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汨羅時刻訊(記者 楊莎莎)汨羅境內有湘江、沅江、汨羅江三大水系流經,其中又以汨羅江自東向西橫貫境內,在經濟落後、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汨羅江兩岸的百姓生產生活多依靠船渡,故舊時渡運發達,渡口很多。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突飛猛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古渡成記憶。那些老渡口、渡船也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新市渡口已消失,唯有這些遺留在河岸的老碼頭,似乎還在訴說當年的繁華。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新市的渡口如今成為釣魚人的好去處

我們深入全市現存的多個老渡口,對話渡口管理者、老船工以及渡口附近的居民,以期用客觀的筆墨、真實的鏡頭記錄下渡口、渡船這一因歷史因素形成的特有交通設施、交通工具,讓其留存在汨羅人的記憶中。

汨羅江舊時渡運發達,建國後渡口多達55個

依山傍水的汨羅,自古不乏渡口,清道光時,境內就有營田、劍灘、石鼓、歸義、仁義、油埠灘、瑞靈臺……等16處渡口。建國後的六七十年代,水上運輸興盛時汨羅境內的渡口曾多達55個。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名山汽渡依舊繁忙

據 1995年出版的《汨羅市志》記載:1993年末,市內有渡口25處,即江南堤、白塘湖、周家壠、清泉、餘家墈、名山河、獅子口、烏家咀、牛巷口、楚塘汽車、楚南、曹家山、楊泗廟、京街、塗家河、蘭苕河、楊家倉、易家河、丁家河、傅家河、長樂、蘆箭河及蘭家洞、上壩、向家洞等。共有渡船32艘,渡工39人。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周家壠渡口

在交通系統工作了十多年的於輝回憶,2002年他到交通局工作,接手管理渡口、渡船安全工作,那時全市還有25個渡口,如丁家河、楊柳河、買米墩、楊家倉、南壽河、塗家河、新河口……

新市鎮北臨汨水,老街建有“三街九巷十碼頭”,清代、民國以來一直是一處繁榮的水陸碼頭,往來汨江的船筏在此停舶餐宿。與新市老街一江之隔是羅江鎮,彼時兩岸居民也多靠渡運往來,故渡口也不少。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大荊鎮(原天井鄉嵩山村)曾經的買米墩渡口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市大橋、紅花大橋的建成,讓附近民眾出行不再靠搭渡,南壽、毛家河、張家河、塗家河、楊泗廟、金鉤、窯洲河等臨近渡口也隨之喪失舊時的功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陸路交通發展,全市渡口銳減僅剩8個

市交通運輸局有關資料顯示,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市各級公路網逐漸完善,渡改橋工程也越來越多,2002年京珠高速從天井鄉經過,羅水大橋隨之新建,兩岸百姓擺脫了輪渡往來的歷史。2012年S201北線拉通,汨羅江大橋建成,由此,本來相距不遠的屈子祠境內南渡、牛巷口、烏家咀、獅子口4個渡口由於沒有渡運量而依法取消。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大荊鎮(原天井鄉松華村)曾經的楊家倉渡口

細數現存的老渡口,主要分佈汨羅江沿岸。屈子祠鎮有周家壠、清泉、金沙、名山4個渡口,白塘鎮和長樂鎮均僅剩一個渡口,分別是江南堤渡口和馬橋渡口。另外,三江鎮還有蘭家洞渡口和上壩渡口。市交通運輸局安全監督股股長吳斌告訴記者,這8個渡口仍然是當地群眾往來的交通捷徑,有一部分時至今日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兩岸人員往來頻繁,但有些則在不斷地衰敗,生意日漸冷淡,面臨著停航的命運。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曾經的南渡渡口,如今已然破敗,京廣鐵路、汨羅江大橋分立在兩側

改革開放四十年|漸別離,汨羅老渡口

從已經荒廢的渡口仍可看到對岸的碼頭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全市的民渡也消亡了一大半,站在南渡渡口舊址,東邊不遠處一座京廣鐵路橋,橫跨汨羅江兩岸,飛馳而過的列車就像歷史的車輪一樣勢不可擋,將這個老渡口遠遠甩在了身後;西邊汨羅江大橋上疾馳而過的汽車與江面上停泊著的船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昭示著老渡口的未來。

老渡口在慢慢消失,漸行漸遠!但這樣的變化,又何嘗不是映照出我們這個時代交通發展的喜人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