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僧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依靠一首詩載入詩史,而且我們都會背

初中的時候我們學習語文課文,對朱自清的《春》印象很深刻。朱自清的散文,有著特有的文人氣息,從《匆匆》到《背影》,再到《春》,無一不是娓娓道來。講述的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說明的也都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是卻也最貼近我們生活的。

詩僧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依靠一首詩載入詩史,而且我們都會背

尤其是《春》,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也預示著我們當年正處在一生當中最好的時光,代表著活力,代表著希望,代表著未來。尤其是作者在這篇課文當中引入的一個侍僧的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更是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而且這句古詩,激起了我們瞭解全詩的渴望。且看: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僧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依靠一首詩載入詩史,而且我們都會背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絕句》,作者是南宋詩僧志南。志南是這個僧人的法號,他的真實姓名沒有流傳下來。不僅如此,他的生卒年月以及人生經歷,歷史上都是一無所知。但是這並不妨礙這個侍僧青史留名,哪怕是用他的法號。

作者一開篇就寫出春光的美好,“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大地回春,天氣轉暖,作者在高大的樹蔭下拴好了小船,手持柺杖,慢悠悠的走過小橋,欣賞這美麗的春天景色。

詩僧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依靠一首詩載入詩史,而且我們都會背

這兩句古詩雖然只是在交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場景,但是卻在我們眼前展開了一幅流動的畫卷。一個僧人,一艘小船,春風,柳樹,柺杖,背影……這是春天獨有的景色,是其他任何季節都無法比擬的美麗。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兩句寫春雨,“無邊絲雨細如愁”,春天的雨水就是如此,淅淅瀝瀝,卻滋潤著世間萬物,讓萬物得以生長。春雨打溼了詩人的衣衫,也打溼了在路旁開放的杏花。杏花得到春雨的滋潤,開放的更加鮮豔,更加嬌嫩。

詩僧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依靠一首詩載入詩史,而且我們都會背

伴隨著春風,春雨也打溼了詩人的臉龐。雖然有一絲的涼意,但是卻也不讓人感覺到寒冷,和秋雨、冬雪打在人臉上的感覺完全不同。在春風春雨的滋潤下,柳樹枝發芽長出了嫩綠細長的柳條,更為這春天增添了一份綠色。

詩僧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卻依靠一首詩載入詩史,而且我們都會背

詩僧志南的這首詩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名氣,雖然這個詩人的真實姓名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這首詩卻使得他在詩歌史上名垂千古。因為朱自清的這篇課文,我們瞭解了這首詩,這個詩人。也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用字暢達明快,我們當年很快就背過去了。如今時隔多年,我們依然能詠出“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可見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