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學生有沒有必要爭當班長,有什麼好處嗎?

流淚谷


21世紀,即是人才積聚的時代,也是人才稀缺的時代。當高等教育院校在不斷擴招,雖然高知識的人才數量與日俱增,

但是真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數量卻很有限,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才?也許只有從小開始,通過連續的競爭、磨礪,才是最好的打磨辦法。


一年級的小學生需要競選班長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無處不在的競爭,我們有義務,培養孩子從小就樹立競爭意識,而不是一味的將孩子放在溫室成長,不經歷風雨,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經受不起挫折,容易輕言放棄,反而越早接觸“競爭”的孩子,在面對逆境的時候,意志更加的頑強,從小到大的無數次磨鍊,他們抵禦挫折的能力更加強大。


俗話說,你只有經歷了,才更加了解。班級班幹部的競選,雖然只是一個小團體的內部競爭活動,同樣包含很多的內容。


首先孩子敢參與其中,這份膽量和魄力,勇於面對挑戰的心態,家長就應該讚賞;


其次孩子只有真正的參與,才會清楚感受到來自校園和班級的壓力,瞭解到原來只有做到全面發展的孩子,才可以成為班長,為他們將來的發展,樹立明確的目標,同時,培養良性的競爭心態,有利於他們更好的欣賞“對手”,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不斷的完善自己,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三觀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最後,如果孩子可以競爭上班長的職位,也是對孩子的一個鍛鍊,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能夠成為班長,孩子的學習成績和人際關係,應該是非常好的,“班長”的職稱,督促他們,更加努力的學習,保證自己的學業不落後;社會交往,也是人才成長的一個關鍵內容,班長要維持班級紀律,輔助教師工作,連接學生和老師的關係……這一切都考驗孩子的情商,可以不斷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


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和引導者,任何機會都要鼓勵孩子去嘗試,漸漸地孩子就會積累很多的知識和經驗,量變引起質變,對孩子的終生髮展來說,都是具有積極的作用的。


決勝網


我兒子小學四年級了,他恰好是一年級沒當班長,從二年級開始擔任班長。從我家孩子的例子看,大家不妨自己判斷一下是否要爭當班長。

一、老師怎麼選班長

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對孩子缺乏瞭解,沒有直接指定班長人選。由於孩子太小,老師一般也不會選擇採用演講自由競爭方式,這樣,老師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慢慢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在表現較好孩子中進行初選,確定一個臨時班長。

二、什麼樣的孩子適合當班長

一年級時,老師選了一名女生擔任班長,兒子連小組長都不是。到了二年級,孩子突然被選為班長。我很吃驚地去問,老師告訴我兩個原因:一是學習成績好;二是比較穩重,有責任心,做事讓人放心。下圖是期末老師和同學的評語。


三、當班長有什麼好處

首先是鍛鍊各方面能力。當班長其實很辛苦,要幫老師和同學做一些事情,如維持班級紀律、發放書本作業、幫老師傳信等,經過各方面的鍛鍊,孩子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辦事能力都增強了。
其次,增強自信心。當班長要協助老師處理一些班級事務,在處理事情過程中,孩子受到老師重視,同學尊敬,自信心增強。
再次,容易獲得各種榮譽獎勵,如陽光少年、優秀班幹部、優秀少先隊員,優秀大隊委等,這些榮譽和班長的身份時還是有一定關係。

四、孩子要不要爭當班長

我認為取決於:
第一,老師是否提供爭的機會,如果讓毛遂自薦,孩子有這個意願,也不妨爭一下。
第二,要看你的孩子具體情況,性格如何、能力如何,一個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其實並不適合當班長。
第三,小學也很重視學習成績,孩子學習不好,也不能爭。
其實一個班級裡真正成績優秀、能力突出的孩子不會被埋沒的,也許好好表現,等待老師發掘也是可行的。

MM育兒雜談


只要是頭條邀請的都要回答一下,首先直接闡明我的觀點:非常有必要,只要有機會就要爭取!

雖然部分家長對此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有極少數反對孩子當班長,但我想大多數家長還是持鼓勵的態度的。當班委,尤其是當班長,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一,鍛鍊孩子的膽量與提高自信:
事實證明當班長會讓孩子變得更勇敢、更堅強,膽子更大。年齡越小就越容易朔造性格,一年級的孩子如果自我感覺得到大家尊重和認可的話,性格會越來越開朗,會慢慢用所謂“成人式“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遇事比同齡人更有自信!當班長的小孩兒往往在學習上更有信心:我能當班長,說明我是有能力的,我一定能學習好,我要考班上第一名!
二,提高孩子的社交與表達能力:
當班長要同學、老師找交道,久而久之,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他們的的綜合素質也會得到提升,管理能力也會得到加強。部分孩子不愛交際、不善交際,甚至家長也不把這當一回事,這類小孩兒往往在學習、生活中會有莫名的挫敗感與孤獨感。
三,提高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
既然當了班長,就必定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有“當官”慾望的孩子,他的責任心就會更強。他要管理別人,他也要管好自己。自我約束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有了責任心,他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考慮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
四,促進學習 不甘落於人後:
當班長肯定要犧牲一些個人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到學習,但這也會促進學習,因為它讓孩子有一種榮譽感的同時,更有一種責任心和使命感:我是班長,我的學習不能比別人差,我要做個表率!當班長的人,甚至會有這樣一種意識:我考班級第一名是必須的,因為我是班長。這樣就會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

五,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 且有額外小福利:

成績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班長比其他同學在評選評優時會更有優勢,特別是代表班級參加活動時,基本都被班長或班委包了。


當然小學一年級學生當班長也會有一點小小的“風險”喲,如下:

  1. 受額外的委屈,一年級的班長再小也是一班之長,也要表面上為班級的一些行為負責。很多時候老師會善意的提醒我們的小班長可能有些方面做的不到位,某些同學沒有管好之類的,這時候我們的小班長就要多受一些委屈;
  2. 如果班裡有“刺頭”,他們經常會破壞紀律,甚至打架。這時就比較難辦,班長在做工作時可能被欺負,這多少是有一點風險的;
  3. 家長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需要更多地付出,家長要幫助自己的孩子為班級出謀劃策,甚至需要擠時間且自掏腰包為班級服務。






銘師道


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爭正當班長的,其前提是孩子也有意願。

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學習壓力不大,當班長是鍛鍊孩子個人能力及綜合素質非常好的一個方式。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班長有哪些好處:

1、孩子會更有責任心和擔當意識,自小形成大局觀念。當了班長後,凡事不能再以自己為出發點,而應該以集體的前提,相對其他孩子會成長的更快、更穩重、更成熟。

2、能有效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管能力和領導能力。班長在老師與同學之前起的是上傳下達的左右,協助老師管理班級事物時,需要不斷溝通、組織、協調。

3、對孩子而言是個表率激勵左右,孩子會在不自覺中提高自我要求。“我是班長,我應該學習好,應該帶頭表現棒!”促進孩子自律,提高自我要求。

4、更自信。伴隨班長身份會獲得更多的各種榮譽,比如說“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等稱號,這些榮譽認可都會讓孩子更自信。

雖然孩子當班長有這麼多好處,可是家長朋友們也不能強行苛求,需要鼓勵加引導,聽取孩子的意見。

很多一年級的孩子對於“班長”概念比較模糊,他們可能只知道是件榮耀的事,對於具體的職務分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並不知情,這都需要家長和他們耐心細心介紹,並且為他們出謀劃策,讓他們做好一切準備“上任”。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親子溝通如何說


個人認為小學生也有必要爭當班長,理由很簡單:

第一,從小樹立爭榮譽意識,有利益培養孩子勇於挑戰自我,對他以後成長有幫助。


第二,當班長可以培養個人能力素質,無論年齡多大,這個都很重要,也可以讓他知道為人處世的重要性。

第三,有利於培養責任感,位於班長位置,就必須履行職責,做好老師安排的任務,與同學相處融洽。

第四,當班長可以比其他人經歷的多,也鍛鍊自己。


教育一本通


有沒有必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而定,有些孩子適合並且喜歡擔任班幹部,有些孩子天生排斥。每個孩子的關注點不一樣。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非常不喜歡成為班幹部,但她有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畫畫。

每個孩子都有喜歡的,有些人天生適合成為舞臺上的人,有些人就更適合在臺下鼓掌。

對於家長來說,要知道如何引導?而不是一味地用對與錯,是與否來衡量是否成為班幹部這件事。

我在小學階段從來不是班幹部,就是那種一次都沒有成為的那種。我骨子是那種有自己關注點的問題,我在意自己的每一次成績是否出色,但我不關心這些虛妄的。

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以及大學階段,我都是班幹部。但我更覺得,我是一個有自我認知的人。我一般第一年因為老師器重成為班幹部,第二年就會主動請辭的那種。因為這真的不是我關心的事。

我父親經常教育我,你喜歡做什麼就去爭取什麼,看過程不看結果。

我就是從小喝這種雞湯長大的。

所以,我認為: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否願意成為;其次是不勉強孩子是否成為。最後是讓每一個想成為的人明白一件事:過程努力大於結果成功。


我是秋小愚


當然有必要。但是有條件

眾所周知,班長是很鍛鍊能力的。好處不用多說,但是需要注意的要說一說:

一,孩子的意願。這是第一要考慮的,家長不能為了鍛鍊或者說出去好聽而強求孩子做班長。

二,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過於內向,堅決不要讓孩子做班長。有的家長會說讓孩子鍛鍊一下能開朗一些,其實會出現相反的效果。所以讓孩子先鍛鍊改變性格再爭做班長。

三,孩子的能力。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家長應該可以判斷孩子的是否有能力做班長。如果判斷不準確可以問問老師。千萬別讓能力稍弱的孩子在一年級開始做班長,否則會耽誤孩子學習的。得不償失!

總之,班長是為了讓孩子提高的,千萬別因為做班長耽誤孩子的學習。一年級打基礎是最重要的。


小城老師愛學習


我覺得可以鼓勵孩子積極參與一些班級的事務,不一定非要當班長

我的孩子在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沒有提前搶跑,所以並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而老師在還不太瞭解孩子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班級裡成績比較好,自律性比較強的孩子。

所以,她們班的第一任班長是一位個子相對較高,比較自信的、有威嚴的女孩子。

後來,她成績慢慢也穩定在前列,也加入了少先隊並得到了兩根槓,雖然還是沒能當上班長,但也一直積極的參與班級的各種事務,自己覺得能幫助到老師和同學,也挺開心的。在這學期,她更是參加了班級的班委選舉,當選班級的體育委員,並主動申請做班級圖書角的管理員。

在我看來,孩子在此間收穫了自信、友誼和責任感。她自己跟我說,她要像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學習,爭取以後可以做升國旗儀式的小主持人和大隊長。所以,我覺得作為家長,孩子如果有上進心,我們可以多鼓勵和引導;如果孩子並不是很感興趣,也不必太糾結和苛求,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責任感,並不是單單這一種方式。


溫蒂小屋


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來說,因為孩子的性格不同,外向或內向孩子的個人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是否願意競選班長,主要看孩子個人意願,如果他們願意參選併為班級服務,父母應該無條件支持孩子,併為孩子做好心理疏導和相關準備,做好孩子堅實的後盾。

如果小學生不是特別熱衷的話,父母也不需要刻意引導,畢竟競選班長是有概率的,關鍵在於展示自我和給自己一個接受挑戰的好機會,至於是否能夠選上這要看個人人緣和具體因素,孩子不要過於糾結得失。如果喜歡,就努力爭取;如果不喜歡,做個旁觀者也不錯。


啟明星138717721


謝邀。教師兼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回答一下,必要性不大,也沒有所謂的好處。各位家長一定要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切莫走入誤區。

關於家長熱衷於讓孩子當班長,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認為班幹部也是“官”,能管人,有地位,而且還可以和孩子老師關係更緊密。這完全是官本位意識和教育功利化的體現,實則沒有必要。另一種是則是能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這要結合實際,因人而異。

作為一個老師,我深知班幹部是班級組織的核心,無論小學還是高中都如此。但是作為管理者,是需要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的,而這和孩子的先天因素密切相關,後天培養效果有限。家長也不能把自己的功利性想法強加給孩子,也不能引導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因為這樣做是和孩子的天性相違背的。

曾經,我和所有的家長一樣,也以讓孩子擔任班幹部為目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上課很積極,各方面都很好,到了小學表現更有進步,老師就讓他擔任了副班長。兩天的興奮期過後,孩子回家一臉的不高興,再三詢問才說出了實情——他管不住班上的孩子,老師也批評了他。我也曾鼓勵過孩子,但是效果有限,接下來的幾天孩子情緒更加低落,學習也受到影響。

反覆考慮後我向老師提出建議,讓孩子不再擔任班長,而老師也看到了孩子的性格等方面的特點,不適合當班長。孩子不當班長,心裡也像是放下了負擔,整個人變得開心了很多。

或許你認為這是個例,擔任班幹部這是對孩子多大的鍛鍊啊。但是,作為小學低年級學生,這種觀念並不合理。作為家長,一定要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理性看待這個問題,不可隨大流,以免結果有悖於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