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蟻族”這個詞對於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住在深圳城中村握手樓裡的每個人似乎都是一隻只不起眼的螞蟻,他們像螞蟻一樣奮鬥、生命力頑強,為生存忙碌。張磊和妻子樊永梅也是蝸居在深圳的“蟻族”,他們和三個孩子住在城中村的一間只有18平米的出租屋裡。來深圳22年了,這對夫妻遠算不上是“安居樂業”:既沒有房子、也沒有穩定的工作,但他們卻用一個個紙皮箱、一張張廢舊報紙、一個個塑料水瓶,支撐起一家五口的小小“避風港”。(騰訊大粵網《共鳴》欄目 文/lareina)

在底層打拼:“吃了沒文化的苦”

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每天早上八點多,張磊和妻子樊永梅一人拉著一個簡易的手推車,行走在來來往往的上班人潮中。手推車上,紙皮箱和廢舊報紙被壓得扁扁的,用麻繩紮緊,堆了足有一人高。就這樣,夫妻二人每天往返於回收點和出租屋之間,靠著收廢品的營生,負擔每月1500元的房租,還要供三個孩子上學。

回想起剛來深圳的時候,張磊總是發出感慨:“那時候的房租很便宜,在羅湖租個一房一廳,200塊錢都不到。”他來自河南信陽,14歲初中還沒畢業就出來闖蕩,在天津、鄭州都待過一陣。1996年,他南下廣東,在深圳一待就是22年。這22年裡,他給人送過水、搬過磚,也賣過菜、養過雞,一直打拼在底層,他搖搖頭說,“還不是吃了沒文化的苦。”

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因為沒有文化,張磊只能在工廠乾點體力活,拿著幾百塊錢的工資,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那時候工資還可以,但真的很辛苦,我幾乎每天就睡4、5個小時,食堂的飯菜都是沒有油水的爛菜葉。”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堅持下來,因為“回老家是沒希望的。”

想要在大城市紮根,買房是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可在深圳買房,張磊卻連想都不敢想:“每次回老家,總有親戚問我為什麼不早點在深圳買房,說我沒抓住機會。因為我剛來的時候龍崗房價才1000多,交1萬就能入住。可我從農村來,光靠自己打工根本湊不齊這些錢。”他苦笑著搖搖頭。

在深圳靠收廢品 供三個孩子上學

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2002~2006年,張磊和樊永梅陸續有了三個小孩,夫妻倆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養在身邊、不送回老家,“那段日子苦啊,我老婆在家帶孩子,我一個人去收廢品,賺的不多,開銷還大。”

即便是如此擁擠的一室一廳,房租也不便宜,每月加上水電要1800。而全家五口人,僅靠張磊夫妻兩個勞動力,每天從上午8點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每月收入也不過幾千元,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為了省錢,經常是饅頭鹹菜稀飯。 “生活是差了一些,但相比過去,已經好了很多。關鍵是一家人在深圳生活得很開心,雖然辛苦,但是看得到希望。”妻子樊永梅說道。即使是蘿蔔鹹菜、粗茶淡飯,一家人也甘之如飴。“我覺得幸福不在於生活的多麼完美,而是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過日子。”

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張磊夫婦的收入不高,維持日常生活已捉襟見肘,但對子女的教育,夫妻二人一點不敢馬虎。雖然家裡簡陋擁擠,但還是特意安置了兩個大書架,上面整整齊齊放滿了書。“老大籃球打得特別好,還是特長生。”說起孩子,張磊非常自豪,“在深圳出生、長大,又在深圳讀書、生活,他們其實就是深圳人。”

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對於未來,張磊最大的願望就是掙更多的錢,讓孩子們在這座城市裡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有限的知識水平和收入讓張磊對未來似乎少了幾分底氣,“我和我老婆的文化都不高,在學習上幫不了他們,也沒錢報培訓班。”三個孩子英語都不好,這讓他很苦惱,“要是能找個老師幫忙補習一下就好了。”

夫妻深圳收廢品22年 撐起一家五口18平米的家

深圳作為一線城市,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2017年深圳有常住人口1252.83萬人,而在冊戶籍人口只有404.8萬人,剩下的800多萬,都不是深圳戶籍。但正是像張磊這樣的非深戶人口“拼盡全力”地留下來,為深圳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