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藥的真相——消渴丸

常用中成藥的真相——消渴丸

【標明的成分】

地黃、葛根、黃芪、天花粉、五味子、山藥、玉米鬚、格列本脲。

【聲稱的功效】

滋腎養陰,益氣生津。用於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體倦無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氣陰兩虛型消渴症。國內臨床上用以治療2型糖尿病。

【真相】

消渴丸是國內臨床上用以治療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的中成藥,藥名的由來是因為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症”,這是對糖尿病症狀的一個模糊描述,指患者經常口渴、消瘦,“因渴而消”。實際上有“因渴而消”的症狀的病並非只有糖尿病一種,甲亢、尿崩症等也有這種症狀。中醫認為消渴症是腎虛所致。

現代醫學將糖尿病根據病因分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發生於青少年,由於缺乏胰島素分泌所致,必須靠注射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其胰島素的分泌量並不低甚至偏高,但是機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主要是用胰島素增敏劑類藥物治療,增加機體對自身胰島素的敏感性。

目前並未發現任何中藥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曾檢驗過兩百多種中草藥,沒有一種有降血糖作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原副院長陳寧慶2007年3月10日在“科學為健康維權”論壇的發言)。市場上降血糖的中成藥全都添加了西藥降血糖成分,有的標明,有的沒有標明,但多次被國外、港臺藥檢部門檢測出來。中成藥最常添加的西藥降血糖成分為格列本脲(又稱優降糖)。格列本脲主要通過抑制胰島β-細胞的鉀離子通道而起作用。這一抑制作用使細胞膜去極化,打開了鈣離子通道,使得進入β-細胞細胞的鈣離子增加,刺激胰島素的釋放,從而起到降血糖作用。

消渴丸在古方玉泉散和消渴方的基礎上添加了西藥格列本脲。格列本脲的劑量通常為每日2.5~10毫克。消渴丸每丸含有0.25毫克的格列本脲,一次口服5~10丸,一日3次,即每日攝入的格列本脲的量為3.75~7.5毫克,與格列本脲的常用劑量相當。消渴丸的有效成分實際上就是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使用劑量不當,會產生嚴重的低血糖反應,服用過量有致死的危險。一些糖尿病患者不知道降血糖的中成藥添加了格列本脲,誤以為是“無副作用的中藥”而超劑量服用,或者在服用中成藥的同時還服用降血糖的西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這樣就會造成降血糖藥服用過量而導致低血糖。

格列本脲是非常便宜的西藥。根據一家大藥房的定價折算,一片(2.5毫克)格列本脲的價格為0.04元,添加中藥成分變成消渴丸後,每10丸(含2.5毫克格列本脲)的價格為1.42元,即價格增加了30多倍。

消渴丸中的中藥成分除了增加藥物成本和價格外,還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應。例如,消渴丸含天花粉(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乾燥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潤枯”(《本草綱目》),所以被用來治“消渴症”,但這個功效不過是“生津止渴”的天花粉,其有效成分被認為是天花粉蛋白,實驗表明它有腎毒性[1]和肝毒性[2],可導致腎臟、肝臟損害,並能導致流產[3]、畸胎[4]、過敏反應[5]。

臨床報道,消渴丸可引起低血糖反應乃至昏迷[6][7][8];短暫偏癱[9];小劑量消渴丸可致重度低血糖腦病[10]。消渴丸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藥物性皮炎[11]。

【文獻】

[1]Tang NL et al, Exp Mol Pathol. 1997, 64(2):78-89

[2]Ng TB et al, J Ethnopharmacol. 1994, 43(2):81-87

[3]Chang MC et al, Contraception. 1979, 19(2):175-84

[4]Chan WY et al, Teratog Carcinog Mutagen. 1993, 13(2):47-57

[5]許芝銀,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6(1):22

[6]王宏豔等,中國實用內科雜誌,1995,15(6):355

[7]李莉,包頭醫藥,2000,24(1):44

[8]薛德聯等,中成藥,1992,14(4):49

[9]王遠征等,哈爾濱醫藥,1994,14(3):49

[10]祈福宏等,臨床誤診誤治,1994,7(5):228

[11]歐明等,中藥及其製劑不良反應大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