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無限長的曲線就是宇宙的抽象,一頭連著無限的過去,另一頭連著無限的未來。從古至今,我們從未停止探索宇宙的腳步。本次,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國防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鄧宗全,出席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並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主旨報告,帶領我們初探神秘的月球與火星。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登月:嫦娥工程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所謂的深空探測

一般是指

在地球引力之外的探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宗全

重點介紹了

探測星球所應用的機器人:

月球車、火星車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宗全

嫦娥工程

是我國落月的重大工程,

這裡面主要有三個部分:

軟著陸、月球車從著陸器轉移、

月球車的移動。

軟著陸是落月工程的核心,

“我國的軟著陸技術

最大的特點就是

在100米空間距離

有一個懸停移動,

這是非常重要的。”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我們落的非常之好,

這個在世界上

絕對是第一例,

落到有四米兩米半的高度的時候,

自由下降這樣的過程,

從15公里開始往下落,

然後反衝之路,

這是一個大的控制系統。”

鄧宗全進一步表示,

嫦娥五號有四大關鍵技術:

月面採樣、月面上升、

環月對接、高速載入。

其難點在於

鑽進難、剖面層序保持難。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月球模擬系統與月球車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不要以為時代久遠,

只要能趕上,

在世界上我們還是在前列。”

2013年,

玉兔號成為

世界上第三個月球車,

位於世界前列,

是航天人類科技文化的重大成果。

該月球車

是鄧宗全及團隊成員

花費十三年時間和航天合作,

消除輪力學問題、控制問題的

研發成果。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載人登月工程目標是

獲取月面表層和次表層樣品。

通過月面採樣探測,

構建了鑽取/機械臂表取複合、

樣品封裝與傳送的月面

採樣總體方案和技術體系,

一次探測

獲取兩種形態樣品

在世界上屬首次。

還發明瞭

“雙管單袋無滑差”鑽進取芯方法,

消除了

月壤顆粒的力鏈阻塞效應,

保證了高取芯率採樣。

與前蘇聯Luna24(雙管多帶)相比,

在鑽進取芯結構原理上

有重大突破。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月球模擬系統

為航天部門提供了一個通用技術

“我們沒有辦法

做到1/6重力場大範圍移動,

工程上這個辦法

很好的解決在地面上

怎麼模擬的問題。

大家看,

運動的範圍,

模擬範圍是30米×30米,

移動高度4.5米,

重力補充是5%。

這樣的精度滿足了工程需求

所以,

中國的玉兔號月球車

是在這個技術支持下,

在地面進行驗證的。”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火星探測:火星車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火星跟月球差異比較大的,

它有一個特徵

就是有時候

有的地方

外面比較硬

和有的地方比較軟,

美國的機遇號

和勇氣號都遇到了麻煩,

勇氣號因為這個問題失敗。”

鄧宗全表示,

登火、探火是重大難題。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對於火星的探測,

我們也發明了火星車,

目前我國計劃於2020年

發射火星車

進行火星巡視探測。

對火星實施首次

“繞-落-巡”一體化探測任務。

並研製了

輪步式火星車移動系統,

具有輪步複合移動、

蠕動移動、全方位移動、

質心高度調整等運動模式,

可實現主動脫陷功能。

鄧宗全:我國已有火星車,計劃2020年向火星發射

當前,

人們對小行星也很著迷,

對於小行星探測的難點,

鄧宗全總結四點:

弱引力附著、表面形貌、

物質特性非確知、飛行時間長。

“太陽系內

探測能力

是當今深空探測的核心目標,

星球探測機器人

將發揮重大作用。

環境適應性

和高可靠服役

仍是技術挑戰,

系統創新與智能操控

將成為未來研究的主題”,

鄧宗全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