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和廣東相愛相殺,只爲了在成都占一席之地

那年,重慶榮昌姑娘義蘭和村裡的姑娘一樣南下廣東打工,所不同的是義蘭懷有一個夢想,學習廣東的先進飲食技藝,然後回重慶開一家小店。

廣東人分不清重慶人和成都人,由陳可辛導演甄子丹金城武湯唯主演的電影《武俠》裡面溫江人說著川東話,金城武的川西話裡混雜著川東話,讓四川人感到不可思議,廣東人卻覺得是本該如此,不管是重慶人還是成都人,不都是四川人嗎?

四川盆地已經形成上百萬年了吧,四川人生活在盆地裡,由於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並不需要與外界交流互通有無,可以說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隨著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一切都變了。以前四川母親生了很多個孩子,老大成都,老二重慶,老三自貢,上千年來相安無事,隨著重慶通商開埠,帝國主義沿長江帶進來現代工業,重慶富裕了,超過了老大成都和老三自貢,於是想搞“魚獨”的心思再也不能掐滅。

當然,普通老百姓感覺不出發生了什麼變化,照樣一天天過日子,這不,重慶榮昌姑娘義蘭學習廣東燒臘的做法。廣東菜有兩個特點:鮮、甜、淡。鮮是指食材新鮮,以前香港有個很有名的美食節目主持人,是一個胖大媽,她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富人只到菜市場買活雞,窮人才到超市買凍雞,凍雞有股雪櫃味,煲的湯不好吃。甜不是糖的味道,是指食物裡一種特殊的味道,類似於氨基酸和嘌呤的味道,大概只有廣東人才能吃出。淡包括三層含義,不很鹹、不很香和不很油,就是鹽香料和油不能多放,這其實是很健康的飲食習慣,但今人活著不容易,可以說是受盡折磨,每日三餐的味覺享受不該補償一下嗎?少油寡鹽怎麼好吃,至少重慶人和成都人不能接受。成都街頭遍佈的“粵式軒”裡面最受本地人歡迎菜式是燒鴨飯,燒鴨以其濃郁的香味一下就吸粉無數,這可是在聯合國評定中國內地唯一的美食之都成都啊,成都人的舌頭是最挑剔的。

義蘭自然知道廣東和四川飲食文化的差異,看十三大報告令義蘭豁然開朗,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東燒臘得和重慶特色相結合。重慶菜的特點是粗曠味濃和辣。粗曠是指工具、流程和擺盤不復雜,繁瑣而華而不實的東東耿直的重慶人不屑為之。味濃是指有鹽有味有香氣,這和廣東菜算是兩個極端。辣是重慶菜的靈魂,很多人以為辣是川菜的特色,其實川菜的特色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大部分的川菜一點都不辣,而喜歡吃辣的還包括湖南人、貴州人、陝西人,看來解除這個誤會還需時日。

重慶菜對辣椒的使用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湘菜川菜黔都要退避三舍,這從舌尖上的中國炒辣椒的眼鏡哥張平就可以看出,重慶的滷味不如成都和廣東潮州,重慶人以及川東人吃滷味都要沾辣椒油,也許重慶人壓根就沒想著把滷菜怎麼怎麼弄,反正都得沾辣椒油吃,弄好了也是浪費。

重慶榮昌姑娘義蘭開在成都經華北路的鵝仟味榮昌燒鵝外賣開張了,以滷鵝滷鴨為主,廣東風格的淡味滷味剛開始吃成都人會覺得味道淡了,但吃到後面會覺得越吃越香,香料還是有的,但像廣東菜一樣剋制用量,其實討論味濃味淡沒什麼必要,因為一般都得沾贈送的辣椒油吃,重慶風味的辣椒油一下就會將你帶上雲端,其實不是很辣,而是很香,也不是很香,反正是說不出來的舒坦,這和川菜裡的夫妻肺片滎經棒棒雞是一樣的道理。菜,貴在調和,不在霸道。

隨著高鐵的開通,重慶人廣東人成都人的交流日益頻繁,90年代開始重慶人和四川人到廣東開餐館的就很多,而進入2010年代,港式茶餐廳也進入成都重慶,交流的日益頻繁必將生成一些混搭菜品,諸如美式左宗棠雞,重慶火鍋變成樂山牛華串串香,以後還不知出什麼么蛾子呢,創新才能生存,這在競爭激烈的飲食界尤為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