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多次預言,人類卻未必會聽

1. 生日巧合。他出生於1942年1月8日,正好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逝世300週年的忌日。伽利略曾因堅持“日心說”而激怒教會,被判處終身軟禁。霍金天生對伽利略有一種很強烈的認同感,認為他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比任何人都多。


2. 霍金有多大影響力?舉個例子,他曾經是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這是劍橋大學授予數理相關研究者的最高榮譽職位之一,且同一時間內只授予一人。當年的牛頓、保羅·狄拉克等科學巨匠也都獲得過這個榮譽。他曾多次預言,人類卻未必會聽

3.你肯定聽說過《時間簡史》這本書,它是霍金的著作之一。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根本原因不在於這本書的科普水平有多高,而在於它介紹了霍金的三大理論貢獻,各個都意義重大。
4.霍金並不是從出生就坐在輪椅上的,而是因為患了“漸凍症”。年輕時病情較輕,可以正常運動,甚至還在大學時加入了賽船隊。霍金23歲結婚,還生了三個健康的孩子。之後才隨著病情逐漸加重,失去了大部分行為能力。

他曾多次預言,人類卻未必會聽
5. 霍金的第一個理論貢獻,是和英國數學家彭羅斯共同提出的“奇點定理”。簡單來說,霍金和彭羅斯成功證明了:根據當前的理論和觀測結果,如今廣袤巨大的宇宙,一定起源於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之中。
6. 霍金的第二個貢獻,就是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在主流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必須要有個開端。但科學家們又無法說清楚這個開端,所以總有人認為有一個“上帝創世的時刻”是宇宙的起點。而在霍金的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開端和起點,因此也就不需要上帝來創造,直接從根本上駁斥了神創論。
7.霍金第三個重要的學術貢獻,便是“黑洞輻射”,也被稱為“霍金輻射”。過去人們認為,黑洞引力極高,任何物質都不能從中逃逸。但霍金提出:黑洞的邊緣,其實在一刻不停地向外產生粒子對,其中帶有負能量的會被黑洞吸收,帶正能量的則可能從黑洞逃逸。這個理論,直接刷新了人們對黑洞的認識。

他曾多次預言,人類卻未必會聽

8.霍金曾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岡,發表過一次演講,講解了自己的“無邊界宇宙模型”,暗示宇宙中沒有上帝的位置。不過有趣的是,教皇並沒有聽懂他的言外之意。

9. 霍金貢獻這麼大,為啥沒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霍金的幾個重大理論,雖然影響巨大,但都還處於“假說”的階段,並沒有完全被證實。所以,一直沒得過諾獎。
10. 雖然是個享譽世界的大科學家,但其實霍金也有為五斗米折腰的時候。他寫《時間簡史》的動機之一,就是為了給女兒湊學費。霍金選擇了和一家商業出版社合作,並且明確表示“要讓它成為在機場書攤上出售的那種書”。他確實做到了,此書一出便風靡全球。霍金的一位博士後曾開玩笑說,霍金的科普書“比麥當娜談性的書還好賣”。
他曾多次預言,人類卻未必會聽11. 也許你覺得《時間簡史》看不懂,這可能不是你的錯。內容的高深倒在其次,主要是由於霍金的寫作風格過於簡略、跳躍,經常不加解釋地拋出一堆物理名詞。有調查顯示,大多數人看完《時間簡史》後,唯一記得的內容就是最開始的笑話。為了讓更多人看懂,霍金後來專門又寫了一本簡化的,圖解版。

12. 關於外星人,霍金倒是曾在一部紀錄片中提過:人類或許會在某天收到外星人的信息,但我們要謹慎回覆。因為人類跟高等外星文明的接觸,就相當於美洲土著見到了哥倫布,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霍金從沒說過“月球背後有外星人”。他曾多次預言,人類卻未必會聽13. 對於近年大熱的人工智能,霍金的態度並不樂觀。他多次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的重大機遇,但也可能造成人類的毀滅。在《果殼中的宇宙》中,他說相信電腦早晚能像人類一樣具有智慧,甚至還能自行設計出比自己更強大的電腦。所以,2015年霍金和伊隆·馬斯克等人簽署了一份公開信,呼籲人們重視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14. 霍金一直認為,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人類在未來務必要發展星際航行技術,移居到其他宜居星球。他可不只是說說,在2016年,他和俄羅斯投資大亨尤里·米爾納共同啟動了“攝星計劃”,希望以1/5的光速將飛行器送至半人馬座α星,以此讓星際航行變成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