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打好脫貧攻堅戰

組織資源如何助力精準扶貧?黨的建設如何引領脫貧攻堅?湖南省聚焦脫貧攻堅中的痛點、難點和關鍵環節,把組織資源、幹部資源、人才資源、發展資源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築牢一線堡壘、選派科技服務團覆蓋所有貧困縣等創新性手段,用黨建活力激發脫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結合職能職責,通過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建強基層黨組織、夯實基層基礎,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使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各級領導班子、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奮發有為的行動,更好地團結帶領人民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貧困地區發展能力不足,發展資源缺乏,發展思路有限,乃是貧困村基層組織的“通病”。貧困地區要想徹底擺脫困境,就要依靠做事能力強的帶頭人,打造戰鬥力強的基層組織,引領大家共同奮鬥頑強拼搏,努力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脫貧模式。事實證明,農村致富能人、企業家等,往往都具備超前的發展思維,敢想敢幹,擁有創業稟賦優勢,把他們吸收進基層組織,發揮強項,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湖南省一手抓貧困村支部建設,一手建強帶頭人隊伍,以村(居)兩委換屆為契機,既從現任村幹部中擇優“留”,又從農村致富能人和復退軍人中擇優“推”,還從務工經商能人中擇優“引”。換屆後,一大批素質高、年紀輕的優秀人才進入村級組織班子。據統計,湖南全省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6.3歲,高中及以上學歷佔比81.4%,從而以高素質班底構成基層組織,打下高質量脫貧的保障。

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越是貧困地區,人才越是匱乏,人才資源要向脫貧一線整合。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注重科技興農,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以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貧困地區科技基礎薄弱,需要科技人才幫扶,傳授先進種植、養殖經驗,引進優良品種,生產高質量農產品。

以人才資源助力科技扶貧的嘗試,湖南多年前便已啟動,今年又推出“升級版”——組建科技服務團,推進科技扶貧向貧困縣、貧困村全覆蓋。服務團團長掛職扶貧工作重點縣科技副縣(市)長,統籌負責服務團科技扶貧工作,服務團成員聯繫貧困村,打造組團式科技扶貧幫扶新機制。吉首黃金茶育苗種植脫貧致富經驗,就是典型的科技人才“點石成金”案例,充分體現出科技扶貧的優勢。

建強農村基層組織,提升脫貧攻堅能力。湖南各地採取“黨建+產業”融合模式,推動農村基層黨支部“上產業鏈”“進合作社”“入種養基地”,使黨組織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堅強堡壘,更好地組織農民跟著黨組織走、跟著市場走。鳳凰縣共成立了10個產業黨支部、115個產業黨小組,比如獼猴桃產業黨小組的黨員帶頭提供技術指導,統一聯繫銷路,規模起來了,銷路也穩定了,農民也增收了。

把黨組織建在產業上,解決黨建、發展“兩張皮”難題,不僅能夠更好地瞭解產業發展規律,亦能貼近地氣,摸索適宜的發展模式,及時反饋相關信息,幫助政府制定合理的產業鼓勵政策。事實證明,將黨建下沉到基層組織,發揮黨員帶頭先鋒作用,搭建起黨與貧困地區的溝通橋樑,把市場經濟資源引入貧困地區,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幫助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乃是一步非常有力的落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