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长制猜想:治理河湖又将催生多少个治湖巨头?

2月25日,陕西省在咸阳市搞了一个特别的湖长制启动仪式。

2018年年底前,陕西将对常年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实施湖长制,并将全省所有人工湖、塘堰、涝池纳入湖长制管理。年底前,陕西省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塘都要有一个“长官”了。

这个部署,紧随2017年12月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来行动实施。

在1月底的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湖长制成为高频词汇。其中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青岛市河长制、湾长制全面推行,胶州湾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达到71.8%,完成14处黑臭水体治理。”这是自2017年9月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以来,青岛市海湾管理取得的第一张年终成绩单。

浙江省政府报告同样提出了全面实施保护水环境的新政:完善河长制,实施湖长制,探索湾长制。

湖长制猜想:治理河湖又将催生多少个治湖巨头?

河长、湖长到湾长

当前,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已成为各地的关注重点。湖长制和湾长制推出前,不得不先聊聊河长制。

河长制,由江苏无锡首创、源于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水源恶化问题。

2008年6月,江苏在太湖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河流管护第一责任人。由于实施效果良好,陆续被国内各地借鉴。此后,北到松花江流域,南至滇池,在中央决策层的加持下,河长制走向全国。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部分实行河长制。

2017年10月,水利部数据显示各省份均明确了省级总河长和主要河湖省级河长,市县乡级河长基本全部明确,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人数近27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0人;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县级河长办全部设立,17个省份成立了河湖管理处、河长制工作处等专门机构。

很对河流的源头和终点是湖泊,河长制的成功实践,自然引发了对实施湖长制的构想。但与河流相比,湖泊的管理保护更有特殊性。

“湖长”这个角色,需要对涉及湖泊治理的相关职能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对各级政府的执行权力进行整合,很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僵局。所以,将要实施的湖长制,其涉水机构改革的意味很强,责任更大。

如果说河长制、湖长制是针对全国的江河湖泊的治理修复,而湾长制则是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将生态环境治理由陆地向沿海延展,是对区域、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全域、全生态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2017年9月,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同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开展“湾长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湾长制试点的基本原则、职责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对抓实抓细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详尽安排。目前,国家海洋局在海南省海口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胶州湾、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浙江省试点实行湾(滩)长制。

湖长制猜想:治理河湖又将催生多少个治湖巨头?

治理一湖,成长一企

在水治理板块,环保正在走向大生态,水环境治理领域成为大生态建设推进的最前沿。

2017年7月,国资背景的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作为一家为治理太湖而生的公司,太湖湖泊此前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实施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项目”。公司官网显示,2003-2008年,公司成功实施国家“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等一系列水环境治理项目;2009-2011年,公司完成了太湖新城贡湖湾退渔还湖淤泥干化约60万方,完成锡东新城水生态整治淤泥干化约8万方。

太湖湖泊盈利情况与很多已挂牌企业比并不突出。2016年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62.76万元,相对上年度的79.43万元,出现下降。除了自身原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水环境治理领域产业竞争的加剧。  

2017年7月,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指出,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将全面实施PPP模式,尽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统一、规范、高效的目前我国水污染治理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和综合整治的阶段,PPP市场。

“水十条+河湖双制”打开了河湖流域治理万亿市场空间,去年年底,水利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入河排污口的专项调查和规范整治行动。在1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表示,2018年将做好全国摸底调查,把所有河流、湖泊的入河排污口摸清楚,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滇池为例,滇池位于昆明主城区西南侧的西山脚下,是我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工业粗放发展、水冲厕所快速普及和治污设施空白等影响,滇池水质恶化,逐渐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在环保界,滇池是公认的我国湖泊治理难点,滇池污染存量大,水环境承载能力低,面源污染治理等还不彻底,入湖总氮、总磷等指标仍然超过滇池水环境承载能力。

而对滇池的治理,也催生了一个上市公司。

2010年,滇池水务以昆明市污水处理厂优质资产为主体组建成立,并于2011年获得市政府授予的昆明市行政区域30年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其重点项目就是治理滇池。如今,治理工作已经由以工程建设为主进化到进行自动化、生物治理,进行生态用水提标改造。

2017年4月,滇池水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并获得了北控水务的参股,当时,滇池水务已经拥有了31个特许经营水厂,上市之后正在快速进入云南省内其它地区,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

与河长制一样,湖长制推行的意义,即在于“责任到人”,新政将倒逼地方政府针对辖区内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为河流湖泊找出病根,开出药方。

在环保等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督和强力问责的推动下,具有技术和经验优势的水环境治理相关龙头公司有望受益。不妨做一个猜想,那些尚待治理的湖泊,又将在湖长制的政策驱动下,催生出一批治水企业风生水起。

作者介绍:绿巨人,生态资本论特邀作者。

(本文在生态资本论和中国生态资本网同步更新,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微信公号转载请注明来源:生态资本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