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聰明的人大多喜歡獨處?

為什麼聰明的人大多喜歡獨處?

龍應臺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會孤獨。”

周國平說:“人人們往往把交往看成了一種能力,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種能力。”

這兩位名人都說出了獨處的必要性,他們也都是在獨處的情況下,通過思考運用智慧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龍應臺被餘秋雨先生稱為“真正的文化批評家和優秀的文化建設者”。

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更是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大學裡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首先是可以贏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

哲學家伏爾泰說:“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

無用的社交常常會消耗掉很多時間,那些聰明的人於是就推掉這些社交。我們班同學聚會時有三個同學總是不會到場,他們每次都是發一個視頻過來表示祝賀。

這三位同學是我們班事業做得最好的,他們憑藉自己的努力在中師生的基礎上,兩位已躋身重點院校的教授行列,一位“用鋼琴傳播中國文化”已在全國蔚然成風。

第二,獨處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這句話我們都聽說過。我們最怕的是一群人一起議論某人,一段時間後這些話就會發酵傳播,導致矛盾產生。

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他的屹立不倒與他從不拉幫結派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獨處帶給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快樂。

“靜坐常思己過”,獨處時我們能夠靜觀自我,平靜地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從而避免受別人的干擾,以免心浮氣躁。“清官難斷家務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小孩子磕著碰著了,大人視而不見,他一點事都沒有。那些聰明人都知道,有了問題,不必找人訴苦,靜靜的獨處會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聰明人都知道這樣的故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當我年輕自由的時候,我的想象力沒有任何侷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漸漸成熟明智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是不可能改變的,於是我將眼光放得短淺了一些,那就只改變我的國家吧。但是我的國家似乎也是不能改變的。

當我到了遲暮之年,抱著最後一絲努力的希望,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我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現在在我臨終之時,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依此改變我的家人。

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可能就能改善我的國家,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獨處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時間,獨立的思考,自主的決定,這樣聰明人便可以改變自己,獲得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