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惠下村:塑形、鑄魂,奏響振興新樂章

東南網7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歐碧仙 陳榮富 通訊員 林楠 朱崇飛) “人氣起來了,產業就能興旺起來,經濟也會跟著向好,大家的錢袋子自然就鼓起來……”10日上午,在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惠下村村委會,莆田荔城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黃德祿從鄉村振興說開去,一場40分鐘的宣講,將理論宣傳與惠下村的發展實際結合起來,說進了群眾心坎裡。

惠下村不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洋十音”,還是著名的玉器專業村,全村有一半以上村民在廣州、深圳等地從事玉石、玉雕等行業。該村還是省級美麗鄉村、莆田市第三批“幸福家園”建設試點村,是莆田當地的“明星村”。如何乘上東風,帶領群眾加快奔小康?這是黃德祿當天分享的主題,也是惠下村正在探索的發展方向。

發展產業,吹響振興號角

惠下村現有人口6800多人,其中從事玉石、玉雕等行業的村民有3500人左右,“玉器專業村”是惠下村的一塊金字招牌。

“過去,惠下人靠種田為生,但單靠地裡刨食,是抱不回金娃娃、邁不到小康路上的。”惠下村黨支部書記吳金貴說,窮怕了的惠下人,乘改革開放的春風,搞起了玉器加工業。通過以親帶親、以親帶友,惠下村的玉器加工業滾雪球般地發展壯大,由當年的只加工不銷售發展到如今集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發展新模式;從業人員從幾十人、幾百人發展到幾千人,產品也打入了國際市場。

“要把惠下人的產業變成惠下村的產業。”黃德祿的一席話,與吳金貴對惠下村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

在惠下村的發展藍圖裡,發展產業,尤其是挖掘、融合當地優勢資源發展旅遊產業,是一出重頭戲。其中,讓“玉器專業村”這塊招牌真正為惠下村加快奔小康發揮效應、產生效益,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們正在規劃建設玉石、玉雕博物館和展覽館等,鼓勵村裡的玉器加工專業戶回鄉落戶,吸引遊客前來參觀體驗玉石、玉雕文化,帶動玉石、玉雕交易和全村相關旅遊產業發展。”吳金貴介紹道,以發揮資源優勢為基點發展旅遊產業,惠下村還將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打造現代農業綜合體,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打造多個旅遊景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吹響鄉村振興號角。

延續文脈,展現軟實力

“習總書記說,‘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地方最能打動人心、嵌入記憶的符號。‘惠洋十音’就是惠下村的特色文化符號,一定要珍惜和繼承發揚。”在談到鄉風文明時,黃德祿如是說。一席話,引得在場的黨員、群眾頻頻點頭。

以鄉風文明打造鄉村振興之“魂”,一直是惠下村的堅守。

當天,惠下村的大人們通過線上線下接受“大學習”,孩子們也沒閒著。在惠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0多名孩子正在接受傳承人吳志濤、方元往等老藝人的指導,免費培訓“惠洋十音”。

“免費培訓班辦到現在已經第十三屆了,累計培養出400多名少年演奏者。今年,隔壁村莊的孩子都主動來報名學習,這是一種好現象。”傳承人吳志濤老先生興奮地說。

依託“惠洋十音”文化,惠下村群眾性文體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吳金貴說,近年來,惠下村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先後建成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個、農村文化廣場4個以及文化走廊12個,為村民提供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村民還每年自發組織春節聯歡晚會和中秋晚會等文體活動,展現惠下村鄉風文明的軟實力,提振村民的精氣神,奏響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惠下村婦女的業餘生活也越來越豐富。自去年4月起,惠下村黨支部、老協會組織開設“七點半婦女夜間讀書班”,學習內容涵蓋黨的十九大精神、日常生活基本知識和技能、家訓家規、婦女維權、防家庭暴力等,將學文化與學技術相結合,滿足中老年婦女的文化需求,提高她們的文化素質,促進鄉村文明建設。

體會

莆田荔城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黃德祿:今年,荔城區策劃了“大學習”系列活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送到基層。理論進基層活動不斷開展,形式多樣、受眾不同。理論進基層的融媒體模式無疑是比較新穎的一種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的多元互動,打破受眾的侷限性。同時,對講師的宣講內容和宣講形式也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如何以大眾化的平臺達到“化大眾”的目的?面對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宣講必須用通俗化的語言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話題來讓“大理論”入心入腦。

莆田市駐廣東省四會市黨支部書記方誌堅:身在遠方,心在家鄉,這是在外流動黨員和鄉親的真實心情寫照。“融媒體”平臺的微直播、微視頻、微互動等形式,讓“大學習”變成一道道可以隨時隨地享用的理論時事大餐,使在外流動的黨員和鄉親可以堅持學習理論不落伍,在“大學習”氛圍中感悟鄉愁、凝聚共識,爭取實現更大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