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頻陷死循環:創業坎坷,職場難回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去打工。”

或許很多網友對於這句網絡流行語還記憶猶新。這是B站一段視頻裡,一名被戲稱為“竊·格瓦拉”的小偷面對媒體採訪時的“名言”。

實際上,創業大潮中真有一些“竊·格瓦拉”:篤定不再上班打工,也難以融入職場圈子。至於原因,並非是他們好逸惡勞,而是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心態上已經“高不成低不就”。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無回(無法走上回頭路)創業者。

“創業前覺得趁年輕總得拼一拼,失敗了大不了重新打工去,但真的失敗了,卻發現難以回頭。”已在深圳連續創業四載的胡郭鋒告訴懂懂筆記,雖然自己只有28歲,但卻已經不停“折騰”過五個創業項目了。每當一個項目失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尋找新的項目“續命”。

“無回創業者”不是個案,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職場現象。他們不甘心再去面對著所謂公司領導唯命是從,而獨立創業又總是遭遇敗局,這些一貫勤奮的創業者,為何頻頻陷入創業的死循環中,無法自拔?

專業技能退步,失敗的創業者沒有回頭路

創業者頻陷死循環:創業坎坷,職場難回

“我是學軟件編程的,就是俗稱的‘碼農’。”

畢業之後,胡郭鋒曾在騰訊系某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從事應用開發。雖然工作強度大,薪資還算可觀,但他總感覺看不清自己的未來:整天寫代碼,似乎沒有什麼發展前途。

或許是大環境下的心血來潮,他在2014年初拉著幾位大學同窗創辦了一家軟件開發公司。然而,因為缺少人脈積澱,公司沒過多久便支撐不下去了。為了尋找融資“續命”,他和聯合創始人不得不尋找新的行業概念轉型。

“最早是做APP,後來轉型做VR和小程序開發,也拿了一些投資。” 胡郭鋒表示,VR曾經很火爆,但當時他切入這一行業的時機並不成熟。於是,沒過多久,為了尋找持續的盈利能力,公司便開始涉足小程序領域,“折騰到現在也踏空好幾波概念了,今年初確定轉型做區塊鏈應用。”

從應用開發、VR,再到一片紅海的小程序、區塊鏈,胡郭鋒的每一次轉型,都是為了追趕風口,追逐資本紅利。而他也為了能夠將項目經營良好,不斷地學習著新的行業知識,充實所涉足領域的專業能力。

“讓我談VR和小程序,我無所不知。聊區塊鏈,技術和資本話題也考不倒我。”一再創業失敗,讓他暗暗發誓這一次再不行就老老實實去公司上班,然而靜下來捫心自問,胡郭鋒坦言開發能力都被新一代“碼農”甩出了好幾條街,自己還能幹什麼?

他發現,身邊有許多類似他這樣的創業者,在折騰了很多創業項目之後,到頭來將原本引以為豪的專業技能,也都忘得一乾二淨。這些“奔三十”的年輕人,的確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其實中間不是沒有打過退堂鼓,曾經諮詢過幾次招聘的事,發現一開始就被淘汰了。”胡郭鋒表示,曾經在面試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時,人力資源總監跟他說:“創業、帶團隊雖然是一段非常寶貴的閱歷,但一線城市規模成型的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大多偏向於專業能力強,或是行業應用開發經驗豐富。”

創業時,公司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一手包辦,所以創業者往往都成了雜家、多面手。“如果去一些小公司,創業者還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大部分創業失敗者又不願意,而且薪資水平也並不理想。”在胡郭鋒看來,涉獵領域過廣,賴以生存的專業技能喪失、落後甚至退步,是大部分創業者難以重新被職場接納的原因。

“除了那些眼高手低的應屆生之外,我們則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資深求職者。” 胡郭鋒坦言。

為了生存,重新尋找創業項目,或者加入合夥創業項目,似乎成了這部分創業者受挫後的最佳選擇。然而,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心態對於他們的影響,似乎也不容小覷。

心理落差大,俯首聽命成了一道坎

創業者頻陷死循環:創業坎坷,職場難回

“讓剛畢業的學生去創業真的是個巨諷刺的話題。”

畢業於編導專業的姜恆,三年前踏出校門後就與六位朋友一同創立了一家影視工作室。他告訴懂懂筆記,去年底工作室因為資金問題經營不下去,已經被迫結業解散。

到了今年初,包括他在內的七位聯合創始人,無一重返企業上班打工。“我們都是去了一些創企,以合夥人之名行苟延殘喘之實。”至於為何難以重回職場,他承認絕大部分是因為心理落差太大導致。

“雖然創業忙,但還是個小老闆、合夥人,但進入企業搖身一變就成了打工者,上面總會有一個頭頭。”姜恆透露,公司解散後自己曾到一家廣告公司任策劃總監。儘管位居高管,但還是難以忍受上級對其工作指手畫腳。有時被老闆指責幾句,就足以讓他鬱悶很久。

自己創業時已經習慣了發號施令,考慮事情也是宏觀的規劃角度。但來到新公司之後,他必須放下姿態,學會和基層同事溝通,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

“要說內心不難受,那真是假的。哪怕再失敗的創業者,那點兒優越感還是有的,所以幹了一個多月我就辭了。”姜恆說,幾乎所有曾在一起創業的合夥人,都抱怨過重回職場打工之後的各種不適應。最嚴重的一位,甚至每晚都陷入在失敗的自責中,患上了神經衰弱和抑鬱症。

這份自卑,甚至延展到了親友社交圈。姜恆關掉公司以後便開始避開一切有可能的親友聚會,即便是至親問起公司的事情,他也都儘量輕描淡寫,生怕被人知道自己的現狀。

在他看來,現在的工作雖然工資低一些,但是有歸屬感。說白了,就是要有股權、期權,以及公司合夥人的身份。而這一切,也只有同樣處於起步階段的初創公司,才能夠滿足他的需求。

“我們跟真正的老炮創業者爭市場沒優勢,跟初生牛犢的求職者爭崗位也爭不過。”他篤定地告訴懂懂筆記,為了避免內心產生強烈的落差感,自己認識的很多創業者除非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否則都不會再去企業上班。

效率高、抗壓強,卻飽受歧視與孤立

創業者頻陷死循環:創業坎坷,職場難回

“半年已經換了三份工作,最長一份不超過三個月。”

就業相比創業,其機會成本的確是降低了不少。半年前剛剛結束創業辛勞的楊海濤告訴懂懂筆記,回到職場後自己一直在調整心態。

有句話說得好,每一位創業者都是一匹野馬,但生活不可能處處是草原。而楊海濤迴歸職場後,卻經常被領導質疑,是將這份工作當成未來再次創業的“跳板”。

儘管換了三家公司,他都沒有得到較為公平的職務任用。有兩家企業想將他打回原形,從基層做起。以防止他無法穩定的在公司工作,浪費過多的培養成本。

“而且同事也不願給好臉色看,確實很難融進去。”楊海濤表示,因為創業的時間不短,也曾被媒體報道過,所以在重回職場之後,他曾經不自覺的和領導、同事們聊起自己的創業經歷。

現在想來,一是有種下意識的想表達自己內心的優越感,二是想通過這些過往拉近與同事間的關係。畢竟對於一位創業者來說,能夠拿出來分享的,也就只有那段苦逼的創業史和社會經驗了。

“但沒想到大家會那麼反感,甚至有人背地裡直接說,又來了個Loser。”顯然,他的同事們聽聞的“創業故事”並不少,也看慣了創業者的那種眼高手低,處處愛表現的姿態。

楊海濤分析,或許創業者並非處處愛表現,只是創業時快節奏的工作方式,時常為結果負責的工作態度,讓大部分創業者重回職場之後在節奏上慢不下來。這就容易給同事一種愛出風頭,愛搶功勞的錯覺。

大家都秉承著創業者“你能你上”的心態,讓楊海濤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難以得到較好的配合。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是一個獨自奮戰的孤軍。

漸漸的,楊海濤反倒因為過往的創業經歷,產生了些許的自卑感。為了尋找心理舒適區,他在應聘第三份工作時故意在簡歷上抹去了那一段三年創業史,隨手寫了一段普通的就業經歷。進入公司之後,他也收斂了創業時的鋒芒,儘量讓自己習慣那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工作心態。

低調點兒,沒壞處。

儘管創業“九敗一勝”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落魄的創業者卻面臨兩難境地。要麼是心態上回不去了,要麼是重回職場後卻發現難以適應。

即便這些“無回”創業者擁有良好的工作效率,較強的抗壓能力,到頭來還是會因為專業技能退化、心態落差較大、難以融入集體等原因,無法適應打工生活。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因此,萬眾創新沒問題,但大眾創業卻要慎重。

“無回創業者”應該認清眼前的現實,調整心態耐心歷練,重拾專業技能,融入職場環境。而上班一族不應受“創業成功學”的影響,尤其是剛踏出校園的年輕人,不要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基礎條件的情況下盲目創業,導致陷入難以輕易回頭的死循環。

文 | 懂懂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