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數字貨幣態度:積極研究和實驗

席捲全球的數字貨幣熱潮中,中國從來不缺席。

昨天,由第一財經研究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推出的《中國金融風險和穩定報告2018》,首次對數字(加密)貨幣進行了評估和展望。

雖然報告認為,“就本質而言,比特幣不是真正的貨幣,目前比特幣不具有成為國際儲備資產的資質,比特幣期貨也難以成為真正的風險管理工具。”但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全球央行正在加入數字貨幣的實驗。認為“理想中的央行數字貨幣,應具備全新的品質,從而超越現有的私人數字貨幣和電子貨幣。”

也許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中國對數字貨幣的關注最早始於2013年12月5日的一紙監管令。

中國對數字貨幣態度:積極研究和實驗

也就是從2013年開始,中國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交易開始進入黃金時代。數據顯示,中國曾一度壟斷了全球90%以上的比特幣交易,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幣安,中國目前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所OKCOIN,幣圈“大東家”火幣網,以161億元、140億元、100億元的日交易額,分別壟斷了全球數字貨幣交易第二、三、四位。

不過,伴隨數字貨幣市場的火熱,以數字貨幣為幌子的坑蒙拐騙,和交易市場亂象,引發中國強監管。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表示,有供給就會有需求,問題的根本在於全球虛擬貨幣的泡沫尚未完全破滅,很多人對所謂的虛擬貨幣抱有幻想。“應當加強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但如果提醒義務盡到,投資者還要進場,就應當自行承擔相應的後果。”

與此同時,央行著手數字貨幣研究。

2014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小組成立,四年來一直在積極探索數字貨幣的技術性和實踐性。如,2015年完成法定數字貨幣原型的兩輪驗證,2016年央行數字貨幣研討會明確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宣佈“將早日推出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2017年1月成功測試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並試運行數字貨幣。

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顯示,5月11日至今,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公佈了6項專利申報,這6項專利主要聚焦於數字貨幣錢包上,對數字貨幣錢包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深入與突破。

6項專利分別為:數字貨幣交易信息的查詢方法和查詢系統;一種數字貨幣錢包的同步方法、終端和系統;一種數字貨幣兌換方法和系統;基於數字貨幣錢包查詢關聯賬戶的方法和系統;一種數字貨幣錢包的登錄方法、終端和系統;一種數字貨幣錢包註銷的方法和系統。

記者瞭解到,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塊鏈底層技術、數字貨幣發行與流通系統設計、數字貨幣交易與支付系統設計、數字貨幣錢包設計、數字貨幣芯片卡設計。

實際上,過去兩年來,全球央行都在對研究央行數字貨幣(CBDC)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包括日本、瑞典、英國、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等。

近期,國際清算銀行(BIS)發佈的年度報告中,也有一章專門探討了“央行是否應該發行數字貨幣”這一問題。不過,報告稱,雖然尚未出現領先的競爭者,但這樣的工具將帶來巨大的金融脆弱性,而效益則不太明顯。

目前,全球尚無一家央行發行數字貨幣。而2018年4月,央行行長易綱表示,目前全球對數字貨幣的研究上,中國是走在前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