植、畜牧、水產技術人員對828個貧困村全覆蓋駐點,幫助制定產業扶貧方案、開展技術指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培育農業科技示範戶等工作。另外還選派種養業高級技術人才270人,組建成農業專家服務團37個,在關鍵農事季節,對貧困村進行技術指導服務。選派農技人員、產業發展大戶、科技示範戶、“田秀才”“土專家”等1401人,組建農業巡迴服務小組308個,向超過20戶貧困戶的非貧困村進行農業技術巡迴指導。

突出項目整合,示範引領產業扶貧。

在扶貧項目資金方面,充分發揮“小資金”撬動“大項目”、“大產業”的作用,確保扶貧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示範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近三年來,全市共整合涉農項目資金50餘億元,重點用於貧困地區貧困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全市建立產業扶持基金4.3億元,828個貧困村產業扶持資金規模均達到30萬元以上,已發放基金規模2.8億元,惠及貧困人口21萬人。全市全面打造脫貧攻堅引領示範區,通過抓點示範,連點成線,以線帶片,集中建設萬畝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