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店必讀|透過一個老牌小店的沒落看餐飲大趨勢

創業開一家飲食小店必須要慎之又慎,需要深入調研,因為失敗了可能又得打工五年,但五年後市場可能大變又還有沒有機會呢?

這裡所謂的老牌網紅小店,是指店面在30平方米以下的傳統餐飲小店,紅火時間在五年以上,產品品質還算優良,完全靠炒作、產品味道不行、以及新型餐飲產品、開店時間不久的小店或大店,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說起“馬家場老街胖娃肥腸粉”店,在成都西門有很高的知名度,也算是一個網紅小店,傳說很多開著百萬豪車的大老闆專程去吃那一碗肥腸粉,去晚了還吃不到,但是我想,如果沒有營銷,全靠自然口碑是難以達到這個效果的,為了更全面地說明情況,且看成都市場兩個著名的餐飲小店的營銷案例。

【康二姐串串】據媒體報道這家店味道很巴適這都是自然的,但還需提前幾月預約這就很不簡單了,從春天取號排到夏天才能吃上,比華西醫院的號還難,員工(全部是家庭成員)還放長時間休假去各地旅遊。這會給人暗示:1)這家店味道很好,2)顧客口碑很好,3)開店是為了享受生活而非賺錢,不是唯利是圖的商人而是有精神追求淡泊名利的手藝人。康二姐串串曾經表示不會開分店,但後來分店都開到北京去了,我認為是康二姐不想辜負北京人民的厚愛的,畢竟盛情難卻,卻之不恭。

【張師鱔魚麵】號稱麵條界的LV,開在居民樓裡面,很多人慕名而來卻找不到北,一碗鱔魚麵極貴(好像是48元),為啥那麼貴,老饕們必然會覺得貴有貴的道理吧,反正面條愛好者川流不息的來吃高價麵條。

至於康二姐串串和鱔魚麵好不好吃,我不做評價,你自己去吃了就知道,但他們的營銷手段顯然是極高明的,生意火爆就是鐵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開店做營銷是必不可少的,想開店的朋友可以借鑑。

而馬家場胖娃肥腸粉紅火多年絕不僅僅靠營銷,味道還算上等及價格公道是其原因,估計這些年也賺了不少錢,2018年春節左右在玉雙路開了分店,口岸和裝修都很不錯,但不到三月即轉讓了結,如今變成了骨湯牛肉米粉店,不免令人唏噓。

開店必讀|透過一個老牌小店的沒落看餐飲大趨勢

馬家場胖娃肥腸粉

為何一個老牌網紅小店如此下場,老實說正確全面地分析是很有困難的,就像盲人摸象,有人摸到象腿說好似柱子,有人摸到象鼻說好似蟒蛇,有人摸到象肚說好似一堵牆,當然各人有不同感覺,作者也試著摸一下,僅供參考。

餐飲實體店受美團餓了麼和高租金的衝擊,越來越難做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餐飲趨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方便麵、可樂和低端啤酒銷量下降就可以一葉知秋,隨著交通的發達,人員交流愈來愈頻繁,文化與飲食習慣正加速趨同,省會城市可以吃到全國各地風味的食品,時間久了難免會口味趨同,口味趨同的意思不是大家都一樣,而是多數人的口味變得不走極端,即低油、低鹽、健康、味道中庸是趨勢,比如說最愛吃辣的湖南重慶人辣度降低,當然這是指人群中的中位數個體辣度降低,即使一部分極端愛吃辣的人絲毫沒變,這也不影響以上結論,至於說以上我的結論沒有依據,那也許真是我錯了,畢竟我也沒有大數據做支撐,只是小範圍的觀察。如果你同意我的假設就繼續看下去。

而於此同時,較常下館子的年輕人與較少下館子的老年人飲食習慣發生差異,這有給餐飲開店帶來新的問題,象馬家場胖娃肥腸粉這種傳統小店一直保持味型不變,糊辣味是其屹立江湖的利器,但會不會成也蕭何敗蕭何呢?90後不吃這一套導致玉雙路受眾偏少而開不下去,而資深粉絲卻還等在馬家場,這就存在一個開店優先滿足那些受眾的問題,是保持傳統引導90後們愛上糊辣味,還是轉型做90後們喜歡的味型?是在目前店面轉讓費的低點逢低入市,還是等經濟好轉實體店翻身的那個階段再入手店面?是相信馬雲的新零售還是依靠傳統打天下?這是一個難題,雷軍說只有順應大趨勢才能成功,選擇大於努力,趨勢大於個體,如果你今天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明天你就更沒希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