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上托起的「泉眼」

瀚海上托起的“泉眼”

施工現場如火如荼。本報記者 程宦寧 攝

2001年完成《蓄集峽水庫現場勘探報告》;2004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成立蓄集峽水利樞紐籌建處; 2010年水利部、青海省政府批覆了《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園區水資源綜合規劃》,並將蓄集峽列入重要水源支撐和保護項目;2013年項目建議書獲批;2014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172項重大節水供水水利工程;2016年3月15日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2018年7月項目完成投資56%……

這一連串工作進展的背後,是水利人在省州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關注和幫助下,用無數個日日夜夜、寒暑交替,與世隔絕的苦幹換來的,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才讓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推進到了這一步。

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鄭江介紹到,海西州是甘、青、藏三省藏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循環經濟特色工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地區,而水資源保障能力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的基礎保障,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18.8億元,工程的建設對於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東出德令哈60公里,幾天前記者來到施工現場,山外是碧綠的巴音河水順勢而下,靜謐的戈壁草原一望無際;山內是隆隆的機器聲震耳欲聾,壯觀的施工現場人頭攢動。

從開工第一天起,工程建設管理局就樹立了“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和“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目標。

指著施工場地一角,鄭江說:“這是一個三級沉澱池,施工期間砂石料系統、混凝土拌等系統產生的廢水排入其中,經沉澱處理後的水可作為道路灑水、綠化用水回用。類似這樣的環保舉措在施工現場還有很多。”

汽車在深山中緩慢前行,經過兩條隧道,三座橋後,一座高百米的大壩已經矗立眼前。誰能想到,數年前這裡是一片無人區,沒有一條通行的道路。

水電四局一分局副局長、項目經理李琪說,以前沒有隧道、橋樑的時候,我們都是身上揹著幾十斤的儀器徒步進山勘查,來回一趟至少8個小時。一條能進山的路成了工程實施的“攔路虎”,克服重重困難,耗時兩年,終於修出了如今這條路。

一輛輛載滿石料的重型卡車,沿著這條僅有的路開上壩頂。站在壩頂可以看到蓄集峽山高崖陡、峽谷縱深,李琪說:“這裡海拔高、空氣稀薄,夏季經常遭遇暴風雪,工期緊任務重,給施工帶來了很大困難和壓力。”克服困難早已成了水利人的“家常便飯”,24小時不間斷的作業、幾百米的高坡上,壩體加固,機器運不上去全靠人力一點點搬運……

工程總監傅瑤介紹,目前大壩工程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36946.47立方米,完成率67.3%。一期面板施工完畢後將馬上開展二期填築施工,計劃今年年底結束填築施工任務。

沿著巴音河穿過導流洞,是發電廠房的主體工程,青海水利水電工程局負責人李茂祿指著山頂說,我們的調壓井和省內其他水利工程大有不同,是從山頂自上而下,採用礦山設備開挖的,開挖深度達到196米也是省內最高的一座調壓井。目前開挖項目已全部完工,馬上進行混凝土澆築,工程預計明年年底完工,可以實現首臺機組開始運行發電。

沿著路往南走,不遠處便是工程的總指揮部,在這裡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前端視頻監控”系統和“大壩填築碾壓智能分析系統”,24小時全天候監控施工現場情況。這也是青海省內第一家使用這套系統的工程。

說起這套系統的優勢,鄭江接過話說道,通過“前端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對施工作業面的每一施工環節進行實時監控並留存影像資料,針對違反設計規程、第三方質檢要求及規範規程的施工工序及時通知制止,通過“大壩填築碾壓智能分析系統”,將確保每一道工序達到設計要求後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有效銜接,從而保證工程質量。

水利惠民蓄集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可為德令哈生活和工業供水1.3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發電量9977千瓦時,使巴音河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對構建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配置體系、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河流健康生命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