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死守「菸斗形」形態,看懂從此遠離虧損

交易中“知行不一”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經常談知行合一,談執行力,談紀律,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執行的重要性,我們總以為我們很“知”,但就是不“行”,即執行力不行,執行力不行的原因可以簡單總結成“心態不好”,因為心態不好,所以不能很好地執行,導致我們無法盈利。

大部分人經常說自己執行不一,不能嚴格執行,是心態不好導致的。實則非也,實際情況是“知”,有“知”,但“知”尚且不夠、不深,如何“行”?通常情況下,由於我們的技術不過關、對基本面的理解不透徹、交易系統不完善、沒有交易計劃,導致虧損累累,凡此種種情況,在缺乏足夠自省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歸結為心態的問題。

所謂的知行不一,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你“行”不行,而是“知”不行,不“知”,或“知”的不深,“知的不深”更為常見,其實“知而不行,還是未知”。知和行是一體兩面,一定是在行的過程中不斷的知,知又幫我們繼續行下去。如果真的懂,那“知”會刻到你的骨子裡,形成你的價值觀,無形中左右你的交易。

所以“知行不一”,大概率上是你還未知,不知或半知半解,好似知,但是知的比較淺,就認為自己知,其實沒有深刻理解知的內涵,所以無法流入血液,就不能左右交易,導致表面上看起來是“知行不一”,實際上是“知”的不夠,所以需要謙虛地學習、充實知識。

例如,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100元現金,你撿不?當然肯定撿。如果看到地上有一坨狗屎,你踩不?當然躲。因為你很相信,“知”的夠深,自然就會執行。行情是複雜的,但又是簡單的,行情不是漲就是跌嘛,各50%的概率,當時你的許多判斷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去年年中以來的三輪股災爆發之前,你認為行情要跌,但把握並不大,只是模糊有這種認識,而事後行情也真的下跌了,還是大跌,所以你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判斷對了,只怪自己沒有執行,沒去執行,才導致自己沒止損,或者中間又抄底。實際上,你當時的判斷是似是而非的,並沒什麼把握,是“知”的不深或不行所致,而非“執”。例如,A股從2015年6月份開始暴跌,他們說,他們早就覺得股市不對勁,要跌,想出來,但一直沒敢出,是知行不一和人性弱點作怪。其實是你的基本功有問題,你當時的判斷很模糊,把握較小,你就沒看對,只不過事後行情恰好下跌了而已,僅此而已;如果當時,你非常相信股市要下跌,把握很大,哪能允許錢白白蒸發。

一邊是懸崖,一邊是陽光大道,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怎麼走,你不會去走懸崖,而是選擇走陽光大道。因為懸崖和大道是清晰可見的,很明確的“知”,這些容易導致我們執行,但現實中,我們的“知”更多的是一知半解,半瓶子晃盪,才是導致我們知行不一的元兇。 舉個例子,小時候,大人們告訴“不要觸電,危險”,但是我們不會當真,反而好奇,因為懷疑,知的淺顯,總嘗試去觸摸電。

長大後,見到電,我們會自動遠離,根本不想去觸,因為我們身邊觸電死亡的例子,以及學到的電的知識,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實踐案例中,都知道電是極其危險的,此時的知是深刻、全面的,所以不用任何人警告戀們會自動遠離電,也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觸碰電。

如果你明明知道這個品種供給遠不能滿足需求,價格要暴漲,你怎麼會去做空呢?而是很常識性的去做多,農民都會去買現貨囤積。如果你真正理解重倉的危害性,你也就不會重倉,你之所以還愛重倉,就是對重倉的各種弊端認識不深刻,比較淺薄,比較模糊,才導致你所謂的“知行不一”。

所以問題就清晰了,站在行情中間而言,當時你的許多判斷是似是而非的,只不過事後行情湊齊那樣走了,所以你無意識地認為自己判斷對了。說明事前還沒有做出讓自己信服的判斷,把握很小,似是而非。

所以大多數是知難行易,對事情的認知太膚淺,導致了行為與客觀規則相左,但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知”不深,我們總認為自己懂了很多,懂的很深,所以就容易說成“知易行難”,是心態不好所致,實則非也,那都是為自己的無知尋找藉口,恰恰證明了自己的無知無能。

交易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死守“菸斗形”形態,看懂從此遠離虧損


菸斗形實戰技巧:

【菸斗形】的定義:

(1)股價在長期低迷後已經有莊家開始介入,表現為股價底部震盪;

(2)當莊家建倉一段時間後,為了隱蔽自己的計劃,有時會再次震倉,嚇出浮動籌碼;

(3)這種震倉往往表現為下跌速度較快,成交量較小,而且在很短的幾天內再次將股價拉起。不明真相的散戶很容易在底部倉皇出逃,痛失獲利的機會;

(4)當股價重新拉回到初跌價位時,在K線圖上形成了一個【菸斗形】。

【菸斗形】買入點:

(1)【菸斗形】底部最低價買入,但是這種最低價是難以把握的;

(2) 在60日均線以下買進,價格雖低,但要防止上攻失敗,重新進入底部震盪;

(3) 在成交量明顯放大,股價上衝60日均線時及時買入,這時成功的概率較大。

交易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死守“菸斗形”形態,看懂從此遠離虧損

交易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死守“菸斗形”形態,看懂從此遠離虧損

交易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死守“菸斗形”形態,看懂從此遠離虧損

交易真正厲害的一種人:死守“菸斗形”形態,看懂從此遠離虧損

小結:

菸斗形的要點有以下幾點。

1、之前一定是有莊家在底部區間震盪建倉的過程;

2、下跌過程一定是快速下跌,並且縮量的;

3、在菸斗的底部停留的時間一般三天,越短越好,不能超過一週,超過一週已經失去菸斗形的意義了,既然莊家構築菸斗形的目的是最後的壓價逼倉,那麼就不會停留太長的時間,否則導致菸斗底部買入的人逐漸增多,為以後拉高製造了麻煩


驚醒!原來失控的不是交易,是自己!

編者按:人們都說期貨市場是人性的鍊金爐,不管市場中的人們如何死去活來或是醉生夢死,市場都是那樣不緊不慢卻又冷酷無情的走著。沒有人可以改變市場,市場也不會因為誰而癲狂失控或是大發慈悲,當你感覺交易失控市場變得難以琢磨的時候,不妨思考一下失控的也許是你自己,複雜的也不過你的那顆心!

張飛之死,其實很憋屈: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而是被自己的情緒殺死了。

聽到好兄弟關羽被害,他首先就抑制不住哀傷,血淚粘襟。隨後借醉鞭打士兵,要他們日夜趕造兵器,想要馬上為兄弟報仇。最後部下範疆與張達忍無可忍,只好趁張飛又再醉酒時,將他刺殺在軍營裡。

沒人否認張飛能力很大。但能力這麼大的人,最後卻得不到一個理想的結局。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其實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

一、最該掌握的能力是控制自己

現代跟古代當然不一樣。古代的人優秀如張飛,不懂管理情緒至少還可以上沙場殺敵,只不過結局不一定好。

現代不講暴力講腦力,如果讓感性情緒控制了理性思維,有可能連混下去都難,更別說交易了。

真正優秀的人,以做事為主,傷害大局的情緒擺在一邊。控制情緒,才能成就最大的能力。

真正的天才是怎樣的,梅西和巴洛特利的差異很能說明問題。

巴洛特利天賦異稟,但脾氣火爆。在訓練時會與隊員內鬥,在比賽時會與對手球員、裁判甚至球迷衝突。而梅西則是球場上的謙謙君子。

有人評論說,如果梅西也像巴神一樣暴脾氣,動不動就罵娘動粗,他一定少不了對方球員的報復加飛鏟,最後在一次次傷病中無奈退下神壇。

而事實是直至目前為止,巴洛特利還沒拿過金球獎,儘管他已經不能稱為神童了;而梅西依然是拿獎拿到手軟的天皇。

揮霍情緒十分有性格,但也是在揮霍自己的才華。而像梅西一樣的人知道,與其將激情揮灑在外,不如省點力氣,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好。

二、自信的人,不靠情緒表達自己

能幹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他們只是不被情緒所左右。“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源於內在的自信與魄力。

《教父》裡面有句著名臺詞:“永遠不要讓家族外的人知道你的想法。”情緒易於波動、喜怒輕易形於色的人,與其說是坦率,不如說是缺乏內心歷練。

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違背了父親的教條,衝動魯莽最終被人射成馬蜂窩。而小兒子麥克不動聲色,憑藉著自己的判斷,在醫院保護了父親,在餐廳報復了兇手,甚至甘願在離家萬里的西西里隱藏經年。

在該隱忍的時候隱忍,在該爆發的時候爆發,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三、再控制不住情緒,也要學著控制

林肯做總統的時候,陸軍部長向他抱怨受到一位少將的侮辱。林肯建議對方寫一封尖酸刻薄的罵信作為回敬。

信寫好了,部長要把信寄出去時,林肯問:“你在幹嘛?”

“當然是寄給他啊。”部長不解地問。

“你傻啊,快把信燒了。”林肯忙說:“我生氣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寫信就是為了解氣。如果你還不爽,那就再寫,寫到舒服為止!”

心裡產生負面情緒,需要疏導發洩,像林肯就用了寫信的方法。

中國古人的境界要高一點,比如像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這麼高境界,就找一件心愛的事傾瀉所有情緒。

清代作家李漁的方法是寫字:“予無他癖,唯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

鄭板橋更加直接。當他受官場擠壓、鬱郁不得志時,就提筆畫竹。畫完以後,心理舒坦了,畫藝也越發純熟,一箭雙鵰。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真正能幹的人,是時刻留意不要讓自己栽在壞情緒中。


股市的中庸之道

我們在投資過程中,總是希望找到一種最佳的操作方法,既可以避免風險,又可以獲得最大化的利潤,這種願望被多數投資人視為夢寐以求的目標。事實上完美無缺的投資方法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個海市蜃樓而已。因此想要取得最佳的成績,必須走中庸之道。

“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常的意思。所謂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走中間之路的意思。在投資過程中,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業績長期穩定增長,而不是一時得失,就要儘量地去走中庸之道,而不要過於偏激或保守,因為不論激進或保守,從長遠的角度上看都不是最佳的方法。

就像我們出門選擇交通工具,大多數人出門會選擇騎自行車、坐班車、或者乘出租車。這三種方法中,騎自行車是最省錢,同時也是最辛苦,冬冷夏熱。坐班車要比騎自行車舒適,但是要有一定的支出,還要花一點時間等班車。最後的方法就是乘出租車,這是最節省時間,也是最舒適,但花費是最大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省錢的方法就是最辛苦的方法,最舒適的方法就是花銷最大的方法,而中間的方法則結合了兩者的優缺點,從舒適程度上來看,它要比打的要差,但要比騎車子舒適。因此綜合其優劣,最終我們會選擇以班車為我們的首選交通工具,這就是中庸之道。

不同投資方法也通常大致可分為三種,

1: 最保守的投資方法,它相對應的是最低的風險加上極低的收益。

2: 最激進的投資方法,相對應的是最高的風險,同時伴隨著最大化的獲利。

3: 穩健的投資方法,就是說既不承擔過多的風險,也不過於保守,目的就是在保守的基礎上適量承擔風險,增加獲利能力。

我們在市場活躍時,常常可以聽說某人在一段時間,用少量的資金獲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人很快就被傳媒賦予了新的形象,投資人無不以此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實質上,他們一部分是被大機構和傳媒虛構的,目的就是引發人們的暴利效應,誘使大量資金入市。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依靠完全孤注一擲的投入加極佳的運氣。道理非常簡單,在市場上有幾千萬人參與投資,在形勢一片大好時,總會出現一些運氣極佳的投資者屢戰屢勝,加上他甘冒一些風險巨大的投資機會重倉投入,所以很容易在極短的時間裡獲利異常豐厚。表面上看,這是十分輝煌的業績,其實是異常危險的,因為他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孤注一擲的基礎上。根本無法承擔任何稍大的價格波動,所以最終的結果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這就是為什麼在每一波大行情來臨時,就會出來一批這樣的人。而一旦行情開始反轉,他們就迅速消聲匿跡的原因。歷史證明,過於激進的投資人幾經沉淪之後,有的痛定思痛改正態度,有的屢遭失敗的命運最後在市場上消失。他們往往是最沒有好下場的。

凡事有利就有弊,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儘管激進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但保守同樣也是不足取的。保守的操作往往意味著很多時候,寧肯失去到手的機會,也不願承擔一點較高的風險。有時為了保障到手的利潤而過早賣出,有的時候甚至迴避一些風險稍大的投資機會。這種情形有時就像為了省五毛錢的車票,走六站路一樣。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在極為惡劣的市場中,它卻能夠獨善其身。他們是過分謹慎的一族。

我們需要的既不是最謹慎而保守的方法,也不是過於激進的做法。我們需要的是在穩重的基礎上,獲得持久的盈利能力,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再追尋最大化的利潤。

我們應該做的是,一方面追求最大化的利潤,一方面追求最穩健的策略,既不保守又不過於激進。大多數投資人在活絡的市場中,運用激進的操作大獲其利時,我們要忍得住寂寞。在市場極為惡劣的時候,其他投資人過於保守的操作時,我們要敢於大手筆的操作。換句話說就是大勢向好時,不要急於追求最大的報酬。在大勢極為不利時,也不能過於保守。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最成功的操作者。既有憂患意識又是樂觀主義者,這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極少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