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在日本街頭,每幾百米就能見到一家便利店,甚至同一街角就有好幾家不同便利店“扎堆”

;日劇、日漫裡“コンビニ(便利店)”的超高出鏡率亦是直接比肩主角......如此強滲透的便利店文化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民眾“家中另一個冰箱”,日本便利店能滿足人們生活中的多數所需,而這也正是其打敗超市的核心所在——真正實現了“便利”。

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其實,日本的零售業在20年前也經歷了同樣由於經濟下滑帶來的打擊。1990年左右日本的經濟隨著人口增長的停滯陷入了持續低迷的時期,1990年至2013年間,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速不到1%,期間多次出現負增長。日本零售業態也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統計, 2001年-011年間百貨店市場規模整體下降了29.8%,大型超市大幅度萎縮達到28.2%。

而在這十年當中有所發展的,首先是便利店,另外是藥妝店和無店鋪銷售(包括通信銷售和網絡銷售)。從各個業態的評效來看,便利店以140萬日元/平米的數值高居各業態的榜首。2012年日本零售連鎖企業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便利店企業佔據5個席位,其中7-11名列榜首。

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01

日本便利店業態發展的背景

日本的便利店經營模式於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入,80年代伴隨著女性踏入社會的比例的上升,人們對於24小時便利的需求增強,便利店迅速擴張,在此時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成為日本零售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90年代日本開始進入經濟低迷的時期,各類大型商業業態發展受阻。而由於小型零售業態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小,各便利店企業加強了門店運營能力,擴大了商品品類與服務類型,使得便利店在90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02

中國便利店的成長史

根據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經驗,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市場會進入便利店導入期,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便利店行業會逐漸步入成熟期。

隨著人均GDP水平的逐漸上升,中國大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了第一家便利店。到了2005年前後,外資便利店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而在這之後中國的人均GDP也超過上世紀日本70年代的水平(人均GDP 3000美元),同時城鎮化率也大幅上升。2017年,中國人均GDP達到9481美元,基本跨入了便利店的成熟期,競爭也更加激烈。

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便利店在整體零售市場的佔比數據顯示,在2006-2016年間,日本和英國便利店的零售額佔比逐年攀升,到2016年日本的便利店零售額的比例已經接近9%,較2006年增長約3%。在中國,這一比例自2014年起出現了持續的上升,但到2016年,仍舊不及1%。

作為全球便利店最發達的日本,其國內便利店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超市,兩者佔比約為54%:46%,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8%:92%。可見,對標成熟市場的銷售額佔比和市場份額,中國便利店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速雖持續放緩,但溫和增長的趨勢仍將保持,如此宏觀背景下,中國便利店的發展也將受到一定支撐作用。

轉頭再來看看中國的雜貨店,本土便利店與發展成熟的外資便利店在環境、經營模式與日常更為相似。例如本土的“全時”與“好鄰居”,給人的第一印象與7-11、羅森等外資便利店並沒有什麼顯著的不同。乾淨明亮的環境,滿滿當當但又整整齊齊的貨架,以及身穿制服的禮貌的工作人員。

但是本土便利店並不是外資便利店的簡單翻版,而是在商品、分佈、服務等方面有所不同,更具有本土特徵。

賣的貴,量又少,便利店靠什麼生存?

本土便利店在商品選擇上比外資便利店更加關注區域差異。從全國範圍來看,不同的城市會有不同的代表性便利店,例如北京的全時、好鄰居,上海的快客、好德……各地區不同的便利店比外資便利店更加清楚地瞭解顧客的生活習慣,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商品,臨近居民區的分店中生活用品的比例更大,企業密集區的分店中則更偏重快餐、食品。

如今,新零售愈演愈烈,便利店能搭上這艘快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