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各街鎮的集、會

華州區各街鎮的集、會時間

華州區集市貿易一般按農曆計時,定期交易。

華州各街鎮的集、會

下廟集會 宋朝峰 攝

據明《華州志》載:隆慶六年(1572)前後,華州每月有集、會50多次。另外有年會8次。

集日是:

城內每旬前5日;西關每旬後5日;柳子(枝)每旬逢三、八日;赤水間日。

會日是:

城隍廟四月一日和二月八日;西關六月六日和十二月八日;赤水逢三日;東關逢四日和三月二十八日;下廟八月八日;少華嶽神祠七月十五日;赤水哄廟十月十日。

清光緒八年(1882),華州每月有集、會180多次,年會9次。

華州各街鎮的集、會

柳枝集會 閆 超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華縣集、會日仍沿舊例。

1956年,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形成以後不久,華縣集市貿易曾兩次關閉。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華縣各集鎮的會期一律改為星期日,傳統年會亦隨之取消。此時,集市貿易面臨厄運,物資交流受到阻礙。

1980年5月月,華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從6月1日起取消星期天集日,恢復花插集日,每個集鎮每月統一定為6個集日。

1984年,隨著市場的開放,柳枝鎮每月再增加3個集日。1989年,全縣每月集日有60多次,計:

城關逢四、十;高塘逢五、九;

赤水逢三、七;瓜坡逢一、六;

侯坊逢二、八;下廟逢五、九;

羅紋逢二、六;柳枝逢一、五、八;

金堆逢二、八;王宿逢四、八。

華州各街鎮的集、會

赤水集會 宋朝峰 攝

在華州區,至今仍然保留著這樣的原始商品交易。集會的匯聚之地就在各個鄉鎮上,當地人將這種活動稱之為“上會”。華州區農村,村落面積寬,村民居住分散,離縣城較遠,加之平時農活太忙,不可能天天上街去。需要買生活日用品或者銷售自家農產品,都會在約定俗成的趕集時間,集中到鄉鎮街道,或買,或賣,或聚,或吃,或看,或娛樂。

趕集那一天,村上的人一定會起個大早,三三兩兩、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就會從遠近不同的家中出發,邊走邊聊。

農村趕集的時間並不是統一的,一般是一和六、二和七、三和八、四和九、五和十,每個集大約相隔三五天。

很多村民一大早就會來趕集,有的會把當季自己家田裡的農作物拿出來賣。不但新鮮而且價格不貴,還可以討價還價。

集市上的服裝攤,賣的不是牌子,而是價格便宜。

那時的人雖然不用電子稱,但用桿秤也不會缺斤少兩。

那時還有賣老一輩人愛抽的菸葉。

那時的肉,都是新鮮屠宰的豬肉。

在牲畜交易區都會有賣雞的、賣鴨的、賣鵝的、賣小豬的等等,應有盡有。

“上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華州區許多的年輕人都將奮鬥的腳步,邁進了城市。城市的天空下,商品交易活動相對便利。但是,華州區的“上會”,在每個華州區人的心裡,是無法替代的。快過年時,正值返鄉高潮,人們都從外地紛紛回到家鄉,逢上鎮裡集會,便總會前去。每到這時候,鎮上往往是最熱鬧的地方。

來源:《華州地名面面觀》 主編 賈平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