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占星學分爲六個學科,以及與西洋占卜的區別!

「吠陀占星學」(Vedic Astrology),與西洋占星學一樣,具備很嚴謹的體系,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學科來研究:

(一)世運占星學 (Mundane Astrology)——主要研究日蝕、行星會合、新月等天體現象,以它們的發生時間來推測一個國家或社會可能發生的現象。

(二)流年預測 (Annual Forecast)——用來預測天氣和農作物的收成前景,視乎行星橫跨天空的現象來斷定來年的吉凶。

(三)本命占星學 (Genethliacal or Natal Astrology) ——此種占星學是「吠陀占星學」的最重要部份,以個人出生的那一刻和地點來推算祿命,強調的是出生時的浮升點 (Lagna)、行星的格局以及其相位。

〔注:浮升點 (Lagna),洋人稱為「上升點」 (Ascendant),若撇開其度數不論,只論其所在之星座,則是洋人一般所稱的「上升星座」Rising Sign)。〕

(四)過運 (Transit System / Gochara) ——主要研究行星橫跨先天星圖時,與之形成之相位及關係,來推算某短暫時期的運勢和發生事件。

(五)時局占星學 (Horary System) ——以當事人問事的一刻來起出一張星圖,從而卜問事情的吉凶,與我國的奇門遁甲和大六壬等術數的概念相近。

(六)擇吉占星學 (Electional System) ——用以選擇一個良辰吉日,開張做生意、簽署合約、結婚和麵試等。由於星體在一個選定時間的位置和狀態對個人活動有重大影響,所以這個學科的基本原則,是以開始進行某種活動的一刻,來決定行星與浮升點在天空的相對位置,以它們之間的互涉關係,從而選定一個良辰吉日。

印度占星學分為六個學科,以及與西洋占卜的區別!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占星學家在前五個學科中,均以浮升點和行星在某一刻的位置來推算命運。而擇吉占星學則不然,它與其他五個學科不同,認為行星的位置和相位可以保障一個人的成功,提供了我們選擇吉時的自由。

事實上,以上的分門別類比之西洋占星學,可能會顯得有點粗略。這是因為這種分類是純粹從作用和功能上來決定的,與西洋占星學的分類不同,沒有把各種推斷技巧考慮在內。比方說,醫療占星學 (Medical Astrology)在「吠陀占星學」中也存在,不過已經包含了在本命占星學的研究範圍內。在印度,大凡研究「本命占星學」的占星學家,對以星圖來診斷個人疾病的課題,會顯得份外關心,因為這是屬於他們的研究範圍。可是在西方國家,專門研究醫療占星學 (Medical Astrology) 的,可能都是醫生,或者研究這個學科的,對別的占星學推斷方法,不會顯得太雀躍。故此,「吠陀占星學」在分類上不把推斷技巧考慮在內。若然,則派別之多,必令人望洋興嘆。

在淺述「吠陀占星學」的各推斷方法之先,筆者會首要指出它與「西洋占星學」在起例上有何分別。在起例上,兩者最大的差別莫過於在「歲差」(Precession) 問題上的分歧了。究竟什麼是「歲差」呢?

古代的天文學家相信地球是宇宙之中心,周圍有一個環繞著它轉動的巨大球體,稱之為「天球」,日月星辰,均嵌於球的內裡表面上,圍繞著地球轉。在這個體系中,太陽是循著一條叫做「黃道」的線繞著地球作週年運行。這條黃道通常均被用來作為其他行星運行的座標,它的上面排列著十二個等分的「星座獸帶」(Zodiac)。把地球赤道投射到天球上,便是古人稱為的「天球赤道」。若把「黃道」和「天球赤道」分別想像成兩個橢圓面,則此兩個面的相交點就是春分和秋分。

在兩千年前左右的春分點,星座與黃道宮是兩者合一的。不過由於歲差,春分點已沿著黃道帶後移,把宮位也帶動。故宮與星座不復再相吻合。所以有「恆星派」(Sidereal Astrology)與「迴歸派」(Tropical Astrology)之衍生。「恆星派」把星座的實際位置考慮在內,「迴歸派」則不然,後者堅持著白羊宮與春分在年曆上的關聯,縱然實際上宮與星座已不維持同步了。

今日西洋占星學派所持的觀點是「迴歸派」的主張,所以抽象的成分多於實質。而印度的「吠陀占星學」則一直強調「恆星派」的理念,歲差必須要有所調整,否則星圖會起得不正確。

就起例方面而言,「吠陀占星學」與「西洋占星學」除了在歲差上有所分歧之外,星圖的格式也大有分別。西洋的星圖是圓盤格式,在印度則是方盤格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流行於南印度,另一種則流行於北印度。然在推斷時,兩者並無任何分別,故只是傳統上的習慣罷了。

此外,在西洋占星學的星圖上,上升點是永遠放在東方,星座是隨著上升點的位置逆時針轉動。而印度則南北格式俱有分別。在南印度的格式中,星座的位置永遠是固定的,浮升點則用Lagna一字或一條斜線來標記。而北印度的格式則與中世紀時的西洋星圖十分相似,不過浮升點卻永遠是固定在上排的中間菱形方格內,換言之,十二宮是固定的,黃道星座卻不是固定的,這是南北兩格式的一大分別。

還有,在南印度的格式裡,一般不會把黃道星座填於星圖上,更不會填上十二宮的任何標記,只用浮升點Lagna一字來分辨其他十一宮位置。而北印度格式,因為十二星座位置不固定的關係,所以用了阿拉伯數字1至來分別代表白羊座至雙魚座等十二個星座,清楚刻記在星圖上。又,在西洋的傳統哲學裡,星座及行星均採用符號來標記,在印度則不然,只用文字來標記行星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