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族英雄和十八代守墓人的故事

“不能當官,不能回到廣東的故鄉,守護世代的陵墓”,為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祖傳遺產,第十七世代燕家人堅持了這個承諾。 6月24日,家族第17代遺傳袁崇煥墓的第17代後裔尤治治女士從北京千里行至東莞市石岐鎮。他向該建築捐贈了兒子28,000元的車禍補償。在袁崇桓博物館,平衡家庭的第18代後裔保衛元將軍墓的願望。據苗志治介紹,第十八代墳墓仍在考慮之中。共有6人符合要求。

現年60歲的餘智志是北京一位普通的老太太,手持一根中等身材的柺杖,身穿灰色西裝,戴著厚厚的黑框眼鏡。她熱淚盈眶地告訴記者:“今天是我在和平統一三週年之際,我能趕上將軍博物館籌備和建設研討會。即使路途遙遠,我也想來東莞看看......“苗芷芝和妻子在一個感傷的氣氛中開始告訴記者,這個家庭充滿了苦澀和曲折的保持墳墓的歷史。

一位民族英雄和十八代守墓人的故事

歷經5個世紀

明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桓將軍因皇太極的對策而被指控為“賣國”。這個城市的人們被廣泛欺騙並被指責為忠誠。而袁崇煥的男人,順德,貴港,馬崗人,偷了他的頭埋在他自己的後院 - 位於北京廣渠門內的群家門大街,被稱為廣東義緣。

在他生命的最後,他在1630年8月成立了一個“不能當官,不能回到他的家鄉廣東,為後代守護墳墓”的祖先訓練。從那時起,家庭開始了這是袁崇桓墓的一段歷史,而秘密並非傳聞。

一位民族英雄和十八代守墓人的故事

150年後,清幹隆年間,清朝按照清太宗回憶錄彙編了明朝,袁崇煥的嚴厲在世人面前顯露出來,家族的守護者陵墓也是眾所周知的。改革開放後,袁崇煥,墳塋和寺廟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北京投資60萬元修復袁崇煥,袁家才不情願地離開了元墓。

據佘幼芝介紹,自從祖宗立下了守墓遺訓以來,佘家向來都是代代單傳,到了佘幼芝這一代依然就她一人,這守墓的擔子也落在了她的身上。她憂傷地說:“我們佘家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生病就去了,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活過70歲……”記者心裡一急,竟衝口而出:“你兒子遭遇到不幸,那以後誰來繼續守墓呢?”

一位民族英雄和十八代守墓人的故事

誰知佘家心中情

據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透露,要擔當守墓的職責並不只有佘幼芝一人,她還有堂兄等親戚。1970年,佘幼芝母親病逝後,佘幼芝承擔做了第17代守墓人,為了恢復祖先守墓的事業到處奔走。

因為佘幼芝的“執著”,使得焦立江差點要與她鬧離婚。“以前我也壓根不知道袁崇煥為何人,看見她不顧家地東奔西跑的,我也生悶氣了。”在有了孩子以後,佘幼芝仍舊在為保護袁墓祠奔走,常常忘記給孩子做飯。

“袁祟煥給你工資嗎?人家守金子,你守黃土!”佘幼芝執著地守墓遭到了外人的嘲笑。直到她寫了一首詩:“十年浩劫掘忠魂,盼黨重接墓中人,袁帥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蹟傳美名,獨守陵園思哀情,代代相傳元素(袁崇煥字)情,苦守陵園三百載,誰知佘家心中情。”焦立江才明白妻子心中的苦楚,決定支持妻子繼續為袁將軍守墓。

一位民族英雄和十八代守墓人的故事

愛子志願守墓卻遭車禍

據佘幼芝介紹,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東莞水南村就開始修建袁崇煥紀念園,並邀請佘幼芝夫婦前來石碣鎮為袁將軍守墓,“自己一把年紀了,恐怕完成不了這個任務,只能把希望放在兒子身上”。

2003年,面對東莞方面的熱情邀請,年僅29歲的焦平考慮到父母年事已高,表示願意自已過去工作時,卻不幸在前往吉林勸說女友一起守墓的路上突遇車禍告別了人世。

談到兒子,佘幼芝第三次流下了眼淚:“平兒從小就想改姓為佘、表達為袁將軍守墓的意願。為完成兒子的心願,我們在2003年的時候就已經把兒子的骨灰送到了東莞,並埋在袁將軍的衣冠冢旁邊。這次聽說要籌建袁崇煥博物館,我們決定將車禍賠償得到的2.8萬元捐獻出來,彌補平兒沒有實現來石碣水南守墓的遺憾。”

據瞭解,這也是300多年來,第二個埋在袁崇煥將軍旁邊的佘家人,第一個為當初冒死偷回袁將軍頭顱的佘義士。

一位民族英雄和十八代守墓人的故事

誰是第十八代守墓人?

“守墓很辛苦,也是件很光榮的事,需要守墓人作出巨大的犧牲。”據佘幼芝介紹,在世的佘家人總共還有六口,有佘幼芝的堂兄,堂兄的兒子和孫子等人。到底誰會是第十八代的守墓人呢?佘幼芝告訴記者:“還在考慮之中,但我還會繼續努力完成好第17代守墓人的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