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最近,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在熱映,有人說,這是一個披著印度外衣的中國故事。

影片中,男主角拉吉是一個白手起家的服裝店老闆,買得起豪宅,買得起豪車。

然而,拉吉出身小市民階層,並未受過良好的教育,即使他獲得了財富上的躍升,但依然得不到精英階層的認可,在女兒通向私立名校的路上,屢屢受到嘲諷。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我們曾分享影評《比《摔跤吧爸爸》更扎心,這部電影捅破了中產階級的擇校焦慮》,點擊上圖即可閱讀)

其實這個故事放在如今的中國,仍然適用。

今天,我要為大家推薦一本與此相關的經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拉吉的故事,用這本書的視角來解讀,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她與她的團隊,花費近10年時間,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

決定孩子階層的,不是父母有多少錢(當然也相關),也不是單親還是離異,而是:

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什麼是家庭文化資本?

在這本書中,拉魯主要對比了中產階級家庭與底層工人家庭兩種不同的教育子女的文化邏輯。

工人家庭通常奉行「放養」的育兒理念,拉魯將其稱為「成就自然成長」。

中產家庭則會有組織地去培養孩子的認知、天賦、能力,這種教育方式被稱為「協作培養」。

那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1、「有組織地進行能力教育」VS「放養」

書中提到的所有的中產家庭,都給孩子安排了大量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包括鋼琴班、體育活動、教堂活動、夏令營等,這些活動佔據了孩子們大部分課餘時間。

儘管工作很忙,但家長投入程度很高,他們在評估這些活動的價值時,首先考慮的是活動對孩子的未來工作與生活是否有幫助。

比如,音樂可以幫助建立「自信心」和「鎮定自若」的能力,而體育活動培養團隊協作與領導能力。

而在繁忙的日程中,中產階級孩子無形之中學會了在未來職場中一項重要的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他們必須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才能適應忙碌的節奏)。

對比之下,工人階級的孩子,他們的課外時間更為自由,他擁有更多自主權,可以自己選擇活動,自己選擇玩伴。

這造成的最直接差異就是:中產家庭的孩子,時間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更強,而工人階級的孩子,則多比較自由。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2、「平等地溝通」VS「直接下命令」

在調研中,拉魯發現,中產家庭的晚餐時間,就是家庭討論的時間,父母會跟孩子大量交流,溝通日常生活、學業表現的方方面面,培養他們認知能力與表達能力。

當然孩子也會運用這種能力,反過來與家長討價還價,系統地反駁家長的觀點,為自己在家中爭取更多便利。

這無形中鍛鍊了孩子的思維、表達、邏輯,培養了孩子合理運用規則、說服別人、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但工人階級的家長則與此相反。他們普遍認為成年人和孩子之間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更加傾向於給孩子下達指令而非協商。

這種不平等的溝通,對孩子的人格也造成了直接影響——他們在長大成人後,更習慣於聽從指令,而非主動溝通……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3、「和同齡人玩耍」 vs 「和成人相處」

工人家庭的孩子日常生活相對自由,他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是同齡的小夥伴。而中產階級的孩子因為有組織的活動,他們有大量機會接觸成年人,這些人可能是興趣班老師、教練等。

這種與陌生的成年人發生的接觸,與和同齡人的接觸有質的不同,這種接觸為孩子們提供了與工作相關的技能。

比如當他們與一個陌生人握手的時候,他正在以一種毫不費勁的方式,為自己長大後的求職面試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學會了如何與成年人平等溝通,而不是將對方視為權威。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教育分層已經全面升級

拉魯的調研,集中在1995年左右進行,她調研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多是50,60後,這一代美國人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是以成就自然成長模式為主。

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促使協作培養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時隔20多年,當我們再來看書中的這些案例時,你會發現,放在今天的中國正好適用。

從廣州來到中國的教育高地北京後,我有一種很明顯的感受,隨著中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新一代的父母教育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當許多孩子還在應試教育的道路上吭哧吭哧時,中產精英家庭的孩子已經在「能力教育」上邁出了一大步。

在北京,許多課外教育機構的前衛已經顛覆了我的想像。

前段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聽了一堂特別的培訓課程,主題非常超前:人工智慧少兒編程。

是的,你沒看錯,不僅編程,而且人工智慧,還是少兒!

最初,我以為這樣的培訓班,噱頭的成分大一些,而給孩子報名的家長,也不外乎是為迎合趨勢,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扎克伯格、蓋茨一樣的人物。

結果去了才知道,班上不僅真講機器人編程,還有少兒專用的教學軟體,據說和國外接軌。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但給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班上那些八九歲孩子的表現。

有時候,一個小項目需要幾個孩子一起協作完成,分配工作、討論方案、解決疑難,居然都是孩子們自己在試著主導。作品完成了,還要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由小朋友自己來介紹設計理念、作品特色。

下課後,因為時間還早,我就在這家培訓班所在的教育城溜達了一圈,發現周圍還有幾個講趣味數學、戲劇英語的少兒班,都挺熱鬧。

我們團隊的小夥伴採訪了一個85後媽媽H,她是一位典型的高知全職媽媽,名牌大學碩士畢業,離職前,曾是一線城市的企業中層管理。

這幾年,在H身邊,出現了一股高知媽媽返回家庭的潮流,這些精英女性都是職場中的佼佼者,返回家庭後,她們將育兒變成了自己的第二職業。

在H的朋友圈子裡,像她這樣辭職在家帶娃的高知媽媽,不乏有博士畢業的朋友,甚至有全職在家帶娃的奶爸……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H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呢?

在她看來,教育是一門科學,她已經把它上升到了專業化的程度。

比如,對於育兒書籍的選擇,很多人可能就是看看別人的推薦,H不同,她是用以前做學術研究的勁頭來做的:

先是大量蒐集信息,然後再是複雜的篩選。她會仔細查閱書籍的發行量、網絡評論,她還會比對不同教育流派,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認真做筆記。

她還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學習育兒知識,參與孩子的教育。與女兒溝通時,她永遠都是彎下腰,看著她的眼睛。

在她用心下,女兒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到點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平時在家中,女兒很少粘人,她可以獨立玩耍,如果需要幫助,她會運用準確的語言,告訴媽媽自己的需求……

這些年裡,關於中產階級的教育焦慮,被炒得很熱。人們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覺:好像他們除了搶學位房,交各種各樣的擇校費,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外,在教育認知上,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曾經受益於教育的中產父母們,對於教育的投入,早已不止是金錢,還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以及高質量的陪伴。

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中產階層也並非只有焦慮,還凝結了許多智慧。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他們

為什麼能走出寒門?

教育有時候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人覆盤自己的成長,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梳理自己的成長過程。

我發現在寒門難出貴子的今天,那些跟我一樣能夠走出農村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是無意識地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意外獲得了某種受益終身的素養與能力,幫助他們完成身份的跨越。

而這種跨越,無一例外地,指向了拉魯在書中提出的,「家庭文化資本」這個概念。

我們團隊的95後小冒力,出身於湖南小鎮,父母皆是初中畢業,在農村落後的教育環境下,冒力考上了大學,留在大城市工作,邁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談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冒力說,爺爺是個典型的鄉下知識分子,家裡有滿屋的報紙,爺爺最愛看的是香港鳳凰衛視,沒有人刻意引導她,但她偶爾也會翻翻報紙,和爺爺一起看鳳凰衛視,無意之間幫助她開闊了視野,給了她最初的文化薰陶。

這種文化薰陶培養了她良好的知識觸感,在她後期的學習和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冥冥中,將她引到了媒體這條路上。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我的另一個朋友L,80後。雖出身農家,但打拼多年的她,事業已小有所成,在北京安家落戶,典型的中產精英。

L說,自己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能在學業上給予她的幫助幾乎為0。但她同樣要感謝她的家庭,尤其是她的母親,雖然沒讀過書,卻極富智慧,親戚鄰居遇到了難事,常會來前來尋求建議。而母親披著大衣,坐在炕上,邏輯清晰地幫來人分析問題的形象,一直烙印在L心中。

她至今仍然記得,有一回,一場大雨將屋頂的瓦片沖掉了許多,屋內多處嚴重漏雨。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母親在雨中迅速給全家人分工,指揮大家將瓦片重新蓋好。L當時認為,深夜黑燈瞎火,父親又不在家,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母親做到了。

L說,母親在生活中歷練出來的管理能力和生活指揮,使她受益終生,自己在職場上的成績,很難說和這種家庭薰陶沒有關係。

當然,相比於中產階級系統化地培養孩子的素養和能力,能夠無意識走上正確道路的寒門子弟少之又少。

在《不平等的童年》中,拉魯並沒有評價兩種教養模式孰優孰劣,二者只是不一樣而已,在「成就自然成長」模式下成長的孩子,也有優勢,他們更具自娛自樂的精神。

但中產的協作培養模式,無疑更加契合主流,更有資本轉變為社會利潤,他們的孩子,也更有可能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

不過,可以聊以慰藉的是,相對於財富資本,文化資本的門檻其實並沒有那麼高,而真正的教育也並沒有那麼複雜,它來源於最樸實無華的生活。

它可能來自你的書架,你與孩子每一次的交心談話,也可能來自你家庭飯桌上的話題,你每一次的言傳身教……

還是那句話:你的眼界,就是你孩子的人生邊界。

「協作教養」越來越流行:別把放任不管錯當靜待花開

對為人父母的人來說,或許我們無法改變階層,無法改變體制,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

身為兩個孩子的奶爸,我的壓力也和你一樣大,咱,就一起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