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出後,憑什么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我們對後補貼時代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有過多種預測:純電動車銷量低迷、插電式混合動力成為最大贏家、不受補貼限制的低速電動車將大殺四方······

誰都不會想到,在這個萬眾矚目的時間節點,暗潮湧動的居然是混合動力汽車。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五年前,混合動力被補貼政策無情拋棄,並從新能源汽車領域除名,被劃至節能車範疇。五年後,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退出,混合動力重登舞臺。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此前由於補貼的存在,扭曲了市場,混動車沒有發展起來。2013年,國內多個混動項目不是停止就是苟延殘喘的活著。

上汽集團投了兩個億的混動項目瞬間化為泡影。

長安汽車當年的戰略規劃就是大力發展混合動技術,並把大部分財力、人力投了進來,直到2015年才被迫轉變路線,發展國家倡導的純電動汽車,其中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還有一家不得不說,混合動力骨灰級“玩家”——科力遠。這家為混合動力汽車提供電池(鎳氫電池)的企業,在混動斷補後的這五年中,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五年來業績直線下滑,一度虧損得連自己親媽都不認識了。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科力遠董事長鍾發平堅持推廣混合動力系統

不過,科力遠一直在堅持,先不說混動到底能不能再次崛起,光是這種勇氣可嘉的精神,就值得業界點贊!

那麼,問題來了,補貼退去,混動車真的能再次崛起嗎?混合動力下一步要怎麼走?

其實,再次激發混動車新一輪的發展跡象的不光是補貼退坡,還有剛剛實施的雙積分政策。

對於雙積分政策,爭議很大。比如把傳統車和電動汽車綜合到一起核算,這個思路就有很多問題。這種核算方式一定會促進混合動力的發展。

What?這個是什麼邏輯?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到2020年,我國車企油耗要達到5.0 L/100km,這是指在不考慮電動汽車的情況下應當達到的標準。

但是,有了雙積分,就可以不用這麼做了。

可能的場景是,“賣輛傳統車,搭輛電動車”。這樣汽車企業可以達到標準,並可以生產大排量的燃油車了。

如果全部按照新能源汽車積分和傳統車的油耗積分持平,依照現在的算法,傳統車的油耗會走到極端惡化的境地。

傳統車實際的百公里油耗只需達到6升,核算後的結果就可以滿足5.0 L/100km的要求。

如此一來,車企油耗值看似下降實則在上升。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從市場角度來看,雖然燃油車和電動汽車可以實現積分互抵,但消費者不一定買賬。

消費者只是想要一輛省油的汽車,大排量的車油耗高,混動車油耗低,用戶當然會選擇這樣的車。

並且混動車只要量大了,成本就會降下去。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不難預見,有了雙積分的壓力,如果電動汽車銷量上不去,企業達不到標準,那麼從性價比和成本來看,目前混動是最快的解決方式,這是推動混動向上走的重要原因。

這是當時制定雙積分時沒有料到的負面結果。

如此一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國外車企把混合動力車引進來,用戶接受度比較高,而我們的企業沒有在這個領域下工夫,單車輛油耗很高。

導致的後果就是國外產品競爭力飆升,甚至會超過我們一直在推廣的電動汽車。

其實,這樣的苗頭已經顯現。

這兩天一直有人在向小編諮詢混合動力汽車的問題,尤其是網約車的公司,一下子就要幾萬臺混動車,但就是買不到。

為啥?

因為國內混動車生產廠家寥寥無幾,供不應求。

補貼退出後,憑什麼半個汽車圈都來捧混合動力?

據瞭解,有人曾想找廣汽董事長買卡羅拉和雷凌的混動車,但很遺憾,三個月能拿到50輛就不錯了,還得有關係才行。

顯然,這幾年,我國車企在節能車方面並沒有太多投入,而且情況在持續惡化。

如今,車企再在混動上加大投入,市場競爭力跟合資企業肯定沒法比,尤其是日系車企,畢竟人家是這方面的鼻祖,當年選擇放棄混動路線的很大原因也是很難繞過日企。

那麼,企業應該怎麼辦?

理想的狀態是2020年以後,如果這種形勢還得以延續,那麼政府必須得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混動的發展。

但就目前來看,似乎不太可能。畢竟電動汽車已經被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不會輕易推翻。

如果混動車再有一個反撲的機會會很麻煩,現在國家想的是讓政策儘快推進,提高電動汽車的滲透率。不過,市場究竟會接受哪一種技術路線又是另外一回事。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新能源汽車與混合動力汽車

協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