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二)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二)

西方音樂史是否就是教科書講的模樣?

西方音樂史是否只有一個版本?

讓我們給你不一樣的內容,

古典音樂意外史!!!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二)

我們姑且用編年史的辦法,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莫扎特的交響作品。目的是讓大家能明白,“德國學院派、乃至出版商挑選剔除的作品,其實也在莫扎特眼中的交響樂之列”。

初期的交響樂

莫扎特最初的交響作品應該是1764-1765年,在倫敦創作的。當時滿打滿算他還是個八、九歲的孩子。就在兩年前,六歲左右的莫扎特就展現出驚人的鋼琴演奏天賦和音樂敏感性——給一個根音,他就能配上旋律,甚至能準確說出所有和絃……父親便以培養神童的方式來栽培他,帶他遊遍了歐洲的宮廷。無論在哪,這對父子都能贏得掌聲一片。之後父親不再滿足於偏隅一方的小宮廷,決定帶著兒子進軍歐洲的大皇室。這次旅行從1763年開始,為期三年半。旅行的目的有二:其一,為兒子的未來造勢;其二,向更多的音樂前輩取經。

旅行到中程,父親在倫敦病倒,臥床不起,本該早早結束的英倫之旅因此延期了很久。不過塞翁失馬 ,長時間停留在英國,年幼的莫扎特得到了“王妃御用音樂家”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賞識,從這位小巴赫處學到了奏鳴曲和交響曲的創作手法。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二)

在英國的這段時間,莫扎特至少寫了五首交響曲:

《降E大調K16》、《A小調K16a》(也有人說是雷奧博德·莫扎特“父親”的創作?)、《D大調 K19》、《F大調K19a》、《C大調K19b》(遺失)。長期以來後人只發現了《降E大調K16》和《D大調 K19》這兩首,最近《A小調K16a》和《F大調K19a》才出現——目前一共四首可以演奏。隨後莫扎特在荷蘭期間創作了兩首(《降B大調K22》、《G大調K45a》)。這七首交響曲是他六歲至十歲間長途旅行中的作品。其中,最後這部《G大調K45a》是後人在蘭巴哈修道院發現的,所以被取名《蘭巴哈》。多數人以為此曲創作於維也納,其實曲譜上有莫扎特的親筆署名:1766年作於荷蘭海牙。

此時,莫扎特的交響曲風跟自己的老師 J.C.BACH十分類似。就是我們說過那位克里斯蒂·巴赫——當時巴赫家族中有生之年唯一混得開,自己留學意大利,後來旅居英國的巴赫。所以他的作曲風格非常的“意大利”。這樣的風格傳給了年少的莫扎特,因此這個時期莫扎特的作品顯得非常“時髦”。1782年,當莫扎特接到這位老師的死訊,還特意創作了鋼琴協奏曲《A大調K414》來緬懷。可以說J.C.BACH影響了莫扎特一生——甚至最後的那首交響曲《朱庇特》(C大調K511)第一樂章的寫法依舊有這位巴赫的影子。此時,七首初期的交響樂,全是“意大利”形式的三個樂章模式。但此時畢竟年幼,內容相對簡單,其中奏鳴曲形式的創作還處於過度性質,即便有發展呈示部也只是幾小節一帶而過。

這裡需要詮釋一下莫扎特心中管弦樂團的配置:在傳統的絃樂四聲部(小提琴兩把、中提琴一把、低音大提琴一把)上加雙簧管兩把、法國號兩把——這樣的配置莫扎特可謂“鍾愛”一生,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隨後不久他又添加了巴松管兩把;以及小號或者是定音鼓(莫扎特一直是把小號當定音鼓來用的,而不是現在我們通常意義上銅管旋律性樂器)。雙簧管是用來加強小提琴聲部的,通常是隨著小提琴一起演奏;法國號則用來增強和絃效果。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二)

維也納(少年時期)的交響曲

《F大調 K76》、《F大調K43》、《D大調K45》、《降B大調K45b》、《D大調 K48》。

這個時期的交響曲一共五首,此時的作品已經加進去了小步舞曲,從而構成了四個樂章。已經講過當時交響曲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拿來當“序曲”用,而且是在音樂會開始前和音樂會結束之後分開演的。與意大利比較正統的“快-慢-快”三樂章交響曲相比,維也納對於小步舞曲的熱情更加強烈,所以在音樂會開始前的交響曲兩樂章結束後,必須再加上一首小步舞曲——

維也納的交響曲為什麼是四個樂章,這就是由來。莫扎特少年時期創作的五首交響曲也是按照這個要求來的,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五首作品單獨歸類了。

意大利的交響曲

莫扎特的父親一直有這樣一個強烈願望,“必須在兒子十三歲之前,帶他去一次意大利”,所以1769年十二月至1771年三月,這次歷經一年零四個月的長途旅行開始了。

當時的莫扎特在德國已經是倍受讚譽的“神童”了,可在意大利卻沒有創出名頭,這次長途旅行的目的和從前一樣——為出名、也為了鍍金。

不過這次旅行的最大收穫是第一個目標超額完成了——意大利的音樂大老爺們深深被莫扎特的天賜才華震撼到:在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莫扎特聽了絕不外傳的秘曲合唱——阿列格里的《求主垂憐》,回到住處之後居然完全憑著記憶把譜子記錄下來。這樣前無古人的壯舉讓莫扎特贏得了羅馬法王頒發的“騎士”勳章;另外他還在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向馬蒂尼學習對位法,順利通過了極其困難的考試,取得了會員資格。有了這兩項榮譽,就如同“丹書鐵劵”在手,莫扎特在意大利可以暢行無阻了。

你真的瞭解莫扎特的交響曲嗎?(二)

在意大利之行期間,以及第二年的米蘭之行期間,莫扎特創作了以下這些交響曲:《D大調 K73l》、《D大調 K73m》、《D大調 K73n》、《D大調 K73q》、《G大調K74》、《降B大調 K74g》、《C大調 K111b》、《C大調 K112》,這些作品基本上採用意大利形式的三個樂章,也有帶著小步舞曲的四樂章作品,不過這是莫扎特返回薩爾斯堡之後為了滿足當地聽眾而後補的。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有那種第一、二樂章不間斷演奏的作品,這是深受意大利歌劇序曲的影響。

此外還有兩首歌劇序曲 《D大調K74a》(《本都國王米特拉大帝》序曲)《D大調K111a 》(《阿斯卡尼奧在阿爾巴》序曲)。其中《本都國王米特拉大帝》序曲是最早具備三個樂章的作品(當然篇幅真的很小);《阿斯卡尼奧在阿爾巴》序曲開始時候是一個樂章,後來將歌劇第一幕中的兩段優美旋律:行板(三美神之舞)、急板(合唱及舞蹈)加了進去,成為三個樂章。

這些作品單單從樂譜上就能看出意大利人那種樂觀的氣質,從第一個音開始就充滿歡樂。這是年少時候莫扎特的創作風格,也是完全遵照父親的意思而為。我們說過,十八世紀音樂家是不能為自己心中的藝術而藝術的,他們要滿足聽眾的喜好,這是鐵律——連莫扎特也不能武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