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藏書之所——「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國之重寶

乾隆皇帝藏書之所——“三希堂”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瑰寶,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一直隨著人們的生活變化而不斷髮展創新,它不僅是記錄華夏文明的語言符號載體,更是以線條和結構意境所構成的造型視覺藝術形式。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情,就連至高無上的皇帝也多對書法藝術喜愛備至。唐太宗以

“王羲之蘭亭序列葬,號天下以書”,宋徽宋創作瘦金體,乾隆設“三希堂”等無不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生命力。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書之所。當年,乾隆獲得晉代書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樂不可支,藏於一室,命名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寶也。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貼》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為將書法向全國推廣,後來他又命人將以上三種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內府所藏的歷代書法真跡編成一部大型叢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成就於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學士梁詩正等人編刻而成,共計叢帖三十二冊,收錄了自魏晉至明代的一百三十餘位書法名家的書法名跡真品。《三希堂法帖》還被石刻於北京瓊島(今北海公園內),以供學者觀摹。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獻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乾隆皇帝藏書之所——“三希堂”

《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寫給朋友的短信,內容主述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據介紹,其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閒逸,在優美的姿態中,流露出瀟灑的意蘊。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此跡,譽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 乾隆將《快雪時晴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見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稀”,並特建“三希堂”(古文“希”同“稀”)收藏。如今,“三稀”中的“二稀”在北京,“一稀”在臺北,兩岸都盼“三稀”能團圓重聚,臺北“故宮博物院”也積極促成。 “三稀”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存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何傳馨透露,去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訪交流時,北京故宮博物院曾主動提出,希望“三稀”能合體展出。 不過,何傳馨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可能出借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但北京故宮博物院曾表示,願意出借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到臺灣展覽。

乾隆皇帝藏書之所——“三希堂”

王獻之《中秋帖》

乾隆皇帝藏書之所——“三希堂”

王珣《伯遠帖》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