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餐飲職業經理人出來自己開店,很多都失敗了?

因何餐飲職業經理人出來自己開店,很多都失敗了?

圖片來自陳總的墨西哥潛水

目前市場上好多新創立的餐飲品牌背後的老闆,有不少是之前在大型餐飲企業工作過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有經驗、資歷、資源、人脈,理論上應該會發展不錯,但現實是很多都失敗了,甚至輸給了隔壁的夫妻老婆店,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光鮮亮麗的餐飲人意外失荊州呢?

講個故事吧:

朋友老劉之前在麥當勞、肯德基等好幾家大公司任職,從運營部、市場部的多個崗位也都歷練過,自己認為還是學到了很多,對快餐連鎖型餐飲還是比較熟悉,

年紀過了35,看著身邊很多朋友都出去創業了,自己也心動了,聯絡了幾個之前的好朋友和同事,大家一商量,乾脆自己創個品牌,也做快餐,這行業都熟門熟路了,門檻低風險小,又有那麼多供應商資源,就幹吧,說不定自己就是下一個國內快餐品牌的黑馬。

大傢伙先各自出了點錢,算是啟動資金,確定了一個品類,找了店鋪,出設計圖,施工,招人,都還順利,就等著店一開,生意滾滾來,沉澱數據,打造盈利模型,然後對接資本,擴大規模 ,搶佔市場份額。

一切設想的很完美,但實際當中就發現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一、招人

沒想到人居然不好招,過去的企業品牌大,招聘網站上一放招聘信息,簡歷就像潮水般湧進來,但因為自己是新品牌,來應聘的不多,勉強面試了幾個,一看怎麼都是這樣老弱病殘的素質,根本挑不出啊。

二、運營成本

之前在大餐飲企業,員工的社保福利都比較健全,也沒覺得太怎樣,現在自己當僱主了,發現人員的成本真高,如果按照正規勞動法走,人員開支這一塊就是每個月一筆不小的開支,錢還沒賺呢,花了到不少,包括裝修,設備採購等。

三、應對各種行政管理關係

之前公司有專人是對接政府各部門的審核,監管的,自己也沒太在意,就是接通知,說來檢查,自己準備好久行,現在要自己去對接那麼多部門,說實話頭很暈啊,有些關係還不是能馬上建立的,意味著要花不少精力和時間在這些方面。

四、產品的研發和試錯

過去公司專門有研發部的,推新品之前的準備,調研,反饋,調整,初步餐品上市,再反饋,調整,完善。自己雖有參與一部分,但真正全程跟進的,並不多,現在自己操盤了,要操心的事巨多,這裡面隱形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是逃不掉的。

五、產品的營銷推廣

之前大公司有專門的市場推廣預算,花不掉有點沒完成任務的而感覺,而現在是自己的一點小資金,特別想省著花,但發現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之前積累的資源,能有點作用,但畢竟抬頭不一樣了,能拿到的優惠力度也差了好多,簡單說,就是花小錢辦大事是不可能了。

六、合作的供應商

之前自己的部門,每個月進多少多少頓貨,供應商都跪舔的,每次見面都滿面春風的;現在自己的進貨量完全不同,雖然還是那些一張張熟悉的老臉,但明顯感到人家已經有了態度的變化,之前是主動投懷送抱,現在有點哼哈應付了,拿到手的產品原料價格和賬期也沒啥太多優勢了。

老劉發現過去有點錯誤地認識了自己的重要性,其實更多是品牌的力量,人家給了個舞臺,自己表演的蠻投入,時間長了,以為這舞臺也是自己的了,其實,很多時候,換個人來做,不一定比自己差。

之前所有的合作資源或熟人,人家更多認的是公司,不是多認可自己的水平,只不過人家沒說罷了,人走才知道茶是很快就涼了。

更致命的是,過去習慣了什麼標準啊,流程啊,規範啊,到自己目前的店裡,才發現根本不適用,如果按照大公司那套來,一天也不用幹事了,竟扯些虛頭巴腦的了。但沒有這些,那麼自己的店好像和隔壁的店也沒太大區別,除了門店設計的好看。

自己習慣了高標準,太俗氣的一些套路自己還不會用,但門店格調是有了,但不接地氣了,燈火通明的,卻比較冷清,和自己設想的門庭若市,居然差別那麼多。

就這麼每天都擰巴著過,老劉在掙扎了半年後,大家集資的啟動資金也用的差不多了,融資的影子也沒看到,糾結再三之後,老劉決定散夥,及時止損,就當積累經驗了。

現在老劉又回到大餐飲企業打工了,發現一切又回到熟悉的節奏了,也不擰巴了,也不糾結了,生活還是那麼美好,至少比自己出來創品牌時美好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