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長制猜想:治理河湖又將催生多少個治湖巨頭?

2月25日,陝西省在咸陽市搞了一個特別的湖長制啟動儀式。

2018年年底前,陝西將對常年水域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實施湖長制,並將全省所有人工湖、塘堰、澇池納入湖長制管理。年底前,陝西省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都要有一個“長官”了。

這個部署,緊隨2017年12月中辦和國辦印發的《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來行動實施。

在1月底的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湖長製成為高頻詞彙。其中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7年青島市河長制、灣長制全面推行,膠州灣海域優良水質面積達到71.8%,完成14處黑臭水體治理。”這是自2017年9月青島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以來,青島市海灣管理取得的第一張年終成績單。

浙江省政府報告同樣提出了全面實施保護水環境的新政:完善河長制,實施湖長制,探索灣長制。

湖長制猜想:治理河湖又將催生多少個治湖巨頭?

河長、湖長到灣長

當前,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已成為各地的關注重點。湖長制和灣長制推出前,不得不先聊聊河長制。

河長制,由江蘇無錫首創、源於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水源惡化問題。

2008年6月,江蘇在太湖流域全面推行河長制:每條河由省市兩級領導共同擔任“河長”,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是河流管護第一責任人。由於實施效果良好,陸續被國內各地借鑑。此後,北到松花江流域,南至滇池,在中央決策層的加持下,河長制走向全國。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全境推行河長制,16個省區市部分實行河長制。

2017年10月,水利部數據顯示各省份均明確了省級總河長和主要河湖省級河長,市縣鄉級河長基本全部明確,全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人數近27萬名,其中省級河長330人;27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省、市、縣級河長辦全部設立,17個省份成立了河湖管理處、河長制工作處等專門機構。

很對河流的源頭和終點是湖泊,河長制的成功實踐,自然引發了對實施湖長制的構想。但與河流相比,湖泊的管理保護更有特殊性。

“湖長”這個角色,需要對涉及湖泊治理的相關職能部門資源進行整合,對各級政府的執行權力進行整合,很容易出現九龍治水的僵局。所以,將要實施的湖長制,其涉水機構改革的意味很強,責任更大。

如果說河長制、湖長制是針對全國的江河湖泊的治理修復,而灣長制則是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體,將生態環境治理由陸地向沿海延展,是對區域、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的全域、全生態的精細化保護與管理,是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模式。

2017年9月,青島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同月,國家海洋局印發《關於開展“灣長制”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確定了灣長制試點的基本原則、職責任務和保障措施,並對抓實抓細試點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進行了詳盡安排。目前,國家海洋局在海南省海口市、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東省膠州灣、江蘇省連雲港市和浙江省試點實行灣(灘)長制。

湖長制猜想:治理河湖又將催生多少個治湖巨頭?

治理一湖,成長一企

在水治理板塊,環保正在走向大生態,水環境治理領域成為大生態建設推進的最前沿。

2017年7月,國資背景的無錫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登陸新三板。作為一家為治理太湖而生的公司,太湖湖泊此前主要工作就是“組織實施太湖水汙染控制與水體修復項目”。公司官網顯示,2003-2008年,公司成功實施國家“太湖水汙染控制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示範”等一系列水環境治理項目;2009-2011年,公司完成了太湖新城貢湖灣退漁還湖淤泥幹化約60萬方,完成錫東新城水生態整治淤泥幹化約8萬方。

太湖湖泊盈利情況與很多已掛牌企業比並不突出。2016年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僅62.76萬元,相對上年度的79.43萬元,出現下降。除了自身原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水環境治理領域產業競爭的加劇。  

2017年7月,財政部、住建部、農業部和環保部聯合發佈《關於政府參與的汙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指出,政府參與的新建汙水、垃圾處理項目將全面實施PPP模式,儘快形成以社會資本為主,統一、規範、高效的目前我國水汙染治理已經進入全面推進和綜合整治的階段,PPP市場。

“水十條+河湖雙制”打開了河湖流域治理萬億市場空間,去年年底,水利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了入河排汙口的專項調查和規範整治行動。在1月5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表示,2018年將做好全國摸底調查,把所有河流、湖泊的入河排汙口摸清楚,提出相應的管理措施。

以滇池為例,滇池位於昆明主城區西南側的西山腳下,是我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受工業粗放發展、水沖廁所快速普及和治汙設施空白等影響,滇池水質惡化,逐漸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在環保界,滇池是公認的我國湖泊治理難點,滇池汙染存量大,水環境承載能力低,面源汙染治理等還不徹底,入湖總氮、總磷等指標仍然超過滇池水環境承載能力。

而對滇池的治理,也催生了一個上市公司。

2010年,滇池水務以昆明市汙水處理廠優質資產為主體組建成立,並於2011年獲得市政府授予的昆明市行政區域30年汙水處理特許經營權,其重點項目就是治理滇池。如今,治理工作已經由以工程建設為主進化到進行自動化、生物治理,進行生態用水提標改造。

2017年4月,滇池水務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並獲得了北控水務的參股,當時,滇池水務已經擁有了31個特許經營水廠,上市之後正在快速進入雲南省內其它地區,進一步完善產業佈局。

與河長制一樣,湖長制推行的意義,即在於“責任到人”,新政將倒逼地方政府針對轄區內河湖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為河流湖泊找出病根,開出藥方。

在環保等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督和強力問責的推動下,具有技術和經驗優勢的水環境治理相關龍頭公司有望受益。不妨做一個猜想,那些尚待治理的湖泊,又將在湖長制的政策驅動下,催生出一批治水企業風生水起。

作者介紹:綠巨人,生態資本論特邀作者。

(本文在生態資本論和中國生態資本網同步更新,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微信公號轉載請註明來源:生態資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