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IOTA,還要支付寶幹什麼?

IOTA是基於物聯網的數字加密貨幣,形象的說就是機器之間用的支付寶

,主要解決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支付問題。

下面筆者部分轉載一篇tigermumu創作的文章,供粉絲們理解IOTA的優勢。

有了IOTA,還要支付寶幹什麼?

IOTA近期的一系列概念驗證案例,主要集中在汽車如何實現自動化支付的場景,比如如何自動給充電樁、給收費站付費。這一應用讓很多普通用戶和對IOTA感興趣的初學者感到疑惑,停車自動支付,高速公路自動繳費的這些功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都已經很普及了嗎?為什麼IOTA還要費盡心思在做這方面做文章?

中心化的支付方式存在弊端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便捷支付功能,大多是基於騰訊與阿里的平臺。從表面上看,我們的確在享受一種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但事實上,這種中心化的支付方式卻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端:

1、個人隱私的侵犯。有過這樣一種案例,某天早上,張女士跟她的好友打電話,通話中他們聊起某某品牌的服飾似乎在打折。當天下午,張女士打開淘寶,就發現推薦廣告中出現了該品牌的服飾。張女士確信從早晨到下午的這段時間,並沒有使用手機搜索過類似信息。那麼,張女士的這種需求,淘寶是如何得知呢?有一種可能,張女士的通話信息被竊取了。類似的事件,相信所有閱讀本文的朋友都會經歷過。百度的推薦廣告,QQ的彈窗,360的推送等等,在國內中心化的互聯網世界中,普通公民已經完全喪失了個人的隱私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甚至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認為國內用戶對隱私侵犯的忍耐程度高於國外用戶。如此荒謬的論點卻恰恰在國內互聯網世界中肆意橫行。

2、隱形的支付成本。對於個人用戶來說,使用支付寶交易時,買到的商品價格跟付出的金額是一致的,但是,個人用戶卻不知道,商家在每一筆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交易背後,都需要向平臺繳納一定比例的手續費。雖然這筆費用的額度極小,但是,在國內如此龐大的市場基數下,阿里和騰訊在此方面的利潤就變得非常豐厚(見下文中的數據),而這種利潤到最後也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

3、被壟斷的流量入口。首先請看以下數據,2017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2016年支付業務統計數據:

2016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1395.61億筆,金額2494.45萬億元。 2016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網絡支付業務1639.02億筆,金額99.27萬億元。 注:非銀行支付機構包括支付寶、微信、百度錢包等。

有了IOTA,還要支付寶幹什麼?

先不論銀行方面的支付交易數,僅看第三方支付應用的情況,在兩年前就已經達到了一年1639.02億筆,涉及金額99.27萬億元。以阿里,騰訊為首的第三方支付應用,牢牢的卡住了國內支付的流量入口,也等於掌握了整個國內互聯網用戶的流量入口。而這,對於國內其他有想法,有創意的初創企業而言,無異於懸頸之劍。以寫作應用Zine.la為例,該應用寫作體驗非常棒,廣受用戶好評,然而,移動閱讀領域的流量,尤其是高質量閱讀方面,被微信公眾服務號死死卡住了咽喉,造成Zine.la的發展舉步維艱。騰訊現在的確是成為了世界矚目的互聯網巨頭,但同時,騰訊又像是一堵大山,封住了國內互聯網的創新之路。

這其中的危害非常巨大。從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現狀也能夠反映出國內互聯網創業創新的困局。國內公鏈發展技術水平與社區活力,相比於歐洲,北美還是具有非常明顯的差距。2018年中,一些基於以太坊的Dapp已經逐步風靡全球,而IOTA的Qubic更是潛龍在淵,蓄勢而出。反觀國內的公鏈技術代表NEO,QTUM等,在整個2018年似乎並沒有特別明顯的進展。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國內計算機互聯網行業的規模確實可以排在全球前列,但內在的技術底蘊還是差強人意。

接下來,請思考一個新問題:既然歐美地區的計算機技術發達,為何沒有像支付寶,微信這樣快捷好用的支付工具呢?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體制問題。國內的銀行受命於政府,在2010前後,我國政府簡化銀行卡辦理審核流程,大力提高公民銀行卡的持有率。其目的就是為現在方便快捷的移動支付打好基礎。以微信支付為例,回想一下設置微信支付的全過程,輸入銀行卡號,輸入手機號與身份證號,再填上手機接收到的驗證碼,即可完成銀行卡的支付綁定。換句話說,微信與支付寶的支付過程,是將繁瑣複雜的KYC手續交給銀行來免費完成的。而這一環節需要銀行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成本。這對於國外以盈利為目標的銀行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做的工作。因此,國外用戶與第三方支付企業受限制於銀行卡的辦理流程,第三方支付應用想要普及全體國民,自然難上加難。這也正是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朋友來到中國後,非常想將移動支付功能帶回國的原因。

IOTA的優勢在哪裡?

理解了上面的內容之後,再思考IOTA的優勢便會一目瞭然。

首先,IOTA僅僅是一種價值傳遞的協議,沒有任何人能夠控制IOTA,也不可能通過IOTA協議來竊取用戶的隱私。

其次,在IOTA協議中只有價值發送人與接收人兩種角色,沒有礦工或其他形式的第三方交易驗證人收取手續費。也就是說Alice給Bob發送的無論多麼小額度的費用,Bob都會一釐不差的全部收到。

第三,IOTA是開源協議,不存在惡意競爭和盜版創意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以在IOTA上開發自己覺得有趣的功能與應用,而且因此獲得的利益也不會有任何人可以竊取。這就意味著創新思想不會再受到侵犯與壓制。

有了IOTA,還要支付寶幹什麼?

IOTA的價值來源是什麼?

IOTA是目前1000多種加密貨幣中,為數不多的以將DLT技術帶入現實生活為願景的項目。相反,絕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的願景或者說研發方向都是虛擬場景。那麼,這兩種目標誰更有追求,誰更有價值呢?答案已經非常明顯。

所以說,IOTA的價值來源就是它將要對工業領域帶來的革命性突破,即工業4.0時代。

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發帖時1Miota市值約1.01美元,比特幣市值7918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