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能朴:古埠洗車河

劉能樸:古埠洗車河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小時候,我總愛站在大河橋上,看河下朝夕聚散的船隻。早晨河上多霧鄉民稱為河罩。有鄉諺說:“有雨山戴帽,無雨起河罩。”像這樣的晴天,船開得特別遲。那霞光交射的河罩像一幅橘紅色的紗帳罩住河面,船工晨炊時的鍋碗盆瓢聲此起彼落,不時透出一股嗆人的辣椒味;直到吃飽喝足、晨霧散去,一隻只裝滿桐油、漆、棓子的船隻才陸續離埠,夾岸水天一線處,烏篷船越去越小。當河上灑滿夕暉時,一隻只載重的船隻又從水天一線處逆水而來,蒼勁悠長的上灘號子在兩岸迴盪,一直響到燈火萬家時。那槳聲燈影中的洗車河,顯得那麼博大,那麼溫馨,那麼寬厚而慈祥。

洗車河是河碼頭,活就活在這條水上。據《湘西州志》卷十二“交通”載稱:“州境沅水、酉水、澧水及主要支流沿岸重要集鎮,自漢代即建有不同規模的碼頭……龍山縣有隆頭、裡耶、洗車等碼頭。”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洗車河地處湘鄂渝邊區,這一帶,山川險峻,“車馬不得騁”,交通閉塞,直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才修了一條簡易的湘川公路,通過吉首、花垣等縣市入川。在“陸有峻坂,水有險灘”的地域環境裡,洗車河以“津通巴蜀,水達辰沅”之地利,一度成為湘鄂渝邊區水陸交接、人貨出入的重要通道。據《龍山縣誌》載:“舊時,龍山交通閉塞,運輸靠肩挑背馱,洗車至隆頭河段,是龍山進出口物資唯一內河水道。”由於這裡距龍山縣城及鄂西一帶較裡耶要近120裡,可減輕長途跋涉和肩挑揹負之苦,故避遠就近者甚多,形成商賈雲集的一大商埠。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洗車小河街出土的大量漢“五銖”古錢幣來看,這裡的墟市貿易形成已久。清雍正六年(1728),清政府實行改土歸流,改永順宣慰司為永順府;雍正七年設龍山縣,從此解除了“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歷史禁令,外地漢族商人紛紛進入士家族地區進行購銷活動。洗車河開商號多是來自江西和常辰等地的客籍人,正如《龍山縣誌》(清光緒刻本)所記:“客民多長衡常辰及江西、貴州各省者,其先服賈而來,或獨身持幞被入境,轉候物時,十餘年間即累資鉅萬,置田產,締姻親,子弟以次第並列庠序。故縣屬巨族來自客籍為多。”《湘西自治州“供銷合作志”》也引《龍山縣誌》《永順府志》等方誌綜合記述:“清改土歸流後,沒收了土司官土,任民墾殖,同時取消了“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禁律,攻石之工,攻金之工,博植之工,皆至遠來矣。從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永順府(含龍山)的客民由原來的5266人增加到46123人,二十六年增長78倍。在外地商人的影響下,先前“不事商賈”的土家人也學習經商,隨著清政府“開闢商市”的政策實施,出現了沿河之大小商埠。”《龍山縣誌》(清嘉慶刻本)卷六“商賈”載:“邑唯桐油為大宗,籍人力搬運,南至隆頭鎮、洗車河載通小舟,西抵湖北來鳳卯洞,亦小舟裝載至百戶司入北河以達辰常。江右閩廣及山陝皮貨客亦貿易於此,歸皆易桐油轉售他處。”18世紀中葉,隨著國家海禁的解除,山區的桐油、生漆、棓子等土特產有了銷路,故洗車河亦以此三項為大宗輸出產品。據當時商會統計,僅洗車河的桐油年輸出量就達25000桶左右(每桶140斤);其次是棓子,約佔桐油輸出量的20%,再次為生漆、土鹼、藥材等。桐油多銷往常德、武漢,少數小本經營的也有在保靖、王村、沅陵銷售的。當時湘西桐油出口多為美商所經營,美商在常德、洪江、沅陵等地設有油行、煉油廠,僅常德施美洋行設的煉油廠儲油量可達千噸以上。一些外地油商,如常德的“恆興泰”“鄭昌祥”和漢口的“德慶祥”等商號在洗車河設莊收購;也有本埠油商先為外商開辦代莊而後自立的,如瑞泰樹、瑞泰和、劉永祥、曾壽豐、陳瀛記、廣順衍、廣順昌等;亦有本埠油商在常德、武漢設有代莊的,如老商號胡元興、歐隆和、公茂三等。代莊是為其代買代賣的,購銷兩通,互惠互利,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由於油價掌握在代辦油行手裡,洗車河的油價較其他地區要顯得穩定些,各路油戶望風而來,除本地而外,近及明溪、二梭裡,遠及灣塘及湖北漫水、百福司一帶,竟連賈家寨的巴沙湖、鳳溪西沙湖等油桐大戶們也逆水而上,來洗車河賣油,巴沙湖的油桐大戶向氏六弟兄還因此與洗車陳公茂號締結姻親。這樣,桐油在為本埠交易之冠,不管什麼生意都以桐油為主導,凡小本經營的,也以桐油為資本,需款進貨,可向大商號賣“期貨”,商號亦付以“期票”,按價作貨幣使用。這種期貨、期票制始見於清,當時還很不成熟,如《龍山縣誌》“商賈”記雲:“每歲桐子開花,有油之家缺錢用,向有錢者預領油價,言定油若干斤錢若干元。價亦無一定,自四月至八月按月多少為差,十月兌油或兌桐子,如期不得誤。貧者油先賤售,或值桐子歉收不能以償,致釀訟端。”洗車河的上水貨則以花、紗、布匹、淮鹽、海鹽、瓷器、鍋鐵、冰白紅糖、海帶、閩筍、雲耳等南北雜貨為大宗,歉年,從湖區販運“河米”者亦不少。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這些上上下下的物資流通,促進了民間船運事業的發展。洗車河沿河兩岸,如三角堡、惹巴拉、撈車、梁家寨、朱家寨、張家寨等地,出現了大批船運專業戶和造船廠家。以梁家寨的梁心龍、張家寨的張榮祥最有名氣。他們利用山區木材資源優勢,每年總要造上幾艘大船,可裝桐油800桶,載重量達56噸。這種大船隻能停泊在隆頭,另僱小船由洗車裝運桐油至隆頭集裝。趁春夏汛期水旺直達常德或漢口,待桐油卸岸後,將新船作商品處理,連珠帶櫝一售而盡。像這樣的大船為數不多,洗車河河小灘多,據1957年實測,最大流量15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77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只35.5立方米/秒,平時只能行駛三至五噸的烏篷船,每船載油40至50桶。這種烏篷船,船形如梭,烏篷半圓,底寬中平,齊水,不深。航行全憑篙槳之力,上灘需負纖而行。雖然辛苦,但力資不菲,所以洗車河流域有鄉諺形容船工們:“上船像雷公,上灘像蝦公,上岸像相公。”洗車河流域民風古敦,舊時無妓娼,但這些船哥們到了沅陵、常德,也免不了做些風流韻事。除這種烏篷船而外,洗車河的兩條源流——紅巖溪河和猛西河、兩條支流——靛房河和賈家寨河都可通航,航行在這些小河裡的船俗稱“上山船”,一般無篷,下水每船能裝10多桶油,賈家寨河到汛期,這種船一直可以從咱果坪街上放下來。儘管每船隻裝千把斤,但借舟楫之利,比肩挑揹負強多了。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為裝卸、停泊的方便,洗車鄉紳先後捐資興修了河東的老碼頭、王家巷子碼頭、關帝宮碼頭、萬壽宮碼頭、烏龜巖碼頭、劉家潭碼頭、胡家橋碼頭,河西的大河橋碼頭、小河橋碼頭、巷子口碼頭、曾家碼頭等10多處碼頭,均以青石為階,從街上直至河下,每個碼頭扛抬搬馱者川流不息。停泊在各個碼頭上的烏篷船首尾相銜,舷舭相抵,組成古埠獨特的風景線。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冼車河是橋鎮,全靠兩座古涼亭橋把因兩江匯流而形成的丫字形三岸連為一市,以內河水運之優勢而繁華數百年,博得“小武漢”之稱。

這兩座古涼亭橋,一座稱大河橋,一座稱小河橋。大河橋橫跨紅巖河入匯處,南北向。據《龍山縣誌》(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記載,該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系本埠鄉紳肖家霖等捐修。大河橋位於洗車鎮河西的灣子街至河東的東正街跨河處,系四墩木廊式涼亭橋,東西兩墩為青石拱墩,以備汛期排洪用,西岸一拱有青石碼頭從河邊直通街上,過去是裝船卸船的主碼頭;河中兩墩均為梭子形尖角青石墩,各接頭鉚有鑄鐵銜口嵌緊;墩高11.5米,墩上為木樑結構,俗稱“喜鵲樓”,材質均為古椿木;橋面為走廊式風雨涼亭橋,小青瓦蓋面,青磚垛脊,橋兩頭砌有青磚封火牆,拱形橋門上由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何鐵蘢分別書有東瀼、西瀼;橋廊長43.3米,中高4.8米;簷高3.9米,兩邊雨板各伸出1.1米,橋中的廊柱、枋、檁、坐凳、欄杆、雨簷板及橋面鋪板均採用優質杉料,以榫卯結構合成,無一釘一鉚。整個建築佈局嚴謹,石木工藝精湛,是湘西州保存得最好的一座涼亭橋。過去,橋正中有廊坊,供有“伏波將軍”馬援神像。據《後漢書》之《馬援傳》及《光武帝紀》等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三次遣兵進逼湘西,以征服被稱為“武陵蠻”的土家族人民。第一次是漢光武十三年(27),派的是威武將軍劉尚;第二次是漢光武二十四年(58),派的是李嵩和中山太守馬成,均遭到湘西土家族人民的強烈反抗而敗逃。次年,他第三次派來的伏波將軍馬援亦在進退維谷中“馬革裹屍”而還。對這位不可一世的名將,土家人以德報怨,立廟祭祀,這裡取其“伏波”二字,供在橋上,以鎮水患。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小河橋橫跨猛西河入口,據《龍山近百年大事紀述》:“光緒十三年(1887),洗車河鄉紳易得新在洗車小河上建橋一座,此橋兩臺一墩,上架涼亭,名小河橋。”小河橋為西南走向,上接灣子街,下接小河街,是洗車通往苗兒灘、隆頭、裡耶等地的必經之路。其式樣與大河橋完全相似,為走廊式風雨涼亭橋。與大河橋雙壁輝映,橫亙二水,連通三岸,形成洗車八景之一的“雙虹臥波”奇觀。因小河之水清冽,河風送涼,即使酷熱難當,至此須臾即解暑意,這裡較大河橋清靜些,是納涼談心的好地方。橋上供有楊氏將軍神像,此謂楊氏者並非滿門精忠的楊家將,而是湘西土著首領。據永綏《沅州志》言,“辰州有姓楊名瀨者,兄弟三人皆為宋曉將,當苗崗蠻為害,領眾擊之…出不意大破之,遂開九溪十八峒。”過去橋北有碑文記之。1976年修築洗車至隆頭公路時,於此橋上游約8米處新修了一座懸鏈線空腹式石拱公路橋,歷時九十年的古涼亭橋——洗車小河橋被無端拆毀,可惜,可惜。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正是這兩座古涼亭橋,使洗車這個被兩條河水分割成三塊的原始河谷連成一體,闢為商市,經過數百載的艱苦創業,人們開山鑿巖,採石為基,傍水築堤砌坎,就在這沿河三岸長達數千米的堤坎上,因地造勢,修建了數百棟極富土家族建築特色的吊腳木樓,一般為兩層,亦有高達數層的。吊腳樓均選用上等的松、杉、椿料,以榫卯銜接的樑柱結構,挑起金爪形的吊腳廊柱,形成轉角陽臺,有月形樓門通室內,環壁再配以各式雕花木窗,飾以花鳥蟲魚等剪紙,窗花朝霞夕照,與小橋、流水和爬滿青藤的懸崖、峭壁交相輝映,以一種曲、幽、素、雅的詩畫意境,組成錯落別緻的幹欄式建築群落。各戶之間,又間以馬頭牆以防火患,故稱封火牆。牆上飾以彩繪牆飾,飛簷翹角,呈一種柔和壯麗的曲線美。吊腳樓均臨河而建,而臨街處又是相互攀比、各出心裁的商業門面,形成前店後宅的居住格局,沿街望去,家家是挑水屋簷,弧形望板。那鱗次櫛比的鋪臺貨櫃陳列有致,南北雜貨,花紗布匹,陶瓷什錦,琳琅滿目。各大商號都做有招牌,或梓木黑漆匾額,或楠木茶色條屏,均鑲邊包角,題字或金色或品綠或硃紅,古色古香,別有風雅。那南來北往的大商小販,船工挑夫及賣薪肆鹽、稱肉沽酒的鄉婦村漢,使街上天天如墟,處處熙熙攘攘,那南腔北調的叫買聲與濃濃的鄉音交織在一起,構成古埠商通四海的繁華景象。

洗車古鎮的主街道有東平街、灣子街、坡子街、小河街。東平街又分為東下街、東正街、東上街、新街等幾個街區,沿街多深宅大院和寺廟會館。如建於明代的土家族祭祖壇“八部廟”(又稱“八神宮”)和“土王祠”建於“改土歸流”前後的關帝宮、萬壽宮和文昌宮,距東上街兩裡處還建有佛寺白雲庵。深宅大院有賈家大屋、郭家大屋、肖家大屋、李家大屋、曾家大屋、胡家大屋等。每一個寺廟會館都是一種文化的凝聚,每一棟深宅大院都深刻著歷史的雕痕,對古鎮的人文、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就說八部廟和土王祠吧,這是土家人崇拜祖先的祭壇,每年以歌舞戲劇酬神,在祈祥納福、抑惡揚善中,一代代秉承祖宗遺傳基因,從而使土家人形成了“天性勁勇、銳氣喜舞”的民族性格以及崇祖、和群、睦鄰善處的古敦民風和勤儉、質樸、耿直、剛正、重情、順理的民族品質及其勁勇尚武、“遇征戰輒荷戈前驅”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關帝宮是儒家文化傳播之地,以義字當頭,仁為核心,使古鎮成為聞名遐邇的禮義之地。萬壽宮則是江西會館,古鎮有“無江西不成碼頭”之說,可見其影響之深。如最早在洗車發跡的“天成升號”,業主胡元興就是來自江西的客籍人。初來只帶一把傘,後在東下街開了“天成升號”,日收鬥銀,遂使鎮上的劉姓、王姓、張姓等江西人迢迢千里來尋商機,開店立號俱成大富。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上,同時為古鎮的建築風格也增色不少。如表現在江西會館萬壽宮建築中的斗拱結構,院落組織中的正殿與廂、廊、廡、牆、院、天井等的合理配置,在脊、簷、枋、柱上的曲線造型和彩繪彩塑中的顏色調配,都引人了漢族建築的精湛工藝。關帝宮建於清嘉慶初年,佔地1300多平方米;外圍風火牆高達4丈有餘,牆飾精美,內為木結構穿鬥式硬山頂建築;前門樓為戲臺,圓頂,雕樑畫棟,是迄今州內保存較好的一處清代戲臺,臺下有寬敞的巖院壩,為露天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中殿是關帝神像,金身高兩丈有餘,左是周倉握刀,右是關平捧印,兩邊殿柱上是金龍抱柱,氣勢軒昂,神駿飄逸,使殿堂熠然生輝。舊有更卒住此,三更五更,梆聲悠然迴盪三岸,使古鎮顯出一種“蟬噪林愈靜,鳥啼山更幽”的安詳和靜謐。

灣子街是全鎮的中心區,富甲一方的公茂三、公茂四、公茂松、公茂鈺、公茂興等陳氏家族,佔據了古鎮的黃金地段,形成公茂一條街。陳氏自稱“潁川世第”,頗有儒商風度,幾棟前店後宅的大宅院以地勢高低而建,庭院深深,屋中有屋,臨河處樓臺重重,臨街處門面華麗,如“老鋪上”“巖鋪臺”“花屋”等都很有名氣。灣子街走完是一個古老的弧形磚石砦門稱為“笱門口”。笱,是方言,指竹製的捕魚器具。洗車河水美魚肥,過去這裡應是賣漁具的地方。笱門口下面是一條階巷,稱巷子口;拾級而下至柴行,專賣炭薪,岸上一堆堆柴薪,河下一排排樹料,鎮上那些熬糖煮酒磨豆腐的作坊主人和飯店老闆接踵而至,一袋旱菸,彼此談成交易。柴炭都是從河上駕起木排放下來的,山裡人勤勞、敦厚,正如《龍山縣誌》(清嘉慶刻本)所記:“土民除稼穡外,不事商賈,不輕入城市,唯賣薪肆鹽間則一至而已。”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小河街較為清靜,以經營客棧、飲食、豆腐業為主,過去有佛堂、陳家祠堂、戲樓等建築物。古鎮有兩個劇場,一個在河東關帝宮,一個在小河街,繁華時日夜兼場,以演龍山地方劇—漢劇為主。古鎮素有戲劇之鄉之稱。

坡子街過去是通巴蜀的唯一通道——背靠茶果飄香的五峰山,西臨一坡竹林之下的猛西河。坡子街是用一坨坨有稜有角、過了細鏨的青條石一級一級硬砌上來的一條石梯古街,從下至上共265級,每梯10-20級,石階平均長度不到3米,梯與梯之間按坡度大小收砌成15級平臺。平臺有大到百來個平方的,小的不過方丈而已。15級平臺的總長度為185米,均寬3米,總面積550平方米。在梯街兩邊,人們又用一坨坨有稜有角、過了細鏨的青條石砌成一臺臺宅基地,寬處一畝有餘,窄處可豎兩室。這樣因地造勢、高低錯落地修起百十棟華堂麗舍。富族大戶更是講究,重樓疊圖,迴廊幾繞,層門數進,玻璃亮瓦,明窗亮格,有的還配有繡樓、書齋、棋亭、花園等,現挺拔於何家祖宅旁的那株丹桂樹,高盈百尺有餘,中杆粗及兩抱多圍,比雍正十一年(1733)縣城在修文廟時栽的那幾棵桂花樹高大多了。以此推算,樹齡當在兩百多年。丹桂樹枝繁葉茂,四季蔥鬱,中秋時節,月掛樹梢,婆娑送香,馨及全鎮。坡子街過去是本埠陸路的出入口,地居要衝,是各地桐油、漆、棓子等土特產的首入之地,各商家早搶頭市、晚拾遺市,在這裡紛紛攔截貨源,故商號越修越高,一直到坡頂還有一棟“胡家大屋”經營油行。但成功者往往注重天時、地利、人和兼而取之,在競爭紛紜的商戰中,勝負全憑各自招數。

為保護商人利益,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制定了《勸辦商會簡明章程》;清宣統三年(1911),洗車河成立了商會;1911-1918年由陳全斌擔任會長;1919-1928年由陳心如擔任會長;會址設河西灣子街。1928年遷入東平街以後,分別由譚柱臣、王樹森各當了十年的會長。1950年洗車商會改為洗車鎮工商聯合會,至1956年實行私營工商業改造時為止,先後擔任工商聯主任的有張甫田、田用之、吳雲階、張子儀。據洗車商會和工商聯統計,從1900年至1956年,洗車河鎮私營商戶中僅經營桐油、中藥材、五倍子等土特產的就達數十戶。

這些土特產的大量出口,帶動了商品包裝業的發展。包裝加工主要生產油桶、油簍和裝五倍子的大篾簍。油桶大小一致,容量基本相等,外加三道篾箍,內裱皮紙,用料子豆腐打底,刷以光油,幹後即可用。桐油裝桶加蓋後,用皮紙封緊再刷光油,貼上字號商標即成。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洗車河作為水陸交接的邊區商埠,商家頗注重信息的流通。清光緒七年(1881),公茂號老闆陳和亭在洗車開辦了全縣第一家民信櫃,為百姓投遞信件、包裹、匯兌銀錢,對民間信息的交流和周邊商業貿易的發展起到了良好作用。1927年,洗車率先設郵政代辦所,屬永順二等郵局管轄。1931年五月,在陳氏姻親、龍山縣保安團團長劉紫梁的籌措下,洗車又率先通了電訊線路,信息傳遞更快便捷,古鎮各商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抗日戰爭期間,長沙、常德相繼淪陷,原由官營的鹽運被卡斷,這期間,鄂渝邊區出現一批販運川鹽的商販,從四川的夔府(今奉節)、萬縣經鄂西的利川,往洗車運鹽的人絡繹不絕。桐油運輸也逆流,即從洗車出龍山,經鄂西、川東南,運往雲南出口,或經萬縣、重慶運往廣西的憑祥市出口。由於人力運輸量的增大,洗車河往來客商更多,每晚棧宿的多達千餘。那熙煕攘攘的繁華,卻掩飾不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戰亂時的淒涼。

刘能朴:古埠洗车河

【作者】劉能樸

【圖片】劉昌儒 劉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