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就是鑄幣廠廠長!

大家都知道,牛頓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愛因斯坦一樣幾乎是物理學的代名詞。而鮮為人知的是,牛頓還是一位貨幣專家。1696年,牛頓應英國時任財政大臣的舉薦,出任皇家鑄幣廠督辦一職。

牛頓就是鑄幣廠廠長!

在17世紀,銀幣是英國的基礎貨幣。由於鑄造工藝較為粗糙,新鑄銀幣投入流通後,人為偷銼和自然磨損會導致其含銀量不斷下降。這些含銀量不足的“劣幣”會驅逐“良幣”,造成市場上流通貨幣量不足,引發通貨緊縮。所以,英國政府每隔一段時間便要進行貨幣重鑄,將市場上的舊幣按照面值兌換成足值新幣,差價損失由政府彌補。

牛頓就是鑄幣廠廠長!

然而,重鑄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貨幣重鑄後,市場上流通的銀幣數量依然在不斷下降,新幣幾乎在市場上一經流通便消失了。

究其原因,當時,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導致黃金與白銀的兌換比率存在洲際差異,等量的黃金在歐洲可以兌換到的白銀要比在亞洲兌換到得多,所以大量英國商人在國內將黃金兌換成銀幣,熔化成銀塊出口到亞洲,然後再兌換成黃金運回英國獲利。

面對這種情況,英國政府試圖通過抑制金幣的名義價值來緩解黃金與白銀兌換比率的不斷走高。1696年,政府規定1金幣的價格不得高於22先令;1699年,進一步下調至21先令6便士,但是白銀出口勢頭無減。而牛頓強烈建議將金幣價格削減至21先令。

此後,鑄幣廠在牛頓的指導下主動進口黃金,希望通過增加國內黃金供給量,藉助供求法則來讓金價自動回落。1717年,英國財政部發布公告,以牛頓的建議為基礎,將金幣的名義價值確定為21先令。

這些措施在當時取得了積極效果在黃金大量進口時期,民眾將越來越多的黃金送至鑄幣廠鑄造金幣,而很少有人拿白銀兌換銀幣。所以鑄幣廠鑄造的銀幣數量在不斷減少,卻“被迫”鑄造了大量金幣。

市場中金幣數量的擴張為其取代銀幣提供了數量基礎,民眾開始越來越普遍地接受金幣作為交換媒介和納稅工具,銀行也開始將金幣作為儲備貨幣。雖然直到1816年,英國才以法律形式確立金本位制度,但是眾多金融史學家認為,在1717年以後英國實際上已經是一個金本位制國家了。

牛頓“提前”了將近100年,讓黃金開始作為本位幣走上歷史舞臺。黃金士的價格水平穩定地持續了200多年,直到1931年,英國宣佈脫離金本位。

牛頓就是鑄幣廠廠長!

而美元與黃金的掛鉤開始於1945年,參加佈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佈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確定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佈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

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

牛頓就是鑄幣廠廠長!

於是在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暫停國外央行以美元兌換黃金的權利。從此,美元是美元,黃金是黃金,美金不復存在。

當美元與黃金脫鉤的決定宣佈之後,美元地位下降,美國徹底進入了有恃無恐的高速印刷發行美元時代。1970年之前的50年間,美元現鈔發行數量只有700億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三年,美元現鈔已經增長到2.3萬億美元。美國依靠40年連續不斷地生產美元並“出口”到世界各國“換貨”,為美元統治世界鋪平了道路。

同時,也讓通脹像傳染病一樣遍佈全世界。而美國人獲得了美元貶值過程中難以詳說的好處,通過借債貶值再借債再貶值,循環往返,大量無償佔有了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社會財富。簡單地說,美國“出口換貨”,各國“出口換匯”。資料顯示,僅過去5年間,美國利用美元貶值使其對外債務“蒸發”了3.58萬億美元。

今天我們給大家講一些關於各國貨幣的單詞。比如說dollar,不光美元用這個詞,其他貨幣也可以用這個詞,比如港幣,HongKong Dollar,加拿大幣,Canada Dollar。在法語國家,比如盧森堡、瑞士、比利時、法國,使用的貨幣叫做法郎,也就是franc。在北歐國家,使用的貨幣叫做克朗,這個詞來自英語的crown。而英國的貨幣單位就是磅了,也就是pound。比磅更小的是先令 shilling和便士penny,有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叫《月亮與六便士》。美元中,1個dollar等於100美分,cent,5美分叫nickel,也就是用金屬鎳做成的硬幣。10美分叫dime,25美分叫quarter。

感謝您的收聽,我是輝哥,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