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漢族人,祖先都來自哪些古代民族呢?

網絡文學作者東旭鷹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約佔全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不過,漢族並不是一個血統純正的民族,而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史記》記載,軒轅黃帝在逐鹿之戰中大敗蚩尤,並吸收了周圍其他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族諸部落(古漢族)。華夏族在黃河流域十分活躍,先後出現了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幾位傑出領袖。


至虞舜之後,又有夏禹建夏、成湯立商、姬昌定周的事蹟,前後共1000餘年,華夏族也從內陸擴展到大海。西周滅亡後,進入東周時期(春秋和戰國)時期,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周朝諸侯國不斷擴張,覆蓋到了長江、黃河、華北的大部份地區,吸收了鬼方、東夷、淮夷、赤狄、白狄、鮮虞等諸多民族。

當時,一般認為中原地區的齊、晉是華夏族,而秦是西戎,楚是荊蠻和百越。因為早在春秋時期,楚國人就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而在五百多年後推翻了秦朝的劉邦(漢高祖)、項羽恰恰是楚人。


秦國統一戰國,建立了秦朝。秦始皇自認功蓋三皇五帝,可謂“四海定兮書同文,萬世開兮車同軌”。漢高祖劉邦平定項羽,創建漢朝。正是在漢朝時期形成了最初的漢族,並吸收了百越、南匈奴等民族。在兩漢和三國時期,常用“中國”一詞來指代黃河流域,而北方的漢人則以中國人自居。


兩漢以後,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民族融合的高潮。

自西晉的永嘉之亂開始,遊牧民族大舉進攻中原,揭開了長達三百多年的五胡亂華,導致華北遭到巨大破壞。諸如劉淵、石勒、李雄、慕容皝、姚萇、拓拔珪、宇文泰這樣的少數民族梟雄都融入了漢族血脈之中。

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吸收了諸如拓拔鮮卑、宇文鮮卑、氐族、屠各匈奴、鐵弗匈奴、盧水胡、羌(與今天的羌族不是一支)等民族。這就是為什麼隋唐兩代的關隴貴族中多有鮮卑、匈奴血統的緣故。隋朝上接南北朝,下啟唐朝盛世。隋文帝楊堅(漢人)的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就是鮮卑女人,而她的遠祖實際是居於內蒙的匈奴人。

唐高祖李淵的母親與孤獨伽羅是親生姐妹,而她們又分別是隋、唐帝王的母親。另外,在唐朝的凌煙閣24功臣之中,也有大量的少數民族,最有名的莫過於鮮卑人長孫無忌了,他的妹妹就是李世民的文德長孫皇后。因此,這一時期的鮮卑雖然已經不再以獨立的民族出現,但卻廣泛融入了漢人中。


唐朝以後,中原王朝進入了長期的衰落期。兩宋守內虛外,未能夠成為世界級的帝國,只是與少數民族共享中華。這一時期,漢地的宋王朝、河套的西夏王朝、漠北的遼王朝包括後來的金王朝分別代表了漢人、党項羌、契丹、女真四個民族,此外還有西域的回鶻、西南的大理、青藏高原的吐蕃。

這種分裂局面一直到蒙古崛起才出現改變。元朝自唐朝以後再度統一中國,而契丹、完顏女真、党項融入蒙古族與漢族之中了。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將大量的蒙古軍戶編入軍中作戰,這批人的後裔也演變為了漢人。


中外歷史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1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不是一個純正血統的封閉民族,而是華夏族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不斷與周圍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華夏族融合東夷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黃河的中上游(陝西——甘肅一帶)活躍著以黃帝、炎帝為首領的華夏族,在黃河中下游(河北——山東一帶)活躍著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族。為了獲得更多的領地、水源和食物,華夏族不斷向東發展,東夷族不斷向西發展,兩大族群漸漸相遇並爆發了衝突。

5000多年前,華夏族與東夷族在涿鹿展開了一場大戰,蚩尤戰敗被殺,東夷族併入了華夏族,擁戴黃帝位共同的首領。涿鹿之戰後,華夏族的力量進一步壯大,獲得了向東方發展的空間。炎帝、黃帝和蚩尤被尊為中華三祖。

華夏族融合西戎

周朝的領地位於西邊,西戎那邊因為大旱不斷東進爭奪適合放牧的水草土地。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因為西戎東遷的壓力而把周部落的首都從西邊遷到南邊。周穆王時期周國勢力強大發動西征,一直打到了崑崙西域地區,並將西戎的一支犬戎遷至太原。西周末期,犬戎反攻,攻佔鎬京,殺死周幽王,嚇得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陽。

周國西遷後,秦國繼承了周國的土地,同時也繼承了周國的包袱——西戎。但是秦國不像周國那麼好欺負,在秦國與西戎幾十年的戰爭中,周邊的西戎部落逐漸被秦所吞併,融入秦人之中。

漢族形成

秦漢時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華夏族開始發展成漢族。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政策,奠定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為漢族形成打下了基礎。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派50萬大軍征服開發百越,對六國之間進行人口遷徙,修建靈渠溝通湘江、珠江水系,這些措施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到了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成了漢族的主流意識。漢族國力威震各國,漢朝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顯著增強。周邊國家都把漢朝人叫做漢人,漢族由此而來。

漢族融合北胡

胡人指北方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戰爭和貿易都是民族融合的方式。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持續百年之久,匈奴衰敗,一部分逃到了歐洲,一部分歸降漢朝被漢族同化。

五胡亂華期間,數十個北方遊牧民族侵入中原建立國家,北方淪於胡人的統治之下,留在北方的漢人與胡人雜居通婚混血。民族融合有個規律: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最終被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北方的遊牧民族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征服了漢族,但是他們沒有像漢族一樣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先進的民族文化,最終還是被漢族所同化。之後侵入中原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都是如此。

漢族融合百越

百越族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指南方的各個少數民族。秦始皇時期派50萬大軍征服開發百越,50萬秦軍就此生活在了這裡,與百越女子通婚。自五華亂華始,在蒙古高原遊牧民族數次侵擾下,原來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漢族人口不斷南遷與南方的百越族融合。

漢族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由最初居住在黃河中上游的華夏族經過5000年,發展成了現在擁有14億人口,遍及五大洲的世界第一大族。


歷史觀


華夏大地主要是兩大族群衝突融合的歷史。當然,夾雜了融合南方百越的過程。但是百越的融合相對比較平和,而且早在春秋戰國到秦漢就已經完成,所以主要的衝突融合就是北方兩大族群之間較量融合的歷史。

來自中原的農耕民族和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漁獵遊牧民族為了資源財富和生存空間,較量了數千年,也就在殺戮和血腥中,夾雜著文化和溫情的碰撞,融合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過程有點枯燥,甚至刨除下面的細節,你會覺得有點無聊。

中原的農耕民族逐漸累計財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繁華競逐,浮生若夢;而漠北和苦寒之地的那些遊牧或者漁獵民族,或迫於生存危機,比如赫赫有名的冒頓單于第一次入侵中原,就是漠北大雪,凍死牛羊無數,而入侵中原;或覬覦中原的繁華,試圖入主中原。後者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

民族融合就在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環往復中,慢慢的發生了。

比如最早,華夏第一女將婦好的經典一戰就是擊敗鬼方,這是有史記載的第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這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隨後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與戎狄的衝突。實際上很有意思的是,中華統一帝國的始建者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國,其實就脫胎於西戎,還有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就是一個戎狄國家。現在的很多姓易的,其實就是中山國這些戎狄的子孫。為毛?因為中山國都城坐落於易水河畔,亡國以後就以易為姓。

然後就是著名的華夏、漢朝與匈奴的衝突。比如戰國名將李牧一戰滅葷粥十萬,這就是與匈奴早期的衝突。隨後兩漢數百年與匈奴大戰,然後匈奴不斷戰敗,分裂,內遷,典型的如南匈奴部落內附,呼韓邪單于聯姻王昭君,這樣的過程持續了一直到了三國西晉,直到晉八王之亂,匈奴又一次迴光返照,隨後消失融合進了華夏,融入了漢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次的迴光返照就是五胡亂華最早的匈奴五部首領劉淵。劉淵本是曹操安置於內地的匈奴五部的單于,本無野心。但晉八王之亂殺得是血流成河,記不太清了,可能是東海王司馬越看中了匈奴諸部的實力,昭令當時在其部下的劉淵召集匈奴諸部相助。不過劉淵還沒來得及為司馬越效忠,此人就已經敗亡,劉淵也就乘勢而起,以漢外甥自居(也沒錯,大多是漢和親公主的後代),建立了“趙漢”。

哦,對了,歷史記載:

劉淵自幼愛好學習,拜上黨人崔遊為師,學習《毛詩》、《京氏易》和《馬氏尚書》,他尤其喜愛《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

諸位要是說劉淵是外族的話,儂能有劉淵這深厚的儒家經典學識修養麼?

但這個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蓋不上了。隨後氐、羌、碣、鮮卑諸部都加入了逐鹿的戰場,諸如苻堅的前秦,氐族;姚萇的後秦,羌族;石勒的後趙,羯族;還有就是姑蘇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燕一堆燕國。

這些國家都去哪了呢?都歸入了北魏。北魏是鮮卑拓拔氏,後世目為華夏瑰寶的“魏碑”為北魏的,花木蘭是北魏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是北魏的。你不承認他們嗎?

事實上,劉淵的趙漢滅國以後,匈奴就作為漢民族的淵源之一,徹底融入了漢族;拓跋鮮卑的北魏而西魏東魏北周北齊,除了高歡高氏的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以外,都是鮮卑族。而鮮卑族在南北朝以後,也徹底融入漢族。

事實上,農耕民族和漁獵遊牧民族在中原反覆爭奪,通常的流程都是:中原富庶——遊牧民族入侵——文化融合——遊牧漁獵民族融入漢族——中原反擊,將部分遊牧民族趕回大漠草原,但大量的都融入漢族成了這個民族的一部分。

而在這個過程的反覆中,融入了的牧民漁民成了新的漢人,與原有漢人一起,面對新的入侵者,或者反擊,或者南渡。南渡的,擴展了華夏的生存空間,改變了原有的地緣結構。比如歷史上幾次有名的南渡,比如八王之亂隨後的永嘉南渡,中原士族和漢家衣冠大量進入江南,開發江南,江浙一時文風大盛,財富聚集,使得原來落後的蠻荒之地吳越成了中華最富庶的地方,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隨後就是安史之亂的大規模南遷,再隨後就是至今影響深遠的靖康之恥和宋室南遷,這次衣冠南渡影響深遠,徹底奠定了江南的地位,使得原來可以分庭抗禮的南北,發生了偏移。南方徹底超過了北方,並再沒

變過。

事實上,大家看到這裡,都能明白,所謂的漢族本就是一個融合的民族,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國度。一味地強調漢室,有意義嗎?

兩漢四百年,隨後是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北方都是匈奴鮮卑等民族;隨後的隋唐也都是原來鮮卑宇文氏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的高官;五代十國本就有沙坨人的李存勖李克用父子的後唐;北宋立國一百多年,北方先後被契丹金國統治,西北則是党項的西夏,党項本就是融合羌、鮮卑的一個民族;後南宋金國先後被蒙古所滅,然後就是大元;朱元璋滅元,但他尊奉元為前朝;然後就是最近的滿清。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狹隘的皇漢是多麼可笑。這麼一列,可以說北方的少數民族統治時間一點不少於漢族,甚至更長。為什麼不開闊心胸,因為這片土地本就屬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這就是我的答案


江上一峰青


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百分之九十二,怎麼會有那麼許多漢族,並且各地的口音也不同。如果你是一個湖南人,到達廣州,你問一個廣東人一件事,你們兩人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不要緊,你們兩人將文字寫下來,大家一看,立刻明白,這就是漢族。為何這就是漢族呢?我想解釋一下:

在殷商時,有一個姓周的叫古公亶父遊牧民族的首領,由於受到狄、羌的騷擾,他帶領部落到達今天的陝西岐山,那裡土地肥沃,古公亶父帶領部落營屋造地,成為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農耕民族。古公亶父的子孫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頒佈了周禮,要求各諸侯國摒棄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春秋時,孔子繼承了周禮,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儒教。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也統一了六國文字。漢武帝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為了提倡的“君權神授”深入到每一個人心目中去,就將儒學、漢字、漢文化、漢姓教授到普通的庶民中去。由於當時漢朝周圍都是沒有開化的遊牧民族,他們都是茹毛飲血。西漢、東漢共四百年,儒學和漢文化使漢民族成為當時最文明的一個民族,鶴立雞群,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最早的漢族。

兩晉時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五胡亂華,五胡大量屠殺漢族,中原地區有2000萬人口,到了第一次衣冠南渡時,只剩下400萬人口,羯族和慕容鮮卑不但殺漢人,還將漢人當軍糧,吃活人。拓跋珪鮮卑建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漢化,北魏以後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有一個鮮卑族的人,叫李虎,李虎因為軍功,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後升為太尉。李虎生了李昞,李昞生了李淵,李淵生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就是說,李家父子本來就是鮮卑族,但是他們將漢文化、儒學發揚光大了。如果說,沒有鮮卑孝文帝漢化,隋唐統一了中國,也是應用鮮卑文化,幾百年後,漢文化、漢字、漢姓、儒學將被打斷。

安史之亂以後,又一次大量屠殺漢族,歷史上出現第二次衣冠南渡。黃巢造反以後,唐朝進入到末期。五代與西夏、遼國平行,遼國契丹稱北宋為南夷,因為他們授官銜和文字,都是用漢制。靖康之變,金兵滅北宋,漢人第三次衣冠南渡。

南宋時,忽必烈蒙古人滅掉了南宋,崖山之後,蒙古人稱南宋漢族為南人。明被清滅掉以後,由於滿清要求漢族改變祖先的傳統,“剃髮易服”,遭到漢族拒絕。滿清大量屠殺漢族。儘管清朝有文字獄,沒有將殺人的事例記載下來,但是實際數字顯示,明末時人口是5000多萬,到了清初時只剩下1500萬人口,少了三分之二。

中華民族的漢族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融合。從五胡亂華開始,許多胡人開始漢化,北魏以後整個鮮卑族全部漢化。李世民打垮了突厥,留在中原的突厥都漢化了。五代被宋所滅,沙陀族被漢化;遼金被蒙古所滅,契丹和女真族都漢化了;清朝被民國推翻,滿清都漢化了。中國歷史上有幾百個民族,這些民族現在都看不見了,都被漢民族給漢化了。所以說,為什麼中國土地上百分之九十二是漢族,這就是被漢化的胡人,漢化的根源就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的漢字、漢文化、漢姓和儒學的力量。


張律明


0⃣️目前的漢族人主要來自於三個宗族,1⃣️一是以黃帝為核心的夏族集團,特點是仰韶文化,使用彩陶;2⃣️二是以炎帝為核心的夷族集團,特點是黑陶文化;3⃣️三是以蚩尤為主的南方梨苗集團。

但是,有多少人又瞭解我們的祖先呢?

我想這個提問能不能改一下:4⃣️【今天有哪些民族,他們的祖先來自於漢族的祖先?】

5⃣️至少有13.5億人沒搞懂“中國境內各宗族之祖先”到底是誰?我把這個說細一點,有助於大家瞭解。

1、今天的漢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周邊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56個民族中至少有2/3和我們事實上是同宗同源。

2、上古時期的人口遷徙,導致各支人口的生活及文化發生了變化,而科學研究出亞洲東部各民族同出一源,國際上稱“蒙古利亞人種”。我們稱為中國人。

3、現在所說的漢族人,在遷徙過程後的各種不同宗族的組合裡,主要是【夏族、夷族、梨苗】族的聚合。具體為中原+黃河中下游+長江各地區+遼東半島+朝鮮及東北+東南沿海……

4、這裡要說的最重要的是周邊很多(很多,但不是全部)少數民族,實際上也是和現在的漢族人屬於同一祖先。比如:

朝鮮以及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是古夷族的一支;周時稱為東胡,秦漢時期稱烏桓、鮮卑、契丹、女真…為遼金滿族的祖先。

還有一支遊獵於北方,陝北和內外蒙古,殷商時期叫土方,周時稱為獫狁,春秋戰國稱為北狄,秦漢時期稱為匈奴,元代後稱為蒙古……其中分支向西北和西南的稱為氐羌族,分佈於陝甘青藏蜀;

留在西北的另一支殷商稱為羌,周秦稱為西戎犬戎,漢以後稱為鐵勒、突厥、西夏……其中分出來一支為回族的祖先。

在西南隋唐稱為吐蕃,今為藏;還有一些去了東南沿海,就是周稱百越,後稱東越、閩越;西南還有一支周稱群蠻百濮,漢以後稱為西南夷,就是今天的苗族和瑤族。

6⃣️彩陶文化和【夏族集團】,黑陶文化和【夷族集團】,【夏夷同化】而為中華民族之主幹。就是現在漢族人的主體部分。還有一個【梨苗集團】實際上蚩尤和炎帝家是一夥的,他們的首領祝融是夏族人娶了梨苗女子生出來的混血,是帝顓頊的孫子。所以,大夥都是一家人。

7⃣️漢族人的祖先主要是這三族集團。而周邊各民族的祖先也是這三族集團。所以說,天下一家。


終南高揚


現在的漢人不是恆定不變的一種人,而是許多不同的人融合而成的新的人。現在的漢族也不是一個純粹的民族,而是由不同的民族長時間融合而成的新的民族。與其說是漢人漢族,不如說是漢文化。凡是被漢文化同化的民族都是漢族。

那麼今天的漢人,今天的漢族到底是有哪些民族融合而成的呢?

第一,漢人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在當時的年代,有三大部落聯盟,炎黃部落,東夷部落,苗蠻部落。首先是炎帝與黃帝在阪泉之戰之後實現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融合,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然後炎黃聯合起來,在涿鹿之戰打敗了以蚩尤為領袖的東夷部落,這邊炎黃部落與東夷部落也就實現了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此後華夏族一直生活於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地帶。


黃帝

第二,從堯舜禹到夏商周。中國社會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當然,無論怎麼變化,都是黃帝的子孫在統治中國。華夏族及中國社會也在穩定的向前進步,文明程度極高。基本上沒有大的內亂,也沒有很大的外患。但是到了西周時期,出現了一個作死小能手,他的名字叫周幽王,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為了博自己的老婆褒姒一笑,幹了一件蠢事兒叫烽火戲諸侯。最後的結果就是褒姒笑了,周幽王掛了。被當時西周西邊的犬戎族殺死的。也就是說,華夏族與犬戎族發生了戰爭,不同的民族在戰爭中,融合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說,華夏族有任何的犬戎族。當然是以華夏族為主,因為華夏族的文化水平最高。此後,無論是哪一個民族與華夏族或者說漢族融合,在文化上都是被漢族同化。實際上這也形成了我們的民族認同觀念:不看血脈,看文化。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就是漢族。


大禹

第三,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主題是戰爭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的領土範圍不斷的擴大。當然主要的是向南方擴展。南方的部落在黃帝時期叫苗蠻部落。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那塊土地上有一個國家叫楚國,是當時的一個大國強國。這個國家在與華夏族的其他國家戰爭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交流融合。也就是說苗蠻部落在戰爭的過程中融合進了華夏族。

第四,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化的國家。在這個時期主要是統一華夏族的標準,雖然當時各個國家都是華夏族的後裔,但發展出了不一樣的文化,秦始皇的任務就是把這些文化做一個統一的標準。於是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車同軌,書同文之類的。不僅如此,秦始皇這個時候還發動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在戰爭的過程中同匈奴族不斷的相互影響。接著又在大陸的最南方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把南海邊上的土地納入秦朝的統治範圍。這不可避免的與百越族產生了交集,也就說,百越族逐漸的融入華夏族。但並沒有完全融入。


第五,漢朝建立以後,因為漢武帝的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強硬政策,使漢朝的影響力擴展到中國的周邊地區,甚至歐洲地區。海外各國都稱中國人是漢人,民族是漢族。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華夏族演變成了漢族。漢族不僅加強了已征服各族的交流,還不斷的與海外各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這是一個漢族的向心力不斷加強的時期。

第六,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陷入了大分裂狀態。內亂不斷,戰爭不斷,外侵不斷。不僅自己人之間打內戰,例如三國鼎立,例如八王之亂。還讓外族人趁虛而入,趁機劫掠的少數民族有如下幾個: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民族趁著中國內亂,一路南下,視人命如草芥。給漢族文明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和打擊,但是在戰爭的過程中,這五個民族不是被滅絕了,就是被漢化了。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就是鮮卑族的主動漢化,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本族的文化水平太低,因此只能接受水平高的漢族文化,接受了漢族文化,也就意味著被漢族同化了,也就是說漢族又同化了至少五個民族。


北魏孝文帝

第七,到了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強盛,武力強盛。這時候,無論是隋朝,或者是唐朝受到的主要威脅是北方蒙古大草原上的突厥族。漢族與突厥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戰爭,從一開始的頡利可汗強迫唐太宗李世民結束了屈辱的渭水之盟,到最後唐朝把突厥趕到了歐洲。有一部分突厥人逐漸的融入了漢族。當然,在唐朝時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實行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比較平等的民族政策。所以在和平時期,各族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唐太宗自己說:朕獨愛之如一。當然,戰爭的手段也還是有的。無論是哪種手段,在唐朝時期,漢族與其他各組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多,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例如唐玄宗封回鶻的首領為懷仁可汗,例如唐玄宗時期加強了與靺鞨族的交流,封其首領為渤海郡王,建立了渤海國,被稱為海東盛國。例如加強了與南昭的聯繫,封其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漢族進一步整合壯大。



唐太宗

第七,到了宋元時期是國家政權分立時期。主要有宋朝遼國西夏國,以及後來的金國,蒙古國,元朝。這些政權都是由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也就是說這些不同國家的戰爭就是不同民族的戰爭。在戰爭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不同民族之間的大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慢慢融入了漢族,女真族蒙古族也被漢族文化同化。戰爭越頻繁越激烈,民族融合的程度就越高。毫無疑問,在融合的過程中,文化佔優勢的漢族處於主導地位。只是漢族的又一次擴大。

第八,到了明清時期,漢族政權與蒙古族滿洲族的戰爭越來越頻繁。交流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後來的滿洲族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以後。滿洲族的文化基本上是漢化了,跟漢族的習慣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但是內部仍然是有著不同的聲音的。直到近代史上,被西方入侵以後,尤其是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以後。為了團結抗日,中國的民族團結程度達到了歷史的最高。並在近代史上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稱號。

現在在新中國時期,我們實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斷向前發展,漢族的民族文化在其中主導發展。漢族是由許多民族共同形成的,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祝我們的民族繁榮昌盛。

以上觀點,請各位指正。


古往來今話歷史


觀點制勝

我不知回答過多少回了,可是還是有類似問題被問出。我覺得是不是可以把類似問題整合在一起,或有個歸類鏈接。這樣就不必反覆問了。

首先漢族人得名於漢代,但群體形成是在周代。周代不僅是改朝換代,而是人口從根本上改變。周人幾乎都來自西部,是北三苗等兩種羌人返回。秦代更是大量吸收西戎北三苗人口。商代人主體其實是O2這個群體,以及苗瑤。周滅商後他們分別向南北潰逃,O2b隨萁子北逃,一是形成朝鮮,二是融入東北民族,三是渡海成為日本民族重要成員。而O2a居住靠南,則向南潰逃。一路逃到四川貴州一帶,後來受羌人、漢人衝擊再次南逃就形成泰民族,至今攀枝花還有傣族。涼山彝族裡也有20%左右O2a成分。泰族源自古撣族,其實就是商族。除了跑了的,還有一部分留下的就是周代的宋國以及楚國部分成分,比如湖南漢族裡就有大量。

周代以後鐵器逐漸普及,人口增長,到了後來農耕人口與西部遊牧人口已經不成比例。比如現在這種科技交通大發展時代蒙古國也只有兩百萬多人,在古代人口就更少了,因為環境惡劣,養不活那麼多人,就那點人平時也要靠互相戰爭打劫或聯合南下打劫過日子,所以後來遊牧每次進入中原都是進入中原人口的汪洋大海。就像滿清也就十萬人不到,其中還有的是漢人、蒙古人等。漢民族能夠同化少數民族依靠的首先是絕對的人口優勢。

漢民族主要源自北三苗羌人和商族遺留。北三苗羌人其實就是西戎牧羊人,當年戰敗被髮配敦煌地區的陶寺人,現代基因測試也完全證明漢族主體與龍山文化陶寺人完全一致。所以才有洪洞大槐樹為天下故鄉的傳說。也才有了後世將別的故事與陶寺人被迫離開遠走敦煌的故事融合成的蘇三起解。因為苗蠻為黃人老三,蘇是其一個重要符號,洪洞地名又是兩個故事重合點。北三苗返回的成漢族,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隋唐。所以今天測基因發現漢族血統非常純正,因為無論返回先後,基因都反應為苗蠻北支北三苗,且後來返回的其實是少量的。沒有返回的入藏成藏族,入東胡成蒙古,入緬北成克欽、欽族等。還有順著藏彝走廊入彝族的,至今很多彝族還叫羌彝。

漢族大概最早是從青海甘肅新疆這一帶返回,所以在漢族戲曲服飾裡能找到藏式裝束,尤其廣東粵劇保留更為明顯。且也只有漢族和藏族有水袖舞蹈,陝北地區唱腔信天游與藏式唱腔有類似。苗蠻有一個重要的祖先認同就是青帝太昊伏羲。所以苗族至今自稱蒙或芒勾,芒勾就是泰國首都曼谷和蒙古一詞的由來,也就是青帝太昊祭司勾芒的反念。在泰語裡芒勾指龍,龍則指風。勾芒反念為芒勾,就像帝鴻氏混沌反念為敦煌,帝鴻氏就是黃帝有熊氏。洪洞也是紅和東的意思。當年陶寺戰敗被髮配敦煌,後來商人打敗夏人,於是作為北三苗象徵的饕餮出現在青銅器上,由於是去西部牧羊,所以饕餮是羊形象,擊敗陶寺人的石卯遺址發現了很多頭顱坑,這又對應了饕餮無頭的形象。還有兩個無頭的,一個是蚩尤,一個是刑天。蚩尤可能很早,這裡不說,刑天其實就是負責制五刑的皋陶,事實上帝舜大禹集團擊敗了帝堯後裔皋陶,才分的北三苗。而當年帝堯在大洪水時代打敗大鯀,造成顓頊氏後人四散,經過幾百上千年後西逃四川的帝舜集團由甘肅陝北打敗皋陶重入中原,也如法炮製分了北三苗。這兩次被迫外遷,也就造成兩個黃白聯姻聯盟在西部和東北部的分支西進形成後來的古埃及,蘇美爾,迦南地區猶太文明,以及帶領奴隸創造印度河文明。後來猶太有十支以色列支系東歸就是商代返回到西部的羌人。後來返回中原的成了漢族,沒有返回的就是西部民族。這麼一說大概會覺得從時間上有問題,其實我們的歷史記載省去了非常長的時段,比如大洪水大鯀時代就是猶太的起點,五千七百年。而大禹是被髮配西部以後不知過了多少代從西部返回的。說兩人父子關係也只是表明為一個世系,帝舜時代主要是西逃到四川並建城成都的那個時代,其歷史估計很長。大禹取得帝位也可能是一個朝代,然後才是夏啟建立的夏。大禹不是夏啟父親可能性很大,說是父子也只是表明為一個世系。夏啟建立夏以後將白種日耳曼有扈氏驅逐出去。夏亡後,黃種猶太返回,周代入中原,將東夷裡的穢貊趕向東北,而原來留在湖南的白種也隨商人南逃,最後融入泰族以及形成柬埔寨,還有部分與泰族一道形成越南占城人。這支白種就是與苗蠻聯姻的熊族,與印度白種、古羅馬人、斯拉夫人為同種,而在西部形成的是西戎北三苗與斯基泰這個聯盟,其文化類型特點幾乎一致。夏代以前有很多白人,歷史上驅逐了很多,夏代多數被驅逐了,商代還有少量遺留,至周代將遺留的也一併驅逐。周代以後白種只是微量存在。這也是後來漢民族以及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幾乎都是黃種後代的原因。


國病


根據史學家考證。明末官方記載的6000多萬人口,其中不包括替人打工的僱農、不願交納稅款的人以及那些黑戶,還有賤民等等,實際上大部分人口都沒有統計過。劍橋中國歷史說當時明末的人口大概有兩三億。當時滿洲八旗的人口大約只有二三十萬。

我個人認為應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對於一個民族是很重要的,當年汪精衛時期,就有人因為批評秦檜而被76號逮捕入獄,關進了76號魔窟。馬士英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漢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錢謙益是以反面出現,並沒有把東林黨人都當成正面。周延儒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儘管當時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馬士英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六大奸臣。有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說:馬士英、方國安和金聲桓,是荼毒滅亡南明魯監國政權主要力量?這三個人都是漢族人,但是馬士英和方國安是魯監國政權手下的臣子,而金聲桓早已投降了清朝。\r

《續明記事本末》記錄著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r

\r


e_listen141814398


細讀諸位文章,大都將中華民族的融合過程敘述清楚。一言概之,現在的漢族絕不是一個純正的單一民族,而是在數千年來的民族大融化過程中眾多少數民族融合的複合體,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實際上就是民族融合的過程。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入侵與征服,也是將自己融化到主體民族的過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族,夷族,以及南北朝時期五胡十六國的匈奴、鮮卑、氐、羯、羌等民族等,再如唐宋時期的契丹,党項,瓦喇等,這些少數民族都順應了歷史。而蒙古人在征服亞歐的同時征服了中國,建立了元朝,也融入了中國,滿清入關建立了大清也將自己融入了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族統治,滿族人紛紛改為漢姓,解放初期統計全國滿族人不到一百萬,改革開放以後滿族人突然增加了幾百萬!

不少滿族人又恢復了滿姓。

本人想說現在的民族自治制度不利於民族融合,所謂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裡的少數民族依然是少數,反而多數的漢族人被少數民族自治了!這不是人為製造了矛盾嗎?我曾經到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工作,全旗二十幾萬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是漢族人!這樣的自治區,縣,旗有何意義?


樂齋3


華夏之前說不清。華夏第一次融合,是周族與羌,戎,東夷。漢族從漢朝開始第一次融合,是古華夏和南方苗,越,西南的蜀,建立了以苗裔為領導的漢王朝。漢朝後五胡亂華和漢族南遷,跟鮮卑匈奴羌氐羯以及越等融合。唐末又有沙陀,契丹等北方遊牧民族入主。宋時東北漁獵民族女真在長江以北廣泛定居。元朝蒙古人橫掃舊大陸,許多民族西域人以奴隸或者商人身份第一次進去中原,凡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無論是混血還是純漢族都變成了回族。明時將雲南納入行政管理範圍,西南少數民族開始跟漢族融合。清時擊敗準格爾,新疆時隔千年重新納入天朝版圖並在左宗棠再次征服後實現行政管理。西康在民國時建省實現行政管理,西藏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可以說。今天的漢族,實際上是歷史上所有在這片土地生活民族的總和,或多或少都有血緣上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