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夜幕下,光與影的藝術

我一直好奇,在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人們都是以什麼來打發時間的?後來才發現有皮影戲。說到皮影戲,我腦海裡面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在白色的幕布後面,皮影藝人們用一雙雙巧手操控著影人,在搭配音樂,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它在我國已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又稱影子戲或者燈影戲, 是一種民間藝術,有著“電影始祖”之美譽。

皮影戲:夜幕下,光與影的藝術

皮影戲

這看似簡單的皮影,卻蘊含著不一般的智慧。皮影戲中所使用的皮影人約30cm高,多為側面形象,它的製作工藝極其的複雜,需要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共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約3000刀。這樣製作出來的皮影才能把“戲”最活靈活現的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關於它的起源,還有一段愛情故事呢。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後,武帝相思成疾,終日不理朝政。方士李少翁出門時,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他心中一動,以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並向漢武帝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入夜,設帳弄影以招李夫人之亡靈,武帝看罷果然龍顏大悅。這個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夜幕下,光與影的藝術

皮影戲

我想,其實漢武帝並非真的分不出真假,只是不願醒來吧。你以為因為愛情起源,皮影戲就只是“演”愛情的?並不是哦,它主要是以靈怪、、愛情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等故事話本哦。

不管起源為何,總之,自此之後,皮影戲便逐漸流傳開來。宋代的時候,皮影戲已經相當的有規模了,甚至還有了專門的皮影戲班子;到了元代,軍隊更是帶著皮影班子遠征四方,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清朝的時候,更是鼎盛,人們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養影班為榮,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

皮影戲:夜幕下,光與影的藝術

皮影戲

只是在清朝後期,有的地方政府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等到日軍入侵之後,動盪的時局更是讓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皮影戲也漸漸的復甦和發展起來,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衝擊,不能與過去相比之。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皮影藝術經過長期的流變,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諸如山西皮影、隴東皮影、陝西皮影、北京皮影、山東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獨有的風格特色。其中以山西皮影、隴東皮影和陝西皮影最為著名。

皮影戲:夜幕下,光與影的藝術

皮影戲

說起來有些遺憾,還沒有看過真正的皮影戲呢,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吧。在過去,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現在依然存在於民間生活之中,雖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但仍保存著其獨特的魅力,這是電視、電影所無法比擬的。

有時間,一起看場皮影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