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因素暫時退居次席,內部因素驅動人民幣走貶

美元因素暫時退居次席,內部因素驅動人民幣走貶

7月23日至27日當週,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6.7671下調至6.7942,累計下調271bp。在岸即期匯率6.7795降至6.8246,累計貶值451bp。離岸市場即期匯率由6.7783降至6.8240,累計貶值457bp。

一籃子貨幣方面,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均出現下降。根據外管局公佈的數據,在2018年7月13日至7月20日期間,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由94.78降至93.78;參考BIS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98.14降至97.08;參考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94.92降至93.75。

週五,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盤報6.8246,較前一交易日大跌421bp,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本週累計跌451bp,連續第7周下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穿6.85關口,也刷新2017年6月以來新低。

近期人民幣匯率與美元走勢仍保持一定的相關度。美國近期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政策組合的短期刺激以及與歐日等經濟體的漸趨分化使美元短期內保持強勁勢頭,上週美元指數在94-95區間高位震盪。但更重要的是,近期中國經濟的數據表現、相對利差變化以及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才是驅動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關鍵因素。

近期發佈的二季度和6月經濟數據凸顯內外需走弱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央行通過定向降準、MLF超預期新增、面談及窗口指導等加大市場流動性供給,貨幣寬鬆預期升溫,利率債收益率走低趨勢顯著。此外,前期偏向看多的情緒在近期人民幣連續走跌的衝擊下有所調整,同時房地產企業海外債券到期償付需求增加,以及年中企業分紅引發的購匯需求,導致外匯供需力量發生變化。

總體來看,近期人民幣匯率震盪走貶是市場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真實反饋,在新的內外部形勢下,目前人民幣匯率處於依靠市場調節尋求新的均衡水平階段。央行此前的貨幣政策報告中提出“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這意味著決策層對於匯率波動將保持較高程度的容忍,因此目前央行並未通過啟動逆週期因子等措施顯著干預匯率波動。

展望下一階段,短期內支撐美元保持強勢的動力依然存在,但從長期的視角來看,包括貿易摩擦、特朗普干預等在內的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將對美元形成掣肘,美元是否能夠突破上行尚不明朗。同時,我國經濟基本面較為穩定,內需對經濟增速支撐力加強,我國對保持匯率穩定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預計人民幣匯率在經歷調整後將回歸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