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難?這三種模式值得借鑑!

土地規模經營是解決農業生產地塊零散、標準不一的一個有效辦法。實現規模經營,土地流轉是前提。為探索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江蘇省淮安市通過開展試點加以推進,並在實施過程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管用的經驗,值得其他地方參考借鑑。

鼓勵引導農戶自主選擇多種流轉形式

土地流轉難?這三種模式值得借鑑!

還是在2013年秋季,淮安市淮陰區榮瑞家庭農場與農戶簽訂了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合同,租期十年,流轉土地面積230餘畝,每畝年租金700元。經營至今,已開展多種經營,主要種植小麥、菊花、大棚辣椒等,先後投入近100萬元,農場內配備了澆灌系統、糧食倉庫、烘乾房、曬場,購買了菊花殺青機、小麥比重篩選機、菊花振動篩、開溝機等。現在家庭農場一年可實現純收入10餘萬元。

土地經營權有償流轉僅是淮安規模經營的其中一種方式。當下的農村還存在一大批農民,他們更傾向於把土地留在自己手中。為此淮安市出臺了《關於創新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模式的實施意見》,其中包含十種規模經營模式,如聯耕聯種經營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模式、互換並地發展模式、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發展模式等,農民可以按照自己意願選擇規模經營的路徑。

自2016年以來,金湖縣採取“政府引導、村委會牽頭,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組織實施”的形式,推行了千畝農田聯耕聯種託管經營模式,在黎城鎮黎東村、呂良鎮金淮村、閔橋鎮施尖村、塔集鎮安樂村進行試點,由村集體統一組織,為外出就業創業的農戶開展農業全程保姆式訂單服務,共涉及農戶666戶、合作組織4家、實施面積4458.7畝。試點工作有力推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進度,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約了農資成本,為外出打工的農民解決了後顧之憂。據統計,這一模式每年可為服務區內的農戶每畝節約農資成本100元,合計44.5萬元,合作組織增加收入80萬元以上。

近年來,淮陰區則在各鄉鎮大力培育由村集體領辦的村級土地耕作服務社,以村幹部、種糧能手為主,充分激發村級組織的動力和農民參與願望,通過完善耕作服務社的職能,一方面對於納入村集體流轉的土地實行統一耕種,另一方面對於不參與流轉的土地,實行由村集體提供的耕種、施肥、防治、收割、品牌“五統一”服務,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收益分配上,按照服務社章程載明的盈餘分配方案,提取60%作為公積金,其中4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20%用於服務社再投入;餘下的40%對服務社理事成員進行盈餘分紅。截至目前,全區已註冊登記村級土地耕作服務社210多家,實現規模耕作10餘萬畝,服務農戶近萬戶,畝均節約農本160元,單季農作物增收200元,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5萬多元。

綜觀淮安做法,記者發現,不論是家庭經營還是通過集體開展服務的模式,都是由小到大,通過種植的規模化以實現節本增效增收的效果。

區別施策試點農地永久退出

土地流轉難?這三種模式值得借鑑!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農民在城市中擁有了固定住房以及穩定的經濟收入,逐步走上了市民化道路。這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永久性退出提供了條件,更可以通過一次性經濟補償,讓已經紮根在城的農民徹底變身為市民。

2016年初,金湖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試點縣,在銀塗鎮唐港村開展試點。按照有房居住、有養老保障、有生活來源的標準,該縣篩選符合條件的農地退出農戶,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對退出的承包地按照實測面積2.7萬元/畝進行一次性補償。

吳九清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他一家三口全部在城,自己家裡留著一點土地不便經營,最終同意把土地承包經營權上交村裡,自己拿到22萬元的補償款。他說,這樣不用兩頭跑,能專心在城裡上班。

據唐港村黨總支書記沈天山介紹,僅2016年唐港村便有21戶農戶自願將承包的343畝農田退出,總共領取了991萬元的補償款。整個退出過程做到了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必須是農民100%自願退出,且所有流程必須按照公開、民主的原則進行,確保農戶退得順、退得好、退得安。

接下來,當地對退出土地採取市場運作模式,由縣國有資產公司、鎮裡一家國有資產公司、村集體三方分別出資40%、40%、20%,組建了“金港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退出的承包田開展土地平整等農田基礎設施工作,對外招租洽談,吸引有實力的種田大戶、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進入,發展高檔果品生產和相關的休閒觀光農業,提升土地附加值。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彌補了土地流轉鏈條中缺失的重要一環,實現了“農戶即期收益顯著增加、集體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城鎮化推進步伐加快”等多方共贏的效果。這一試點做法被評為江蘇省2016年度“農業農村政策創新成果獎”。

開展互換並地助推連片耕種

土地流轉難?這三種模式值得借鑑!

江蘇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為了解決這一弊端,江蘇在部分鄉鎮開展互換並地工作試點,盱眙、金湖作為其中的試點,開展了互換並地、集零歸整工作。

按照“小塊並大塊,多塊變整塊”的工作思路,引導農民群眾互換並地,2016年,盱眙縣興隆鄉出臺推進農村農業工作創新的試行意見,在黃莊村、劉崗村拿出5000畝承包地,從秋播開始試點承包地互換。

劉崗村西莊組村民朱文自己有7塊責任田,加上幫親戚代種的,共有30塊零散地,通過互換後整合為3塊,極大地方便了種植耕作。互換並地得到農民的普遍支持,其中劉崗村4個組完成土地互換800多畝,涉及89戶家庭,互換並地後,每塊田塊平均實測面積由原來的1.53畝擴至6畝左右,戶均地塊由6.7塊減至2塊左右。

互換並地後,群眾自發平整田埂,改造溝路渠,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推動了土地流轉,互換並地後,劉崗村引來企業承包300畝土地開展“蝦稻共作”,村集體收取管理費每畝50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雙提升。

金湖縣銀塗鎮唐港村被選中為試點對象後,將原本散落在3個自然組326塊986畝承包地互換整合為99塊1051畝,互換的土地化零為整,增加了農民收益、提高了規模化經營水平,更有利於土地流轉。

在開展試點任務時,盱眙、金湖兩縣都注意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便於耕種或規模經營的目的出發,引導農村集體成員內部相互交換承包地,實現互換並地、集零歸整。互換後,及時變更土地承包關係,報鄉鎮農經部門備案。

從土地經營權有償流轉,到發展聯耕聯種服務社,再到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永久性有償退出,淮安市農業經營體制不斷變革,做到了從實際出發,根據農民意願以及對土地依賴性的不同,推出不同的模式,整個過程有序推進,不搞一刀切、拉郎配,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