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雕塑《春夏秋冬》,

位於重慶長江大橋南北橋頭,

於1984年落成,

是改革開放之後

最早出現的大型城市雕塑之一,

也是國內第一次將人體藝術

運用於戶外城市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長江大橋南北橋頭雕塑《春夏秋冬》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

《春夏秋冬》或許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可是,當初它的誕生卻掀起了軒然大波,

成為重慶重要的文化事件,

並引發社會各界的爭論。

重慶日報刊文:勇敢地把它立出來

反對的聲音:司機把車開到河裡怎麼辦

回憶起當年創作《春夏秋冬》的過程,今年83歲的雕塑家王官乙仍然記憶猶新。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王官乙

1977年11月26日,重慶長江大橋動工興建,1980年7月1日建成通車。王官乙介紹,在橋頭建雕塑的創意,來自時任重慶市市長於漢卿。

1978年,於漢卿到歐洲考察,在法國盧浮宮,他看到很多漂亮的雕塑,由此萌生了在重慶長江大橋橋頭豎立雕塑的念頭。這個任務交給了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文革”之後,百廢待興,藝術家們群情激奮,拿出了100多套方案。最終,時任川美副院長、著名雕塑家葉毓山設計的《春夏秋冬》脫穎而出。

這個設計方案將春夏秋冬四季擬人化,突破性地將人體藝術運用在城市雕塑的設計中。

初稿通過後,葉毓山、郭其祥、龍德輝、伍明萬、王官乙、黃才治、項金國、楊發育、何力平、羅耀輝、餘志強等組成創作組,集體創作《春夏秋冬》。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當年藝術家們創作雕塑時的情形

然而,在王官乙向市裡領導彙報此事時,事情卻發生了變化。

“展示人體藝術當時在西方已經司空見慣,但在國內還是一個禁區。所以在彙報時我介紹了雕塑的寓意,並特別強調雕塑有絲帶遮擋,是健康向上的。”

王官乙看出有領導對此並不太支持。會議結束後,他應重慶日報總編輯約稿,結合全國第四次文代會精神,寫了一篇關於重慶長江大橋雕塑的文章。

這篇題為《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約1500字,刊發於1979年12月6日重慶日報第三版,同時還配發了雕塑中《春》和《秋》的設計稿。

文中,在分析了《春夏秋冬》的形式和內涵後,王官乙寫道:“如果認為雕塑設計稿是創新的,是解放思想的,是有所突破的,是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是健康的,是美麗的,就大膽地、勇敢地把它立出來。”

這篇文章一刊出,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市委市政府、重慶日報、重慶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及藝術家共收到幾百封信。

王官乙說,在他個人收到的幾十封信中,有不少人對雕塑設計表示支持,其中工人最多。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比如一家醫院的幾個女護士就寫道:“為什麼只做女裸體,拿女同志開心。”(報紙刊登的《春》《秋》是女性)

這組雕塑在此前徵求群眾和有關部門意見時,也有人表示:“大橋上立著女裸體,司機看女裸體把汽車開到河裡去了怎麼辦?”

由於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後來,四川省相關方面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對此事進行批示,認為裸體雕像不妥。

方案被否定了,這組雕塑作品就不用了嗎?

妥協:適當地增加薄的衣服和飄帶

落成:獲評全國優秀城市雕塑作品

今年86歲的龍德輝當年負責《秋》的放大製作。他說,對於學美術的人來說,人體藝術是很美的,川美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有人體模特了。

因為有上級的文件,現有的設計方案肯定通不過。市政府隨即專程從北京請來了著名漫畫家華君武、雕塑界泰斗劉開渠、著名批評家王朝聞商討對策。

王官乙回憶,當時幾位專家勸他們妥協一下,加一點點衣服,否則,這組雕塑就做不成了。

“於是,我們就在雕塑的袖口、衣領和其他地方加了一點衣紋。”龍德輝說,就這樣,方案得以通過。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龍德輝

1981年8月2日,重慶日報第四版刊登了穿衣後的四尊雕塑小樣,並配發了葉毓山撰寫的《談談重慶長江大橋雕塑》文章,對修改進行了闡釋。

葉毓山在文中寫道:“裸體作品在美術理論和中外美術史中,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但是考慮到我國目前群眾的欣賞習慣,我們在不影響主題構思、人物動態以及人體美的情況下,適當地增加了一些薄的衣服和飄帶……”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當年葉毓山正在創作雕塑-春

終於,《春夏秋冬》的創作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可是,定稿後,選擇什麼樣的材質來創作也曾困擾藝術家們。

龍德輝說,雕塑最初考慮是用花崗岩製作,但考慮到材質老化的問題,換成青銅,可青銅又太重,為工程設計所不允許。最終,雕塑由西南鋁加工廠用鋁合金整體澆鑄而成。

鑄造的過程並不容易。西南鋁加工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從1981年9月到1984年9月,整整奮戰三年,才圓滿完成鑄造。

1984年9月26日,《春夏秋冬》在重慶長江大橋正式落成。

《春》是一位拿著花的少女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夏》是一位在水中搏擊的青年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秋》是一位扛著麥穗的勞動婦女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冬》則是一個健壯的中年男子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從最初設計到完成,這組作品一共花了5年時間。

這組人體雕塑立於重慶橋頭,曾飽受爭議,有人擔心司機把車開到河裡,護士說是拿女同志開心

當年雕塑落成剪綵

雕塑落成後,受到了各界的好評,《人民日報》也曾發表讚揚文章。1987年,它被評為全國優秀城市雕塑作品。

對於《春夏秋冬》經歷的這場風波,葉毓山生前曾說:“作品從全裸到加薄紗,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思想意識轉變的一個必要階段。”

“文革”時期的藝術,是“黑白灰”“樣板戲”的天下,是“高大全”的天下,是“前腿弓、後腿繃、揮手往前衝”的天下,雕塑《春夏秋冬》發端於1978年,與改革開放同時起步,衝破了這些禁錮,儘管其從藝術思想、藝術形式上保留著那個時代欲言又止、將進又退的缺陷,但它已無可爭議地成為重慶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詞。這是一段凝固的歷史、改革開放的無聲證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