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打仗像踢球,踢球像打仗。”
據說這是丘吉爾說的,本意是嘲諷二戰的意大利軍隊,卻也無意間道出足球與戰爭的相似處。事實上,現代足球正式出現前,其雛形幾乎都與暴力鮮血相關。
1
眾所周知,中國是國際足聯欽定的足球起源地,歷史可以上溯到先秦,人們最熟悉的記載來自縱橫家蘇秦:“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蹋鞠”即“蹴鞠”,蹋、蹴都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皮球。
宋 · 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卷》描繪了孩童蹴鞠的場景
而在小說筆記中,黃帝才是足球的發明者,劉向在《別錄》中記載:“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明朝的《太平清話》也稱:“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髮。”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黃帝四經》更繪聲繪色描述了黃帝發明足球的經過:擊敗蚩尤後,黃帝剝下他的皮製成箭靶,剪下他的頭髮來裝飾旗杆,還用毛塞滿他的胃、製成皮球讓人踢,踢入坑多的給予獎勵。
真是滿滿的重口味。
在《鹽鐵論》等漢代典籍中,後人也可以管窺蹴鞠的盛況,直到漢末三國時期,仍然是“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太平御覽》)。
帝王將相當中也不乏球迷,《西京雜記》記載,劉邦成為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養老。為了讓父親開心,還專門建新城組織鬥雞、蹴鞠等在家鄉常玩的遊戲。漢武帝也經常在宮中舉行這類“雞鞠之會”,霍去病就算軍中缺少糧草,仍然會帶領士卒們在地上築起球門來蹴鞠,漢哀帝的寵臣董賢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
元 · 錢選臨摹《宋太祖蹴鞠圖》,前面踢球兩人分別是趙匡胤和其弟趙匡義,後面觀看的分別是大臣趙普、楚昭輔、党進、石守信
最狂熱的還是一位叫項處的球迷,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足球高於生死”,有一次他得了“牡疝”,大致是一種疝氣病,醫生要求他“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不遵醫囑的項處仍然去踢球,結果當天就腰寒、出汗、嘔血,淳于意認定他活不過次日黃昏,第二天果然如此。
2
不過如果放大視角,古代足球並不只是中國人的專美,其他民族早期都會不由自主地把球(狀物體)踢來踢去作為娛樂,足見這是人的天性使然——自然,這天性中總少不了暴力因素。
古希臘就有一種運動(episkyros),交手的兩支球隊相對站在球場中,進攻方可以手腳並用,盡力持球突破對方底線。不難想象,比賽現場必定少不了球員們各種“疊羅漢”的場面,顯然是現代橄欖球的雛形。後來古羅馬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更暴力的球類運動(Harpastum),西塞羅記載,一名男子在理髮店理髮時,被球擊中而亡。此外,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有一種冰上球類遊戲(Aqsaqtuk),澳大利亞原住民玩的是球,則是用負鼠皮縫成的。
古希臘浮雕上的episkyros,球員顯然在停球
最特別的是“中美洲蹴球”(Mesoamerican ballgame),從奧爾梅克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到瑪雅文明都很流行,墨西哥的奇琴伊察至今還留有這種球類運動的痕跡。當地有多座球場,最大的一個有166米長,68米寬。球場的牆上刻有羽蛇神的浮雕,旁邊還有美洲豹神廟。最特殊的是,球場兩旁的牆上還雕有石制的圓環,離地大約6米高,作用類似《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賽的“金色飛賊”,只要讓球穿過石環,就能立刻殺死比賽。
瑪雅人的球賽,是要把球打進這個圈裡
中美洲蹴球
不過實現這一點難度極高。比賽用球是實心橡膠球,重量在1.5-3.5公斤不等,想讓它穿過石環顯然太沉重,就是呼嘯著砸來,身體也受不了,所以選手在頭部、腰部、腿部都戴有木質護具。比賽時,他們需要用肘、腿、腳甚至胯部來“拱”球,確保球不落地。
這種比賽,是當地人最熱衷的運動之一,不過獲勝方的獎勵比較奇葩,他們將得到至高榮譽:被砍頭祭天。
奇琴伊察球場上的浮雕,上色後可以看出人祭的場面
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格蘭自然也少不了足球的雛形。中世紀時,那裡有“暴徒足球”(mob football)這項運動,比賽內容單看名字就可想而知。有一種說法是,9世紀維京海盜入侵英格蘭時,英國士兵會斬下海盜的腦袋當球擊踢,後來才改用豬膀胱塞進頭髮、羽毛或者草。
這種暴徒足球的最大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參賽人數?隨便。觸球部位?隨便。玩法?隨便。時長?隨便。場地?隨便。……除了不能出人命,無所不用其極。英格蘭的足球流氓名動天下,不知是不是繼承了這種運動的基因。
比賽一般在開闊草坪上舉行,綿延數公里,球門就是城門或者教堂。開賽時把球高高拋起,落地後兩撥人就開始瘋狂搶球,腳踢、手拍、頭頂都可以,比賽經常從早晨持續到天黑,直到把球送進對方“球門”,或者鬧出人命為止。至今英國一個叫阿什本(Ashbourne)的小鎮還保留了這一運動,每年的懺悔節,全鎮居民全體出動,以流經全鎮的漢莫爾河(Henmore Brook)為界,劃分為兩隊,賽場就是整座小鎮,上千人爭搶一個球,煞是熱鬧,小鎮所在的德比郡(Derby)也成了“德比”(Derby Game)這個詞的來源之一。
阿什本小鎮,上千人爭搶一個球,圖源:Darren Staples / Reuters
由於這種運動的危險性,統治者自然嚴加防範。1314年,英王愛德華二世認為,“人們爭搶巨大的球在城市造成了巨大噪音,並且發生了很多惡行。”次年倫敦市長頒佈對暴徒足球的第一次禁令:“由於追逐大球會在城市裡產生很大噪音,導致許多上帝想防止的壞事,我們可以代表國王命令今後禁止在市內玩這種遊戲,違者監禁。”後來在1339年,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愛德華三世在視察軍隊時發現,很多士兵沉迷於踢球,又下令禁止。再往後,許多英王都曾禁止過足球,但始終收效甚微,這項活動依舊在民間蓬勃發展。
《勇敢的心》裡的愛德華二世,著名的同性戀國王,千萬不要去搜他是怎麼死的
轉機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一些英國貴族出訪意大利,意外發現這裡的足球運動比本國的文明得多。回國後,他們開始在私人教育機構中大力發展足球,並把足球和橄欖球區分開來。足球從此走上了規範化道路。
3
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中國的蹴鞠一直注重規則。漢代就出現了正式的球場“鞠城”。綜合《鞠城銘》《景福殿賦》《許昌宮賦》等文字資料來看,球場很可能是長方形,四周有圍牆(員鞠方牆,放象陰陽),兩邊各有附屬建築(殿翼相當),還有主席臺供皇帝和大臣看比賽(左磩右平,講肄之場,即左邊是供步行的九級臺階,右邊是供輦車上下的斜坡)。從“二六相當”“二六對陳”之類的描述來看,比賽人數可能是每隊十二人,也有觀點認為是十二座球門、每門一位守門員。“不以親疏,不有阿私”則表明,比賽可能已有了裁判。
復原的漢代足球場
唐宋時期是蹴鞠的又一個發展高峰。唐代的鞠球從實心變成了空心,人們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球殼,並且在球殼裡放進動物膀胱,“噓氣閉而吹之”;宋代更是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已經很接近現代的足球了。
更好的彈性也帶來更多樣的玩法:有時是一邊一個的“雙毬門”,有時是設在球場中間的“單毬門”,雙方誰踢進誰得分。演變到宋代,單毬門又成了在球場中央豎起的兩根三丈球杆,高懸的球門直徑一尺,號稱“風流眼”。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球員互相進行顛球傳球,直到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球門,過者為勝。不用球門的比賽則稱為“白打”,表演性更強,選手從單人到十人都有,除了不能用手,身體各種部位都可以觸球:頭、肩、背、胸、膝、腿、腳……只要能做到“球終日不墜”就行,這從《水滸傳》中的大宋第一球星高俅的身手就能看出,他先使了個“鴛鴦拐”,把球踢給當時還是端王的趙佶,在宋徽宗的要求下獻技時,“這氣毬一似鰾膠黏在身上的”,他因此得到宋徽宗的賞識,有了後來的飛黃騰達。
整個唐宋時期,蹴鞠運動都風靡大街小巷,唐詩中不乏相關描寫:“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李白)“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晴”(白居易)“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王維)“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杜甫)宋代甚至有專門“皇家足球隊”,歸教坊主管,每逢重大節日、國家大事或外賓來訪,都要搞表演賽。《東京夢華錄》曾記載開封的一場球賽:“左軍球頭(隊長)蘇述,長腳幞頭,紅錦襖,餘皆卷腳幞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球頭孟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送。”當時民間甚至組建了自己的球隊“齊雲社”,又稱“圓社”,已經具備了足球俱樂部的雛形。
元明清三代,蹴鞠逐漸式微,最終只有踢毽子還依稀保留了這項運動曾經的樣子。反倒是在歐洲,1857年10月24日,英國謝菲爾德俱樂部(Sheffield FC)成立,成為國際足聯和英足總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個足球俱樂部。1863年,第一份正式的足球比賽規則在英國創立,人們熟悉的現代足球誕生了,並以飛快速度演變為風靡全球的第一運動。正如足球史學家大衛-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在《足球是圓的》(The Ball is Round)一書中所言,“古代人知道球,但足球是誕生於現代化的產物。”
閱讀更多 鬥戰勝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