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年前被罵「特號漢奸」,三年後拚死沙場,國共沉痛哀悼

1940 年5 月,身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的張自忠,率部參加宜棗戰役,於湖北宜城南瓜店激戰9 晝夜後壯烈殉國。噩耗傳來,宜昌10 萬軍民冒雨為他送殯,一時白花勝雪,挽幛蔽天。此日日寇飛機原定轟炸宜昌,轟炸機虎視眈眈地飛臨宜昌上空盤旋,而10 萬人竟無一人避散。也許是日寇懾於場面之悲壯,竟未敢投擲炸彈……

他三年前被罵“特號漢奸”,三年後拼死沙場,國共沉痛哀悼

張自忠

張自忠為盟國各戰區殉職軍銜最高者,且以集團軍總司令親臨前線戰死沙場者亦唯此一人。當時國民政府為之舉行國葬,國共雙方最高領導人均為之題書輓詞。毛澤東題:“盡忠報國”,朱德題:“取義成仁”,周恩來題:“為國捐軀”。當時中共不僅在延安舉行了追悼大會(同時延安《新中華報》還專門發表追悼社論),而且在42 年後的1982年4 月16 日,由國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張將軍為革命烈士(實際上,1952 年毛澤東即已簽署“革命犧牲軍人家屬紀念證”),並在京、津、滬、武漢、宜昌、漢口等地均恢復設立張自忠路。蔣介石題輓詞為:“英烈千秋”(臺灣曾拍攝張自忠事蹟電影,即以此為片名),當時曾親率全體軍政委員迎接靈柩,據說還撫柩而泣。

為洗刷恥辱,抱必死之心

張自忠何以受到全國軍民如此愛戴與痛悼?張自忠曾荷負“漢奸”罪名,而且在平津確為主和派。如“七七”事變後第三天,二十九軍一一O旅旅長何基灃曾要求主動出擊,全殲豐臺日軍,而張自忠卻加以勸阻,甚至通過上級施壓,以致喪失良機。

他三年前被罵“特號漢奸”,三年後拼死沙場,國共沉痛哀悼

不可否認,張自忠在“七七”事變中,是主張保存二十九軍實力和地盤而避免與日軍開戰的。同時,他對日軍侵華意圖估計不足,屢屢退讓。張自忠一直負責對日軍交涉,處置矛盾,“總以弭患”為宗旨,尤其滯留北平,更引起國人和輿論的一致譴責。報紙一律稱之為“張逆自忠”,文章標題竟有署《張邦昌之後》者,其抨擊無不斥其為“賣國變節”。張自忠駐守北平最後以辭職告終,1937 年7 月28 日,他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長,9 月棄職秘潛天津。日軍隨即舉行大規模入城式。輿論洶洶,張自忠不得已避離潛往濟南。蔣介石遂下令將其押解南京。當時《大公報》(上海版)曾有《勉北方軍人》之社評,舉段祺瑞、吳佩孚堅決不做漢奸為例,呼籲保持浩然正氣,“萬不要學寡廉鮮恥的殷汝耕和自作聰明的張自忠”!車到徐州站時,愛國學生還鼓譟要上車“搜查漢奸張自忠”。輿論的迭起,終於迫使國民政府以“放棄責任,迭失守地”為由將張自忠撤職查辦,但未交付軍事法庭審判。按慣例,將領擅離職地是要受嚴厲處罰的,如韓復榘就被處以死刑。蔣介石曾對陪張自忠來見他的秦德純說:“輿論反應很大……先在南京休養一段再說吧!”張自忠由此對蔣十分感激。後蔣在各方勸說下,委任張一個“軍政部中將部附”的虛職。張非常感動,表示“我只有戰死才能報答”。後來馮玉祥、李宗仁等說服蔣介石下令讓張代理五十九軍軍長,張自忠感激涕零,這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也由此下了必死之決心。在他聽到任命消息後,曾鄭重地說道:留守北平的代理市長張自忠“我張某有生之日,當以熱血生命報答國家,報答長官,報答知遇!”張自忠此言絕非隨意之語。

1937 年12 月7日,張自忠來到河南道口五十九軍軍部,大家都很高興老長官的歸來,但張只說了兩句話:“今日回軍,就是要帶著大家去找死路,看將來為國家死在什麼地方!”部下聽到張自忠此語,不禁涕淚而下。張自忠由此抱定必死之心,連部下都看出來了。

此後,張自忠無論言談或刊諸文字,均不離“死”字。如1940 年7 月16 日《新華日報》載《張自忠將軍遺書》(非給家人之遺書),尤其顯露張將軍壯烈必死之心:“我們這一次一定要同敵人在這條線上拼到底,拼完算完”,“我們在中國以後算人,抑算鬼,將於這一仗見之”!同年3 月,他指揮五十九軍在臨沂與日寇板垣師團進行拉鋸戰,抱拼死之心致電鹿鍾麟,“戰而死,雖死猶生;不戰而生,雖生亦死”。5 月1 日,將軍在湖北宜昌城東渡襄河出擊前,寫給三十三集團軍20 位高級將領一封信,亦可視為遺書,其中雲“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亡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 5 月6 日晚,將軍親筆致副總司令馮治安臨陣遺囑,明志以死報國,“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10 天之後,將軍即壯烈殉國。另外,張自忠不僅對同僚、部下言“死”明志,對外人亦不諱之。據張瑞芳回憶:她1935 年18 歲時考入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七七”事變後撤離北平,參加“北平學生戰地移動劇團”到宜昌勞軍,恰遇張自忠。張得知學生們從北平來,非常難過,他對學生們說:“北平淪陷是不抵抗的結果。”他表示一定要戰死沙場以明心“志”。同時還有張將軍女兒的回憶:張自忠在家本欲寫遺囑,但寫畢又撕了,這亦表明其抱必死之心絕非虛言。本來,李宗仁電令張將軍出擊並未要求他親赴戰場,而他不顧眾將勸阻,面對30 萬進犯棗陽的日寇,親率僅兩個團加特務營東渡襄河,亦由此可見他殺敵不惜一死的決心。張自忠終於洗刷去了“漢奸”的罪名(當然,也有史家認為張自忠在平津是忍辱折衝是為保衛國家利益),成為中華民族節烈千秋的英雄!

人固有一死,重取義千秋

張自忠不僅抱必死之心,而且死戰不退,誓不生還。

抗戰中,國民黨部隊序列中將軍殉國皆清晰可述,如佟麟閣將軍是在北平南苑被日寇飛機轟炸中彈而亡,趙登禹將軍是在北平南苑突圍時遭日寇伏擊中彈而亡,郝夢齡軍長是帶領士兵衝鋒距敵200 米處中彈陣亡,戴安瀾師長是負傷不治而歿,川軍王銘章師長、滇軍唐淮源軍長等皆為全軍戰死後自戕。唯迄今張自忠之死有種種不同說法。《中國革命史人物詞典》(北京出版社,1991 年版)“張自忠”條只雲是“壯烈殉國”,《20 世紀中國全紀錄》(北嶽文藝出版社,1995 年版)略說是“中彈殉國”。僅舉兩例,姑不再引。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1990 年臨清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蹟簡介》,其中《張自忠將軍傳略》敘述為:“十六日中午,將軍轉戰到宜城南瓜店十里長山高崗上,這時他所帶的部隊已傷亡殆盡。下午寇軍逼近,將軍已兩處負傷,包紮時,敵彈又洞穿他的前胸,卻還在揚臂呼喊部屬殺敵,並對隨從說:‘我不行了。你們要努力為國殺敵。我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可告無愧。’這時敵兵已衝到面前,向將軍刺殺,將軍抓住敵槍躍起拼搏,最後身負七處傷,壯烈殉國。”這段敘述頗為詳盡,但仍有值得探究之處。更有敘述之細者,雲擊中張將軍頭部者,為日寇第三中隊隊長堂野,隨後刺殺張將軍者為日寇231 聯隊第四分隊一等兵藤岡。

他三年前被罵“特號漢奸”,三年後拼死沙場,國共沉痛哀悼

2005 年7 月,中央電視臺10 頻道播出史料片《到大後方去》,其中涉及宜昌盧作孚組織物資大撤退一節,一位專家談及:是役中,張自忠孤身一人拒不下戰場,警衛都撤退了,日寇七人用刺刀將張自忠將軍刺死! 8 月28 日,中央電視臺1 頻道播出文獻紀錄片《抗戰》第12 集,其中宜昌檔案館人士述張將軍在戰場被炮彈擊傷,血流不止,獨坐。副官馬孝堂勸其撤退,張將軍堅決不允。他身中六彈,最後一顆子彈射中頭部,英勇犧牲!還有一種版本雲,張將軍被日寇機槍射中後,為不當俘虜毅然舉槍自戕。此幾種說法確為張自忠之死的最新版本,但所述互不相同,出入太大,尚待確考。畫家盧光照先生曾在張自忠五十九軍工作,他談過老舍先生曾寫過一部名為《張自忠》的話劇。筆者未曾讀過,不知如何描述張將軍之死。無論如何,我們今天來看他是抱必死之心絕不後退的,他要“良心可告無愧”,以一死證明其清白。張將軍殉國三年後的1943 年5 月16 日,周恩來還專門寫了紀念文章:“張上將是一方面的統帥,他的殉國,影響之大,絕非他人可比”,“……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國一段”,字裡行間有無窮感慨和懷念。

他三年前被罵“特號漢奸”,三年後拼死沙場,國共沉痛哀悼

另外,當時日寇亦感佩將軍神勇,盛殮軍祭,擬將遺體交還。蔣介石聞此噩耗,嚴令第五戰區不惜代價奪回遺骸。繼任的第59 軍軍長黃維綱親率所部再渡襄河,經兩晝夜死戰,始將遺骸奪回。其實,張將軍之死的細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藎忱不死”(馮玉祥輓詞),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亦誠如董必武輓詞所詠:“男兒抗日死沙場,青史名垂姓字香。中原倘若英靈護,豈讓倭奴亂逞狂。”中華泱泱大國,倘皆如張將軍,還有誰敢小看和欺侮咱們中國呢。(朱小平)

摘自《歷史臉譜—晚清民國風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