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这一点下一个小罐茶就是你!一年狂开300家店,火遍大江南北

看美女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看美女挽着一个老头就大煞风景了。每逢此时,身边总有人,又是一个妖艳贱货,不就是长得好吗?

乍听之下你还不好反驳,稍微想想,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为什么很多姿色更好,身材更火爆的美女最后只能嫁给平庸的人,甚至沦为风尘女子呢?

你没有见这些上位女子背后挥洒了多少汗水,做了多少功课。

企业搞产品同样如是。

搞懂这一点下一个小罐茶就是你!一年狂开300家店,火遍大江南北

有人看着江小白火遍大江南北一阵鄙视,不就是文案做的好吗?如果真是这样,早就深谙此道的猫哆哩零就没有火起来呢?

又有人看着小罐茶名扬各大媒体一阵干呕,不就是会做营销吗?广告霸屏央视,请几个大师搞个小罐子装装逼。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你做不出小罐茶?

商场比生活更残酷,最怕你看不清楚本质,还被表象牵着鼻子走。

去年上半年,小罐茶销售破3亿元,如果说以前是活在口水中,那么现在则真正实现了商业价值。小罐茶成功的方法论究竟是什么?本篇文章,将从非议与传奇于一身的杜国楹说起,从小罐茶创业的心路和行路说起,为你揭开小罐茶背后的真相。

01

和周鸿祎一样,杜国楹也是普通家庭出身,不同的是周鸿祎的普通是普通的大院,杜国楹的普通则是真的普通,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普通农民子弟,宿命一言望穿,读书上师范,端个铁饭碗,娶妻生子;这是杜国楹家里的想法。但杜国楹并不满足,19岁考上师范,教了两年书,然后撂挑子走人了,揣着151元,下海。

24岁,他在天津创立“背背佳”品牌,一炮而火。25岁就身价过亿。但因为急于求成,大肆投资,最后亏得两眼无光,还欠下一屁股债。

但他似乎注定不凡。吃一堑后,人生就像开挂了一般。

2003年,创建好记星品牌。半年时间实现30万台销量、2亿元销售额。

2009年,创立“E人E本”品牌,17年上半年,E人E本实现营收3.97亿元。

2015年,创建8848手机,创建小罐茶,又火得一塌糊涂,小罐茶杀入茶叶市场,17年上半年,销售破3亿元。

有人说杜国楹是个破冰者,哪儿有冰破哪儿。哪一行他去都能掀起巨浪。但有人却觉得,杜国楹就是玩营销玩得溜,谈不上成功的企业家。

当初吹冬虫夏草含着吃,后来被扒出冬虫夏草重金属超标。后来吹8848钛金手机,又被人扒出容易坏,王石也跟着下来了。他前进的道路,都玩着一个套路:广告轰炸,明星代言。

背背佳如此,好记星如此,E人E本如此,8848同样如此。尤其是做好记星,在武汉市场,连续投放150个报纸整版,据说把武汉人都打懵了。

还有做E人E本时,请来冯小刚和葛优代言,通过大批量高频次的电视广告来俘获目标人群,在央视以及多家电视台深夜时段,经年累月播个不停。杜国楹真该叫上椰树椰汁的王光兴、鸿茅药酒鲍洪升,三人行,作伴好好鸣谢央视,鸣谢媒体。

4个品牌,无一不成功,这又怎么解释?尤其是小罐茶,可以说惊艳了整个茶叶市场,但凡做茶的无人不知。有媒体甚至不惜将其评为:中国茶行业“吃螃蟹的人”。

02

小罐茶为什么能火?

有人说,因为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渐行渐远。尤其是茶,曾经神奇的东方树叶,如今已成为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赚钱利器。

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不是中国某某某,而是英国立顿。影视里喜闻乐见的不是中国的茶道,反而是日本的茶道。

我们的年轻人在干嘛?在办公室里,泡上一小袋立顿碎叶茶,认为就是一件挺小资的事情。

当小罐茶将中华茶文化搬上台面,八位大师联袂登场,谁能不震惊?

有人说,因为杜国楹的执着?

从2012年开始,他便带着两个小伙伴,花了足足三年半的时间,走遍了中国茶叶所有核心产区,只为选出他所认为最好的茶源。

过程相当艰苦,茶行业的人他认识得不多,所以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从从国家认证委的网站上找到全国十大名茶详细的有机茶名单,然后入山下海,陌生的一一拜访。

又有人说,是因为杜国楹式营销战术?杜国楹深谙此道。

小罐茶请来了八位大师背书,门店设计更是请来苹果体验店设计师Tim Kobe。其实,2015年9月小罐茶问世。杜国楹并没有投入任何广告和宣传,而是盲测。

03

小罐茶真正牛逼之处,应该是这二个字:标准。

我是一个喜欢玉的人,也可以为了玉花费大价钱,但仍一次次止步,你知道为什么?玉的水太深,我不知道眼前都是不是真的是好玉。

茶,同样如此。中国70万家茶叶店,几乎供养着中国90%的茶叶消费者,消费者在超市买茶的是极少数,大部分都是在专卖店、茶城、社区店里买的,对于茶叶品质,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几乎每个店老板都有一套说辞。不清楚是否是好茶,谁又能痛快的掏腰包呢?

小罐茶定义了这个标准,请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背书。

还有茶的价格多少合适?为了送人,包装过分夸张茶叶的本身价值。

小罐茶打破了盒装的思路,一罐4g,明码标价,加之八位大师背后,让好茶有了明确的价格。

能在标准混乱的茶行业,给消费者标准化、安全的选择,这就是从农产品到现代化消费品的升级。

呈现出这个标准,真正的本质不是脑子赚得多,而是腿跑得多。

标准来自于对供应链的高度整合。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茶叶供应链太长。茶从种植到进入消费者手中,历经农业、工业和零售业,因为其原料来源(人工手摘,无法机械化)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从没有哪家企业、哪个品牌,可以强有力地整合三大环节,实现统一标准。

再加之,中国茶企成千上万,各自压价,投入市场,又因信息的不对称,价格出现高度不透明和偏差。如此种种,让标准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

再回头看,小罐茶为何叫小罐茶,为什么同意价格,又为什么一罐4g,又为什么创始人杜国楹要花三年半的时间走遍了中国茶叶所有核心产区?答案呼之欲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