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太行山——太行八陘

它是被時間冷落的美景

它是滄桑歷史的現實模板

它是文化的執筆者

它是太行八陘

今天,對熱愛歷史和地理的旅行者來說,“太行八陘”早已耳熟能詳。

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

中國最古老的字典《爾雅》解釋說,“山絕,陘”。太行八陘最初指的也許就是太行山脈中八個斷開的山口。但我們今天討論太行八陘,很多時候都在意義上做了“陘道”的引申。就是說,陘如果是點,道就是線。太行八陘就是以點帶線、由線而發散輻射出的一個道路交通網絡。因為山口的存在,就走出了道路。有了道路,就設置出關隘。繼而再生髮出建築、城池、名勝等眾多古蹟來。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職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乾河等等,於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

晉郭緣生《述記徵》載: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曰職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

上下五千年,也許沒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這般,和中國的歷史發生過如此緊密的聯繫。今天我們站在歷史和人文的高度,再次審視太行八陘,它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和交通概念。在歷史、經濟、軍事、宗教和文化等許多層面,太行八陘和巍峨奇峻的太行山一起,已經成為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八陘各有特色,有的是佛教藝術的彙集之地,有的是人文山水的世外桃源,有的展現了金戈鐵馬,有的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如此精彩、有趣的太行八陘,正等待著我們去一一探尋。

第一陘為職關陘:主要為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等諸侯國連通都城洛陽的要道。職,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職城鎮。職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職關。職關陘的最後一關為現侯馬市南的鐵鈴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職關陘(濟源——侯馬)。職,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東的職城鎮。職關陘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職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陘,以此陘為第一陘。職者,車軸之端也。職關者,通道僅當一職(車)之險關也。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職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職道就是職關陘。1994年考古學家在職關陘途中的寨裡村發現曙猿化石,這種生活在4500萬年前的古靈長類動物是否也是人類的起源之一,曾經引起學界的熱烈討論。另外,舜有可能在職關陘附近生活。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耕於歷山,卒於鳴條”,這些地名與職關陘有不少淵源。

第二陘為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五華里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太行陘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為豫晉邊境第一雄關,位於晉城南四十五里,澤州縣南部晉廟鋪鎮(古稱:科斗店)太行山最南麓天井關村﹐因關南有深莫能測的天井泉三處得名。天井關南延25公里,分大、小二口兩個關隘達省界,沿途關城、古道、堡寨甚多,現存建築遺址有天井關、孔子廟、星軺驛、橫望隘、碗子城、羊腸坂、盤石長城、古寨等十餘處。

天井關形勢險峻。當太行南北,豫晉兩省之交通要道,為歷代兵爭要地。太行八徑之一的太行徑。

“天井關“以南幾華里,所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軺驛”等重要關隘,由關隘往南數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險要古道--羊腸坂。太行道又稱丹陘,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雄踞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八陘最為重要的一條古代通道。南起河南省沁陽縣西北三十五華里處,沿陘北上澤州之南的天井關。周圍峰巒迭章,溝壑縱橫,古隘叢峙,是豫北通往澤州的一條重要交通孔道,歷史上為南控中原,北抵澤州的軍事要道。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第三陘為白陘:在河南輝縣西五十華里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古馬古道。現在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據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白陘即孟門陘,位於河南輝縣的太行山南關山,連接山西陵川縣馬疙當大峽谷,全程百餘公里。太行白陘是太行山南麓最深的一條大峽谷,谷深千餘米,順河床蜿蜒。此陘可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

從河南輝縣薄壁一路上行,過平甸、橫水河,到達了山西省陵川縣雙底村。這裡是太行山一條東西長30餘公里的大峽谷,在歷史的煙塵中遠去的山間馬幫,曾在這裡沿著古老的橫水河走了千百年。

在白陘中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古老民居和來往於晉豫兩地的商人所居住的店鋪、驛站等。多少年過去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山民們仍在這裡安靜地生活著。雙底村就是其中之一。雖然歲月讓古村落改變了模樣,當年的鼎沸人聲早已沈寂,但徜徉在殘存的老街古巷中,仍能感受到那濃郁的古韻。被歲月打磨得坑坑窪窪的青石板街面,建於清嘉慶年間的祠堂、界碑……都能引起人們對蹉跎歲月的喟嘆。

第四陘為滏口陘:在今河北省武安縣之南和磁縣之間的滏山。是溝通豫北安陽和河北邯鄲與晉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陘東出磁、邢,可以援趙、魏。”

滏口陘,古隘道名。“太行八陘”之一。今河南省與河北省交界的滏山之間,自古便為重要隘口,直探華北大地。它起始於石鼓山中,處於戰國時期趙國的腹地,這條古道通往長治,途經磁山、響堂、潞城,是在鼓山南部與神麓山對峙形成的峽谷。

據唐《元和郡志》雲:滏山有滏水出,為太行第四陘。這裡山高溝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滏口陘之所以重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磁州的瓷器。“磁州窯”之名源於北宋,有“南有景德,北有新城(磁州)”之說,說明磁州窯當時在我國陶瓷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陘為井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井陘關,要隘名。即井陘口,又稱土門關,古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北井陘山上。又縣西有故關,乃井陘西出之口。古為太行八陘之一,是太行進入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秦漢時為軍事要地。公元前229年秦王翦伐趙、公元前204年,韓信破趙的“背水戰”、公元396年拓跋魏伐後燕,均據此隘。《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大汾、冥吃、荊阮、方城、餚、井陘、令疵、句注、居庸。”高誘注:“井陘縣,六國時趙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興兵攻趙,下井陘。漢高帝三年,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擒成安君(陳餘),即此地也。陘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進陘……井陘口,今名土門口,縣(獲鹿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詩:“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清譚嗣同《井陘關》:“無限蒼茫懷古意,題詩獨上井陘關。”

自秦漢至明清,史書記載發生在井陘關的戰爭多達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漢將軍韓信指揮的“背水之戰”。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率軍攻趙,在井陘關外破釜沈舟,背水而戰,士兵因無退路,捨命與趙軍拼殺,最終擊敗趙軍大獲全勝,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以少勝多、名垂千古的戰例。現在井陘關附近尚有“韓信山”,山上有鑿石而成的旗杆眼和作戰拋石處等多處遺蹟可尋,有關傳說故事多達50餘則。站在關口,雖不見當年的金戈鐵馬、滾滾烽煙,仍能體察古代戰場的殘酷和悲壯。關口閣樓附近的古戲樓遺蹟、歷代重修關門的碑記、文人墨客的碑刻詩文、照壁牆、韓信廟和關帝廟等遺蹟,常使遊人撫今思昔、流連忘返。

井陘關作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的東出口,既是秦漢以來的軍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晉、陝、冀三省經濟文化交往的交通樞紐和郵遞驛站。

第六陘為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餘華里。古人云: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飛狐口又名北口峪、飛狐峪,是“太行八徑”之一,被當地人稱為“四十里黑風洞”。其實這是一條長達100餘華里的大峽谷,蕭蕭然森森然,有的地方還常年與太陽無緣。峪兩邊懸崖絕壁如刀劈斧斫一般,其雄拔之勢峭麗之狀,在北國確為罕見,望者無不動魄驚魂!行於峪中,眼前的奇觀勝景更令人歎為觀止:峪時寬時窄時高時低,時而崢嶸陡壁攔道而立,大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時而又峰迴路轉陽光從高崖上瀉下,心境又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天如一條彎彎曲曲的緞帶,上面如花的雲朵顯得很小,倘若遇上陰天,陰風颼颼,兼有三兩聲獸鳴傳來,毛骨悚然者也不乏其人!

然而,險中有奇,奇中有峭,峭中有美,這更是飛狐口別具一格風光獨有的。瞧,一線天、一柱香、八仙洞、插箭峰、箭眼、懸橋等,哪一處名勝不留下動人的傳說!多少名人學士無不為之傾倒而後留下墨跡:明崇禎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他的《飛狐口記》中就這樣來形容這兒的山勢之險要:“千夫拔劍,露立星攢。”山路回合萬變,如“蛛曲蟻穿”,高處有“天門”,深處“令人旋踵轉足”。清代吳孳昌的詩中又這樣寫道,山似“疑神疑鬼為,人力不當受”,讚歎飛狐口大有鬼斧神工之勢派!

飛狐口最險要之處不在關口而在黑石嶺。黑石嶺在這條大峽谷的正中間,距蔚縣城70華里,距淶源縣城也有70華里。這道嶺在海拔2000米以上,不長喬、灌木,有的背陰處積雪常年不化。清朝以前這裡有重兵駐守,設守備城堡。城堡旁臨深壑,壑口架吊橋。吊橋一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飛狐口在古代不僅是交通、軍事要地,還是通商的咽喉。所以早有“襟帶桑乾,表裡紫荊”,“撮乎雲谷之間,吭背京鼎,號鎖陰重地”之譽。曾有這樣一則悲壯的傳說,至今在蔚縣家喻戶曉:講的是春秋末期的趙國國王趙簡子想滅代國,遂將兒臣們召集起來說:“我有寶符藏於常山(太行山)上,誰得到它,就可獲重賞。”別的兒子騎馬進山尋找,均失望而歸,唯有趙襄子回來說找到了。父王問其寶符在何處?他答曰:“在代國。從常山走飛狐口征服代國,就可得到寶符了。”後來,趙襄子將其姐嫁於代王,又在一次酒宴中將其姐夫殺害隨即吞併了代國。其姐深感亡國亡夫之痛,于歸趙途中自刺身亡。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逐鹿中原,劉邦大敗,欲退守關中。他的謀士酈食其分析了天下形勢,反對西逃,提出東塞太行山險,北踞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之津的建議。劉邦依計而行,果然大敗項羽。

第七陘為蒲陰陘:東漢時改為曲逆縣,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亦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徑內通,是達山西大同、代州之軍事要隘。今由自山西太原經代州、靈丘、淶源、紫荊關、房山縣達北京永定門的鐵路所代替。

“蒲陰陘”,古人把它列為太行八徑的第七徑。從易縣西通淶源、山西靈丘,從靈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邊緣。所以,這條通道在古時就是一條現成的進軍路線,北方高原的騎兵,南下大同,經此可直逼河北內地。

蒲陰陘起於河北易縣,至淶源與飛狐陘銜接。這條古道實際上也就是拒馬河上游的河谷。這裡已經相當靠近北京了,歷史上這裡發生的戰事,大都是直接為了爭佔北京。扼守此陘的是紫荊關,關城在易縣城西面的太行山脈紫荊嶺上,以山上多紫荊樹得名。紫荊關初置於漢代,原稱五阮(或五原)關,北魏又稱子莊關,宋稱金陂關,金、元后沿用紫荊關名迄今。蒙古攻金時,金死守居庸關不得入,即南下取紫荊關,然後北上。明正統年間,蒙古瓦刺部曾取道紫荊關入侵北京。明嘉靖年間,蒙古韃靼部俺答又率騎兵從大同南下,急攻紫荊關,為明軍所敗。

第八陘即為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迭章,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軍都陘,又名關溝,太行八陘之八。所說的“關”,把居庸關,乃《呂氏春秋》之《有始》篇、《淮南子》之《地形》篇中都提到“天下九塞”之一。這裡山高谷深,雄關險踞,景色秀麗,是北京去懷來、宣化、內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狹義上的軍都陘不長,從南口到北口八達嶺關城,也就二十來公里,徒步4小時就能走一遍。但現在這兒交通太發達了,鐵路、國道、高速路、隧洞,好是好,不過卻破壞了不少原汁原味的“關溝七十二景”,也很難找到在飛狐陘大峽谷底前行的奇妙感覺。廣義的軍都陘出八達嶺隘口,在北邊的大海坨山和南邊的老虎嘴山之間的懷來谷地西行,還是有不少可看之處。

首先是岔道城,這是八達嶺關城的前哨陣地。這兒目前是個小村,尚未修復,殘存老城仍可見。再往前是石峽原汁原味的老長城。公路在西撥子分成南北兩路繞官廳水庫而行。南路過了康莊不遠就是古驛站榆林驛小村。村中那些當年磨軍糧的老碾子、栓馬樁、古樹及只剩夯土的老城牆,很有看頭。再往前不遠就到東花園,那兒往南的公路一直通到橫嶺長城、鎮邊城。此處未修復的老長城比石峽更夠味。再往前到小南辛堡鄉大古城村,從這兒到官廳水庫邊能看到秦漢上谷郡遺址的城牆廢墟,上谷郡當年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的三十六郡之一。過官廳到涿鹿縣礬山鎮古城,就是黃帝與蚩尤之間爆發“涿鹿之戰”的遺址了。這兒十分密集地分佈著黃帝城、帝泉、蚩尤寨、定車臺、八封村等三十多處當年黃帝與蚩尤活動、交戰的遺址。北路大家更熟悉了。過了延慶,路邊經過上下坂泉村,有學者說這兒是炎帝與黃帝展開“坂泉之戰”的地方,村後就是古戎墓葬陳列館和松山森林公園。過了張三營是古崖居,前幾年這兒還沒設卡收費時,我曾在這些不知是春秋時山戎還是五代時奚人打鑿的山洞中的一個住過。過了狼山是土木堡小村,這兒是明代“土木之變”遺址,是明英宗和宦官王振瞎指揮、50萬人愣讓也先兩萬人馬打敗的地方。有古敵臺和紀念當年戰爭中死難者的小廟。土木堡往前的懷來小城是董存瑞的故鄉,路口有他的雕像。懷來老城門洞還在。然後是新保安,平津戰役中全殲敵主力35軍的地方。過了新保安是雞鳴驛,國內最大的古代軍事驛站。城門、老牆、古民居,相當有味。旁邊是雞鳴山,海拔上千米,是遼國蕭太后的花園……沿著軍都陘前行,一路可看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的“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經濟建設的大動脈。

不過我個人認為,有興趣的朋友,還是瞭解一下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