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農機市場轉型中的堅守,是炒冷飯?還是一招鮮?

在濰坊有一家制造拖拉機的民營企業,從創立到今天已經發展了近20年,最初是做拖拉機配件出身,而後製造小四輪,後又轉入中拖製造,如今則以大拖製造銷售為主營業務,20年來,這家企業始終堅持以拖拉機制造為主業,在市場最艱難的時候,經營者把房子都抵押了,即使再困難,也沒有轉行做其他產品。在很多人眼裡,對這種做法很費解,有人問,拖拉機市場下滑了,烘乾機、青貯機正是熱賣的時候,你咋不幹點別的?這家企業年過50的老闆總是笑而不答。

其實,在農機行業,幾十年始終聚焦在一種產品品類製造的企業不在少數,這些企業往往規模算不上太大,農機經營一般是父一輩子一輩的傳承模式,雖然在國內企業同行中不能數一數二,但是在某些技術專利創新領域卻往往獨樹一幟,甚至有些企業稱得上“隱形冠軍”。

聚焦某一產品或某一系列,是一種執著和堅守,還是呆板和吃老本?其實,這事兒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個人看來,追求精益求精的堅持,是一種精神,一種美德,一種負責任的姿態,我們都應該為一些企業經營者以下三種做法鼓掌喝彩。

做法

認準一個理:

把產品做到極致必有回報

在今天的農機市場競爭中,產品這一根本要素已經成為關係到企業成敗存亡的關鍵,以前做市場講促銷策略、拼低價格、做關係公關,現如今,這些手段似乎變得不如以前那麼靈光了,用戶把重點關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產品上,產品不行,價格再便宜也很難抓住用戶的心了。

再看一個案例:九十年代,某柴油機廠引進了德國的流水線,而生產的柴油發動機常常出問題,來自德國的工程師檢查並運來德國產發動機放會議室,安靜地運行,可以繼續開會,而樓下打開一臺當地生產的機器,聲音震耳欲聾,德國工程師總結了一句:一樣的材料、一樣的流水線的產品,但你們缺的是良心……一個關鍵詞“良心”,是多麼地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眾所周知,國內農機制造存在大而不強、精而不專、產業分散、產品低效的諸多短板,據統計,國內農機制造企業超過2500家,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在傳統品類製造上,部分企業生產線仍是落後的地攤式佈局、中低端製造、低附加值發展,同質化嚴重,一味靠低成本、低價格進行競爭,產品品質可想而知。把目光再聚焦,我們會發現部分個體戶的微小企業,在市場快速發展期形成了嚴重的投機心理,什麼產品好賣做什麼,既沒有檢驗也沒有工藝,產品圖紙全靠抄,進入市場全靠低價格,取得補貼資質全靠走後門,這些產品與一線品牌存在“形似神不似”的不小差距,雖然借用了其他品牌的技術、配套體系及相關資源,而往往在製造能力、工藝標準、裝配質量、技術創新、服務對接等諸多環節存在先天不足,產品最容易出現問題。這類企業中,有點良心的,一個品牌做黃了再換一個;不講職業道德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撈一筆就走,一旦產品出現問題,最終吃虧的還是用戶。

時下,農機市場進入轉型發展階段,傳統品類飽和,發展趨緩,剛需新興品類得到快速提升,整體制造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趨勢發展明顯,市場格局在優勝劣汰中不斷出現再平衡……但是不管怎麼轉,產品始終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要素,且不論企業規模大小,在某種意義上講,能夠多年堅守在某一產品領域,不斷完善和提升產品品質,把產品做到極致,這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展現,這就是業界良心,一種對用戶負責的行為體現。相信,這些企業不懈堅持就能夠不斷進步,也必將贏得更多用戶的認可,收穫豐厚的價值。

做法

堅持一個事:

給用戶服務好才算品牌

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品牌越來越凸顯出其無形而且巨大的價值。而很多企業認為,我把規模做大了、把網絡鋪開了、把產品賣出去了、資質認證通過了,品牌就形成了,其實,這種認識存在一定的理念缺失,任何一個企業或產品品牌,除了客觀形式上的資質獲取因素之外,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贏得社會和用戶的認可和信賴,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品牌”!

在信息互聯網絡高速發達的今天,以用戶口碑為主要傳播方式的品牌效應,對任何一個農機企業發展都影響巨大。從產品使用特性來講,農機不僅作業環境較為惡劣,而且季節性非常強,因為要搶農時,所以集中作業期每時每刻都尤顯寶貴,顯而易見,農機產品的作業可靠性絕對是衡量品質優劣的硬指標,與此同時,農機企業主動做好服務、及時確保配件供應更是不可或缺。

提及服務,對農機行業來講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從大的範圍來講,做好服務,意味著為用戶提供各種需求的解決方案,這種服務是全過程的,也是全要素的;從小的範圍講,服務就是給農機購買者提供培訓指導、配件供應、故障排除等保障,確保用戶正常作業。提及服務,最令大家耳熟能詳地莫過於每年“三夏”、“三秋”時節的集中大規模跨區服務活動,這種模式開始於2000年前後,政府相關部門主導、規模製造企業承辦,派出服務人員、服務車輛,滿載配件給用戶提供上門三包服務,像雷沃、一拖等規模服務的代表企業就是因此贏得了社會和用戶的認可,促進了企業整體品牌形象和業績升級。從這個意義上拓展開來,對於農機企業來講,服務是沒有止境的,這是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過程,對於不同規模的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採取不同的服務模式,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是出發點必須是千方百計為用戶排憂解難,保證作業的正常進行,這樣的企業才能贏得認可,才能與銷售形成促進。

近年來,農機市場整體運行態勢趨緩,製造企業、流通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但是,只要是產品做得好、服務做得到位的企業,它必定有自身的主銷區域和忠實用戶群體,具體到規模一般、知名度一般的農機品牌來講,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他們是被廣泛認可的,是有其生存發展空間的,與此同時,他們的堅守是一種對社會、對用戶負責的姿態,是值得大家尊敬的。

做法

把握一個度:

做自身超越也是升級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做市場就是超越競爭對手,其實這種理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扯一個閒篇,記得前期一個很火的綜藝節目——《歡樂喜劇人》,賈冰在奪得第四季競賽冠軍時講過,他最想做的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其實,做企業經營亦是如此,現實中,有許多農機企業經營者一味盯著別人怎麼做,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對競爭對手的分析上,反而在自身實力打造上沒形成核心優勢。

做市場,競爭環境、競爭對手、發展走勢等信息分析固然重要,自身的不斷超越和進步亦是同樣重要。目前,國內農機企業的進步,必然是先升級才能轉型的過程,這個升級的過程就是農機企業核心優勢培養和短板補齊的過程,熟悉農機行業的人都知道,有些微小企業是靠模仿起家的,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模仿這個詞彙裡本身就包含了“學習”的成分。但是,不管什麼樣的企業,不能夠一味地靠模仿生存下去,而是要不斷升級,不斷髮展,形成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個別農機企業經營者眼裡,向著高端化、先進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就是要把人家的圖紙弄到手,其實不盡如此,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比圖紙更重要的是工藝操作!這是一個需要經驗積累、製造底蘊和高素質產業團隊等全要素系統匹配的綜合體,近年來,國家一直倡導的“工匠精神”,就是引導全民精益求精理念的追求,尤其是企業經營者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應對不可預料的市場競爭,農機企業必須不斷超越,實現不同時期自身核心競爭優勢的升級,不盲目、不浮躁、不投機取巧、不斷進步提升、不斷創新,相信,任由市場環境如何惡劣,這樣的企業必定有立身之地,也必將會實現穩步發展。

有份社會調查文章中提到,一個人如果同一手機號碼使用超過10年,這人是個相當值得信賴和可交之人。同樣道理,如果一個農機企業經營超過10年,並且堅守著某一產品領域有所建樹,請尊重和信賴他們,說不定這些企業就是行業的“隱形冠軍”,假以時日,他們會實現出其不意的跨越式成長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