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擁華:作爲美育教師,我正在出一份有關「情懷」的藝術考卷|藏拍·人物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蔡擁華

1968年生,廣東澄海人。

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教務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約訪在一個風雨將至的午後,從蔡擁華工作室的窗戶望出去,儼然一幅中國水墨的氤氳之氣鋪面而來,與房間內古色古香的陳設相映成趣。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繪畫無問東西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話題難免從個人經歷談起,必然也就繞不開他從版畫到國畫的專業轉變歷程。從版畫入門的蔡擁華,對東西藝術審美價值觀也有著自己的一番領悟。

他認為自己與很多從一直從事國畫創作的藝術家不同,不會刻意追求格古與傳承。就像他熱愛的收藏一樣,懷著對美好事物的極大追求,用心收集所有美好的藝術品,無論東西。

而身為東方人,蔡擁華覺得自己更適合用東方的思維模式進行藝術創作的思考。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1956年7月28日,畢加索與張大千夫婦合影於他古堡的花園裡

蔡擁華提到,畢加索和張大千曾經在一起討論:這個世界上有資格談論藝術的,第一是你們中國人,第二是日本人,當然日本人的藝術也來源中國。第三就是非洲黑人。

畢加索本人也一直在悄悄自學中國水墨畫。他當時模仿的是齊白石的花鳥魚蟲,只是技法思路仍帶有明顯的西洋油畫痕跡。但這也說明西方很多藝術大師已經在其創作中有意識地融入東方藝術理念。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畢加索 水墨畫

但另一方面,與以東方水墨為主體去借鑑西方藝術建立的體系還是有所不同的。正如畢加索畫中國畫,是很難領會其中的神韻與文化內涵的。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蔡擁華作品《冬雪》48cm×180cm

而且中國畫素有“書畫同源”之說,詩、書、畫、印缺一不可。所以西方藝術家想要真正領會中國水墨的本體精神,尚需時日。中國人學習油畫也同樣如此。但兩種藝術之間的交融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也是蔡擁華藝術創作與成長經歷的切身體會。

情懷產生偉大的藝術

在採訪過程中,蔡擁華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應該能觸及靈魂,讓人有觸電的感覺,超越了個人體驗,付出的是赤子之心。

“藝術收藏發展到今天為什麼會出現瓶頸?就是之前一段時期的藝術家稱謂太氾濫,大家太不注重對藝術家個人素養、藝術情懷的要求了。沒有甄別出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家,而把一些天天在生產、複製的畫家稱為藝術家,產生的只能是混跡於藝術圈的,帶有江湖氣、充滿功利性的作品,難以稱得上藝術品。”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蔡擁華作品《黃山勝景》

在蔡擁華看來,新中國成立後的那批老藝術家們可謂是最有情懷的一代人,他們提出:用傳統繪畫語言,去表現熱氣騰騰的新生活。他們在思考,在不能像古人一樣去繪畫後,在文人生活模式消失後,還能如何表達生活?

這種對藝術的不斷追問還產生出了許多新思想與藝術浪潮……他們那一代人是有格局、有責任感、有情懷的,為我們留下了沉甸甸的藝術成果。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蔡擁華作品《山裡人家》局部

那個時代所成就的藝術,是很多藝術家都可遇不可求的,但也是最值得當下的藝術家去思考的,就是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之於藝術家、藝術創作的重要性。

蔡擁華認為這也是目前缺乏深厚的藝術成果的主要原因,作為美育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向更多人宣揚“情懷意識”。

因為只有情懷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家,產生偉大的作品。而這也正是蔡擁華藝術之路的終極追求。

-END-

蔡拥华:作为美育教师,我正在出一份有关“情怀”的艺术考卷|藏拍·人物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scpm2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