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前幾天寫過一篇音樂情感文《突然好想你,你會在哪裡?》,是被某公號試稿。

我洋洋灑灑,寫了4000餘字。分“親情、友情、愛情、想而不得”四個部分,來詮釋“想念”的滋味,以及,“想而不得”時,如何做才是知明智之舉。

因為有條條框框在約束,我便不能自嗨,所以,行文之間,其實沒有展現出太多對某個具體的親人、朋友、愛人的感情。

現實中,我們有沒有突然很想一個人的時候?

當然是有的。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由此,我想起了一個人,我的朋友L。

在TA的粉絲群,我也曾幹過這樣的事,甚至更出格一些。當時都是TA幫我“圓”回來的,以前不覺得有什麼,現在想來,我居然享受過“小孩子做壞事,媽媽幫忙擦屁股”的寵溺。

但我們,已經好久不聯繫。不勝唏噓。

有人說,一段關係,只要有人從中“受益”,即便後來的結果不圓滿,那也稱得上是一段好的關係。這個“受益”,我理解為“獲得成長”。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當時讀了,並不解其中真義,在這一刻,方才了悟:我曾經,擁有一座寶藏而不自知。

這個朋友,L,除了幫我圓場,還曾反反覆覆勸誡我,不要管閒事、不要湊熱鬧、不要搞無意義社交,夯實內功,比什麼都重要。

他能看到我身上的弱點,但首先,TA看到的是我的優點,會痛心疾首我不肯圓融,但更多的是表示理解,這讓我在後來生出“知己難覓”的無限遺憾感;

他會告訴我,我的文字,出色的地方在哪裡,短板又是什麼,這一點,讓我得以找到應該深度努力的地方;

也是他提醒我,要去適應平臺規則,而不是自嗨,這使得我願意試著在“堅持做自己”和“臣服規則”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在他那裡,我學到一些很重要很重要的東西,比如努力,比如堅持;也是他讓我相信,這些看起來很“大”的詞兒,其實是實實在在值得去做的。----而我的同齡人,有不少人,已經不相信努力的意義了。我不知道該說可悲,還是羨慕他已經“得道成佛”了。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而現在,我做一些事,行動、表達上不會太激烈了(除非真的太委屈了),這是因為,我受了他的影響,也是他讓我明白,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沒必要討好。

還有,我現在做事情,不敢不留餘地(比如今天懟人後又撤回),大概也是因為意識到了,再也沒有人,在我背後幫我收拾殘局了。弄了一地雞毛,最後打掃的,還是我自己,何苦來哉?不如一開始,就控制好局面不失控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這樣清清楚楚意識到“曾經擁有寶藏而不自知”的時刻,真是讓人悵然。

這讓我想到了電視劇《士兵突擊》中,張譯飾演的“史今班長”退役時,許三多哭得肝腸寸斷,他涕淚橫流,死死拽住班長的行李,不讓他走。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史今是許三多的精神之父,他打磨了他,塑造了他,如今,他走了,意味著許三多前期的精神打造,已經結束,餘下的路,又該換領路人了。

現實中,我們大家大概也有這樣的朋友或者師長,他們帶領了我們、指引了我們,但後來,他們與我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卻各自分頭走。

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

分頭走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我們尚可期待,下一個分叉路口,也許還有再相逢。那時候,該說一句:好久不見,十分想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