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本文所述的藥神是指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

醫藥學家孫思邈(541年—682年)是京兆華原 (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 人, 他兒時天資過人,青年立志學醫,自此行醫不輟,為人診疾療痛,懸壺濟世,後人尊稱其為“藥王”。一敘的老家有一座藥神廟,廟裡供奉的便是孫思邈,家鄉人都把他叫做“藥神”。

“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這位藥神真的是神一樣的人物,他本人活了一百四十二歲,(還有觀點認為孫思邈終年165歲),僅此一點便令我輩折服。唐太宗即位後,召見年近八十的孫思邈,看到他的容貌猶如青壯年,不禁感嘆:“看見你,我懂得有道的人實在應當受到尊重,廣成等神仙確實不是虛傳。”

隋朝末年,戰亂不已,民不聊生,讀書人大多謀求官場立足,對醫治之術不屑一顧。孫思邈才華出眾,卻無意仕途,早早便立下行醫濟世的志向。為了提高醫術,他或穿梭在城鎮,或奔走在荒郊,或跋涉於太白、終南、巴山、峨眉、等崇山峻嶺之間。其中,不少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

“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起死回生 開棺救人

有一天孫思邈外出行醫,看見一行出殯的隊伍走來。他停在路邊觀看,趕忙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送殯的人以為他是瘋子,要趕走他。他說:“人還沒有死,你們怎麼忍心埋了呢?“眾人說:“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說。”孫思邈說:“人要死了,血會凝固的。你們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鮮血,怎麼說人死了呢?”眾人一看,果然有細細一道血絲向外流,就打開棺材請他。只見一個婦人面黃如紙,小腹很高,褲檔正向外滲若鮮血。這女子的丈夫哭說:“我妻子婚後10年沒有生育。這次懷孕1年多了,昨天才覺胎動,又難產死了。”

孫恩邈試了病人的鼻息和脈象,取出3根銀針,1根刺人中,1根刺中脘,1根刺中極。3針紮下去,孕婦很快甦醒過來。眾人把孫思邈當成了神仙,一齊跪下磕頭。孫思邈讓他們起來,又送給病人的丈夫1劑藥、1幅圖,囑咐他:“趕快把病人抬回去,喝下這副藥、再按圖接生,保證母子平安。”結果,病人回去順利地生下了一個大胖娃娃。

“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對症下藥 醫治名士

盧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是初唐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盧照鄰患了風痺病,這年他37歲,寄居京城長安。

風痺病,是中醫總稱痺病的一種,因虛火攻心,風邪侵人人體所致。主要症狀是患者焦躁不安,全身關節疼痛難忍。當時盧照鄰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然此病折磨得他萬念俱滅,痛不欲生。他遍請名醫,精心調治,但卻未見好轉。

當時,一代名醫孫思邈也在京城長安居住,被拜為“直尚藥局”承務郎,時年133歲,依然耳聰目明,思維清晰。在他人的引薦下,盧照鄰前往孫思邈居處,行弟子禮,請孫思邈為其醫病。

孫思邈深知盧照鄰的為人,“器小識短”,“恃才傲物”,“浮躁狂妄”。他一邊細心為盧照鄰診脈,一邊開導。語重心長地叮囑盧照鄰:“聖人活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形體方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用當今的話採說,就是作人首先要修身立德,要善於容人,這樣做了,疾病便難以染身,即使有了疾病,稍經調治,也容易痊癒。為了引起盧照鄰的足夠重視,孫思邈又苦口婆心地從反面告誡道:“德行不至,縱服玉液金丹,亦難延壽。

孫思邈讓盧照鄰服用“祛風、化溼、散寒”的活血通絡中草藥劑,又從心裡上予以疏導,讓盧照鄰不斷排散久積於心中鬱悶之氣,和親友和睦相處,坦誠相見。在孫思邈的精心調理下,盧照鄰的病情得到了遏制,情緒平復下來,症狀消失。

“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據說孫思邈不但精通醫術,還深諳數術。他一生中屢被帝王看中。隋文帝慕其才學, 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 讓他管理教授弟子,他託病推辭掉了這份差事,其真正原因是他早已推算出隋朝的壽數不會長久。

“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孫思邈是一位長壽醫家,有著一套完善的自我養生保健的方法。養生即養性這就是說要使自己所習所行符合本性。“聖人所以藥餌者,以就過行之人也;故愚者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痾沒齒終無悔心。”孫思邈認為,善於養生的人,,不應依賴於藥餌金丹,而應最求善心與德養,否則只能是捨本求末。還應保持心態平衡,以養情志。故“凡心有所愛,不用所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亦不用深贊,亦不用深毀,常須運心,於物平等。”

他所著《養生銘》,頗可玩味——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

神疲心易疫,氣弱病來侵。

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寢鳴天鼓,寅興漱玉津。

妖邪難侵犯,精氣自全身。

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孫思邈把養生的經驗總結成“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十二少”反之則為“十二多”,“多”則損傷正氣,使人罹病短壽。

晚年孫思邈隱居於陝西耀縣五臺山(今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不曾釋卷。其所著《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對後世影響巨大,為中華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不是藥神,真正的藥神活了14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