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若涵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的故事,卻很少有人關注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世人給她的標籤一直都是“鄙棄”,在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她也閉口不談前塵往事,直到晚年,才跟侄孫女張邦梅道出她與徐志摩離婚的始末,以及自己從“小腳”到“西服”的這一生。
《小腳與西服》的作者張邦梅是張幼儀的侄孫女,八弟張嘉鑄的女兒,出生于波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從1983年起至1989年張幼儀去世前,張邦梅斷斷續續訪問了姑婆張幼儀五年,記述了張幼儀的故事與感受。
張幼儀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張幼儀出國與徐志摩相聚前;第二是在歐洲的那段生活;第三是回國之後。
第一階段,她講述了自己最初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寶山,祖父是清朝高官,父親是一位醫生,家裡兄弟姐妹眾多,張家也是詩書禮儀之家,但更重視的是對男子的教育,四個女兒只讀了一些三從四德的書。張幼儀的四哥張家璈為她做媒,與徐志摩定下婚約,15歲的時候,嫁到徐家。
張幼儀說,後來聽徐家的僕人講,徐志摩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時,嘴角往下一撇,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他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長相併不出眾,沒有受過新式教育的張幼儀,從一開始就沒有入得徐志摩的眼,他對她始終是冷漠的,從不正眼看她。在傳統禮教下長大的張幼儀就算心裡有再多情愫也不敢先張口訴說,她只是等著丈夫開口,然後順從。就算是行夫妻之事,他似乎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給徐家一個交代而已。
這個時期的張幼儀,從未想過徐志摩會與她離婚,就算她在婚姻生活中受到如此冷待,她想到的也只是孝敬公婆,撫育幼兒,做徐家的好兒媳婦。
第二階段,是張幼儀在國外的五年,也是她人生的轉折點。1921年張幼儀到歐洲與徐志摩相聚,張幼儀回憶當時徐志摩的態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女人的直覺總是這麼準,那時的徐志摩正瘋狂地迷戀著林徽因。
張幼儀與徐志摩
不久之後,張幼儀懷孕,徐志摩只是非常冷漠地讓她去打胎,當時的醫學技術不發達,打胎是很危險的事情,後來徐志摩提出離婚,並不辭而別,將不懂英文的張幼儀拋棄在沙士頓。後來張幼儀走投無路,求助於二哥張君勵,在柏林產下次子彼得。從她懷胎到生產的這段時間,徐志摩對張幼儀不聞不問,在她產下孩子一週之後,他突然出現,要求她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張幼儀心灰意冷之下同意離婚。
在他們談離婚的房間裡,還有徐志摩的幾位好友,在張幼儀簽字之後,房間裡的氛圍甚為熱烈,都是恭喜他獲得自由的聲音。沒有人想過張幼儀接下來的日子怎麼過,徐志摩跟著張幼儀去醫院看彼得,張幼儀回憶道:“他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但張幼儀很快振作起來,僱傭保姆,自己學習德文,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學習幼兒教育。可惜的是次子彼得於1925年死於腹膜炎。
張幼儀次子彼得
徐志摩將懷有身孕的她拋棄在異國他鄉的時候,她就知道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而這段痛苦的經歷也讓她從一個懦弱的舊社會女子向自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轉變。
第三階段,她回到中國,開啟了她精彩的後半生。回國後的張幼儀,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後在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並管理雲裳服裝公司。離婚後的張幼儀和徐志摩似乎找了最合適的相處模式,關係反倒比離婚前更親密。徐志摩擺脫了封建包辦婚姻,自由地追求他的愛情,而張幼儀內心變得堅定而強大,從為他人而活變成為自己而活。
在她接管上海女子商業銀行之後,每天下班她都要跟國文老師學習一小時,對於青少年時期教育的缺失,她總是心有不甘,但她從未放下一顆學習進取之心。
徐志摩跟陸小曼於1926年結婚,徐志摩的父母是老派思想的人,對陸小曼的很多新潮行為無法理解,不願與他們一同生活,後跟張幼儀與孫子徐積鍇同住,張幼儀照顧二老並非出於對徐志摩的愛,而是認為他們是兒子的爺爺奶奶,她有責任照顧他們。後來徐志摩罹難,陸小曼不相信這個事實,拒絕接回徐志摩的屍體。張幼儀對此耿耿於懷,她始終不理解陸小曼的行為。其實這個地方我倒覺得是因為陸小曼太愛徐志摩,而不肯接受他的死罷了。
徐志摩是一個理想主義的詩人,生平追求自由、浪漫,因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才有了放蕩不羈的資本,他與張幼儀離婚是衝破封建桎梏、獲取自由的抗爭,可是也因為人性的自私而從未想過使用更好的方式去減少對張幼儀的傷害。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內容是張幼儀在國外的那幾年,她被傷得體無完膚,而後變得無所畏懼。她剛到歐洲時,跟徐志摩有一張合影,照片上的她帶著一絲青澀與茫然,而多年後她與兒子徐積鍇的合影則顯得從容淡定,這是從內心流露出的自信與強大。
張幼儀與愛子徐積鍇
張幼儀從傳統社會的早婚女性到離婚後的新時代女性,在觀念的轉變過程中,她痛苦過,也迷茫過,她無法丟棄她從小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但也接受新時代新思想,在新與舊的碰撞撕扯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然後堅定地走完了這一生。
秋君羊
張幼儀,人們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永遠會貼上一個標籤——“徐志摩的‘棄婦’”。 她沒有林徽因的才華,沒有陸小曼的風情,她是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女子,是徐志摩嫌棄的“土包子”。
可誰能想到,前半生走過重男輕女的家庭,經歷過不幸的婚姻的張幼儀,卻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總經理和女子商業銀行總裁。
天上不會掉下幸福與機遇,正如張幼儀所說:“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 張幼儀
出生封建圍城,女人並不值錢
張幼儀出生在寶山縣的一個人人羨慕的富裕家庭。可實際上的酸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多年後,在她的自傳裡寫著:“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後,得聽父親的話;結婚以後,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後,又得順著兒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錢。”
童年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可在張幼儀的回憶裡卻充滿哭鬧聲。母親非要給年幼的張幼儀裹小腳,告訴她:“只有裹了小腳才能嫁得好。”
多麼諷刺與悲哀,婚姻竟被一雙小腳決定。張幼儀堅決不肯,想盡辦法去找最心疼她的二哥,最終是二哥說服母親並且承諾:如果妹妹一輩子嫁不出去,他會養妹妹一輩子。
▲ 張幼儀與兄弟姐妹於1927年齊聚上海參加雙親喪禮。
張家和當時所有封建家庭一樣,重男輕女。張幼儀的二哥和四哥都早早出國留學,她父親依然覺得讓女孩子讀書太過奢侈。
張幼儀骨子就是要強的人,她千方百計為自己爭取受教育的機會。十二歲的她在報紙上看到有一所學校的招生啟事,收費低廉到讓她父親不好意思拒絕。於是她在家努力準備考試,最終如願進入那所學校。
掙脫小腳,爭取教育,她本以為自己能夠擺脫封建女子的命運,可想到,一紙婚約中斷了她的學業,讓她再次進入封建圍城。
▲ 左起依次為張幼儀的大姐夫、裹著小腳的大姐,以及張幼儀的公婆,當時四人結伴遊杭州。
一紙婚約,嫁入冰冷的封建圍城
那年張幼儀15歲,與徐志摩舉行了一場全城轟動的婚禮。嫁妝是六哥從歐洲直接採購的西式傢俱,竟然火車都裝不下,還是用船直接運到硤石張家。在那個年代,嫁妝越厚,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可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徐志摩的冰冷對待。
張幼儀回憶:“我本來希望他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會對我一笑,可是他的眼神始終很嚴肅。”
▲ 張幼儀與徐志摩
婚前母親教育幼儀:“女子,必須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張幼儀盡心侍奉公公婆婆,打點好一切家務,唯獨融化不了徐志摩這座冰山。
結婚後徐志摩離家求學,只有假期才回來。他常常在院子讀書,張幼儀就在旁邊縫補,可就是不和張幼儀說話。兒子徐積鍇出生後,徐志摩完成了父母的願望,乾脆留學海外去了。
▲ 徐志摩
在兒子已經兩歲的時候,張幼儀被公婆送往歐洲去“監督”徐志摩。當張幼儀坐船到碼頭時,一眼就認出了徐志摩:“因為他是那些接船的人當中唯一一個滿臉寫著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那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而對身邊的張幼儀只有諷刺:“你真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 張幼儀及其兒子
張幼儀來到徐志摩身邊沒多久,竟然又懷孕了。但是徐志摩那時已經瘋狂愛上林徽因,所以還是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還絕情地說:“打掉孩子!”張幼儀滿震驚不已:“我聽人說,有人因流產而死去。”他說:“還有很多人因火車出事死掉,不照樣有很多人坐火車嗎?”
甚至徐志摩還直接將語言不通、沒有錢財的張幼儀扔在波士頓。絕望的張幼儀只能向二哥寫信求助,二哥來照顧張幼儀直到待產。生了孩子後徐志摩趕到張幼儀身邊,沒想到卻是逼著張幼儀籤離婚協議書,因為是:“林徽因馬上要回國了!快點籤!不然來不及了。”
這一次,張幼儀徹底死了心:“我要自力更生,再不求你徐志摩。”
▲ 左起依次為張君勱、劉文島夫人、懷孕的張幼儀和劉文島。
▲ 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與徐志摩。
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張幼儀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學習德文,甚至還考上裴斯塔洛齊學院。她學著去聽歌劇,去看藝術展。在異國他鄉,她的魅力不僅征服了周圍朋友,還有當初那個諷刺他的徐志摩,他對友人說:“C(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
不料心愛的兒子卻因病夭折。她決定回國,“現在,我無所畏懼。”回國不久,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靜安寺路合夥開了一家服裝公司。
▲ 兩歲的彼得。攝於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長於柏林,死前只見過父親一面。
▲ 張幼儀與青少年時期的長子徐積鍇。
張幼儀受邀出任該公司的總經理,原本只是掛名,卻沒有想到,張幼儀竟然有著出色的商人思維。
她開啟私人訂製,革新服裝面料,款式上中西結合,“雲裳”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裝公司。曾經的“土包子”,如今卻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潮流。
▲ 女子時裝公司“雲裳”
不久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找到張幼儀,希望她出任該銀行的總裁一職。其實這個女子銀行已經瀕臨倒閉,讓一個外行的女子來拯救一個即將倒閉的銀行,大家都是質疑的。可沒想到,張幼儀早已低調上任,並且帶團隊一起去向債務人收回了銀行借款。
這時,人們才發現原來張幼儀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唯唯諾諾又自卑的“土包子”,而是一個自信滿滿又能言善辯的女總裁。
很快,女子銀行扭虧為盈,並且創造了金融界的奇蹟——儲蓄資本超過兩千萬。
▲ 張幼儀身穿黑色旗袍於上海拍下這張肖像(約1937年),時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
▲ 南京路(今南京東路)480號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
1931年,徐志摩乘飛機意外逝世。當時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十分崩潰,拒絕去認領屍體。張幼儀站出來,讓八弟帶著13歲的長子阿歡去認領遺體,打點好一切後事,舉辦了葬禮,甚至還一直照顧徐家二老至終老。
常常有人說,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繁榮與衰敗取決於男人。所以我們總也把擇偶條件標榜得十分苛刻。
殊不知,命運興衰,人生苦樂,取決於自己。
▲ 左起:徐積鍇、徐申如、張幼儀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張幼儀從未想到過,此生,竟還有一個人等著自己。張幼儀遇到溫柔的蘇醫生,不顧封建的三綱五常,這一次,張幼儀勇敢地和蘇醫生走進了婚姻殿堂。張幼儀和蘇醫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裡,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 張幼儀及四個孫輩。
回想張幼儀的一生,走得艱辛,也甘之如飴。她清楚地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不是那一雙小腳,更不是男人,而是自己。
這個世界上,人很少為自己而活
不是為所愛的人,就是為所恨的人
張幼儀走過這一生,算是明白了
人要為自己而活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自己
物道
張幼儀的一生就是一部女性逆襲史。
在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的三角戀中,張幼儀無疑是最暗淡的,也是民眾關注度相對較低的。我們都知道她逆襲成為一代女銀行家。可很少有人知道她逆襲途中的苦難。
1915年,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1918年張幼儀生下大兒子徐積鍇後,徐志摩出國唸書。1920年,張幼儀來到英國陪伴徐志摩。此時的徐志摩已經迷戀上林徽因,下決心要和張幼儀離婚。可是張幼儀已經懷上第二胎,儘管徐志摩反對,但張幼儀堅持生下孩子。同年,張幼儀與徐志摩簽字離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式文明離婚案。
離開徐志摩後,張幼儀在德國邊工作邊學習。然而,那個她堅持要生下來的孩子,出生後三年便生病離世了。她抱著孩子的骨灰痛不欲生。
在離婚喪子的雙重打擊下,張幼儀選擇了重生。回國後張幼儀在大學教德語,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總裁。在她的管理下,銀行第二年轉虧為盈,三年後,銀行資本超兩千萬,創下金融界的奇蹟。此時,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邀請張幼儀出任經理,打理公司一切事物。在張幼儀的經營下,公司成為上海上層社會的流行大品牌。張幼儀也成為首屈一指的女裝時尚掌門人。
與此同時,張幼儀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國家社會黨,她受邀管理整個黨的財務。抗戰爆發後,她囤積軍用染料,大發一筆橫財。她的經營能力得到極大的發揮。
作為徐志摩的前妻,她料理了徐志摩的後事,徐志摩去世後照顧徐志摩的父母。也是她每月寄錢接濟陸小曼。她在香港再婚前,寫信徵求兒子徐積鍇意見。兒子表示會拿對方當自己爸爸看待的。隨然她在53歲重拾勇氣選擇再婚,可她最好的年紀已隨著徐志摩的蹉跎而去。
凡是關於張幼儀的文章,大多都帶著女性逆襲的雞湯屬性。她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感受了太多的艱難困境,最後,她憑藉自身的勇氣和堅韌,讓人生了無遺憾。
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張幼儀,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前妻,被徐志摩鄙棄的女人。
張幼儀生於一個封建家庭,因為自己哥哥的鼓勵和幫助才有機會去學校讀書,張幼儀也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張幼儀的家算是大戶了,哥哥是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徐志摩家也是個富商家庭,兩家聯姻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了,1915年,當時僅僅15歲的張幼儀就從學校肄業,嫁給了徐志摩,徐志摩也把這個婚姻當做一個任務來看待。
1918年的時候,張幼儀生下了徐志摩的長子徐積鍇,而徐志摩不久久出國了。徐志摩不久就和林徽因相愛,而他對張幼儀更加鄙棄了。林徽因是個大才女,要樣貌有樣貌,要才華有才華,而張幼儀現在只算是個土包子模樣。但是過了兩年,正好徐志摩和林徽因熱戀的時候,被迫把張幼儀接到了自己身邊,對待張幼儀的態度也是很不耐煩。
之後徐志摩就提出了和張幼儀離婚,那個時候張幼儀已經懷孕兩個月了,徐志摩強烈要求她把孩子打掉,那個時候流產死亡率是比較高的,張幼儀就對徐志摩說“聽說打胎很容易死掉的”而徐志摩卻冷冷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因此就不坐火車了嗎”,而在張幼儀臨生孩子的時候,徐志摩卻撇下她,張幼儀只好求助自己的哥哥。後來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
離了婚的張幼儀更加堅強,也使自己變的更加優秀。她早德國僱了保姆照顧小兒子彼得,自己學習德語,進入了德國的高學府進行學習,兩年之後小兒子彼得就疾病去世了,張幼儀從悲傷之中走出來,努力學習幼兒教育。
後來回國,又帶著兒子去了北京繼續讀書,後來回到上海,徐志摩的父親也把一套房子送給了張幼儀。張幼儀在某個大學教德語,後來又轉戰金融行業,出任銀行副總裁,公司總經理,後來抗戰爆發後又靠囤積染料發了家。後居住在香港,和一個醫生結婚,1972年,張幼儀的丈夫去世,她又去了美國,1988年病逝。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去德國前,或者說是和徐志摩離婚前,她是個標準的封建社會的小太太形象,在家只孝順父母,養兒育女,還面對著丈夫對自己的不忠,不,是丈夫從來沒有看得起她,說她是個土包子,當然和林徽因在某些方面是比不了的。和徐志摩離婚之後,她意識到了,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要學會自立自強,努力學習德語,學習知識,從之前的小女人,變身後來的大銀行家。
消失的月光
如果沒有徐志摩的渣,就沒有張幼儀的蛻變。徐志摩帶給張幼儀的傷害喚醒了她骨子裡的自我。這種大能量的自我並不僅僅體現在她出色的學習能力上。她努力反抗徐志摩對她的鄙夷,離婚離得平靜,獨立撫養孩子,依舊孝敬徐的父母,這是一種自然賦予女人的母系力量,柔弱卻韌性十足,過程再辛苦卻總會收穫成功。她不允許自己成為徐志摩思維中那種陳舊且無能的老式女子。所以即便她成功了,也依然對徐志摩平和坦然,接濟他的生活,甚至照顧他的遺孀。那時的張幼儀,才是真正的高端女子,氣場強大,分明已經凌駕于徐志摩所有那些其他女人之上了。所以,張幼儀的一生,是因為徐志摩才會變得那麼精彩,以她的那種自我意識,她會感激徐志摩,發自內心的。且,上帝總是帶著審判的目光睥睨著凡界,好人有好報,如張幼儀,渣人得惡報,如徐志摩,因果的懲罰一分不多也一分不少。不知徐志摩在墜機前一刻是否會有那樣的感悟,走過他生命的那些女人,究竟哪一個是最值得愛的?
咆哮的肺
不是簡單人,從讓徐志摩瞧不起,到二兒子死,到離婚,在當女商人,在到開時尚衣服店,經歷過太多了,最後還是救急徐志摩後事,張幼琳一生還要靠自己,在結婚前她媽媽對張幼琳說你也結婚還靠男人嗎?,要靠自己靠男人,結果靠什麼了,靠背叛了,離婚,孩子死,張幼琳徹底改變,男人心不在你那,瞧不起你老土,裹小腳,最後贏家是張幼琳,還是靠自己下,自己強別人對你另眼相看,也在婚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