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你今天的選擇,藏著你10年後的樣子。

很多人嘴上喊著努力,身體卻在習慣性偷懶,而最悲催的不是不努力,而是從不抬頭看路,陷入了財富與認知雙重貧乏的“死循環”。

所謂人生質量,不是年齡的簡單相加。太多人吃過虧、見過世面,卻依然沒做好決策、沒過好一生。而那些跳出人性侷限看待自己的人,最終會得到時間的獎勵。耐心讀完本文,你一定會有所啟發。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比房價更先崩潰的,

是陷入“死循環”的生活

電影《我不是藥神》裡,有句戳心的臺詞:“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為什麼貧窮成了一種病?

其實,“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同行吐槽老東家的帖子,他抱怨新領導上任,打碎了自己“舒舒服服養老”的目標。這位同行不過35歲,原本是個基層小幹部,因為公司的架構調整,被迫裸辭,接著是“離開的這半年,我過得真不開心”。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年紀輕輕,不以“養老”為恥,反而把“養老”當成理所應當,明明三十多歲的人卻活成了五十多歲的樣子。結局正應了那句話:時代拋棄你,連聲再見也不會說。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美國有本暢銷書叫《我在底層的生活》 ,作者在不同的城市體驗了六種工作,有零售、保潔、老人服務等,然後得出底層貧窮的一個“死循環”——窮人因為資源少,雞毛蒜皮的利益都在搶,結果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陷入一個狹小的圈子無法自拔。

經濟上的窮不可怕,認知上的貧乏更可怕:這就是普通人的最大思維障礙。

反觀那些牛人或高手,他們往往能跳出人性的侷限,在思維和行動上都有一些共同特質,而時間最終會犒賞他們。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時間最終會犒賞5類人

1、超強的自我迭代

周有光說過一句話:“人生的偉大,在業餘。”

很多人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就不願花時間學習了。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平時工作那麼忙,自己也沒什麼大的追求。而真正的牛人不會甘心重複自己,他們有旺盛的求知慾,他們會不斷學習、不斷迭代自己。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李嘉誠就是這樣一位典型代表。在他創業的60多年裡,經歷過無數動盪,卻沒有一年虧損。李嘉誠每天用90%以上的時間思考未來,晚飯後看20分鐘英文電視,睡前一定要看書……

要知道,阿爾法狗的研發公司被谷歌收購之前,李嘉誠就是投資人之一。臉譜網、比特幣交易平臺BitPay、蘋果手機的Siri、通信軟件Skype,也都有他的投資。

成功不可複製,但並非不可學習。用李嘉誠的話說:“人工智能時代,時時刻刻要靈敏、快知快明,要有獨立思考的悟力,能運用想象把現實、數據、信息合組成新。”

2、重視“二三級效應”

普通人過於看重“一級效應”,而忽略了二三級效應,所以很難實現目標。

所謂“一級效應”一般是我們實現目標要克服的誘惑。總盯著一級效應是人的本性,不過最好還是把精力放在二三級效應。

這就好比鍛鍊身體,身體不疼嗎?不痛苦嗎?鍛鍊身體當然痛苦,但比起身材走形的痛苦,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深度學習也很痛苦,但是比起無知的痛苦、事情搞不定的痛苦,又算什麼呢?

慾望管理是重要的人生技能,需要儘早培養、鍛造。高手總是“反人性”的行動派。當你戰勝本性中的懶惰、“即時滿足”,你就會慢慢活出理想的自我,所以不要做短期受益,長期後悔的事。

3、多跟高手過招

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性格和抱負。態度是會傳染的,你可能認為自己很強大,但沒有人可以強大到永遠不受消極態度的干擾。

俞敏洪說過,做事要爭當“雞頭”,交友要甘為“牛後”,因此在每個時期,他都和最優秀的人做朋友,因為“跟著牛人跑,這樣你會不知不覺跑得更快。”

當年考進北大後,俞敏洪發現周圍的同學都很優秀,他沒有陷入極度的自卑,而是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王強和徐小平都是他在北大主動結識的朋友。後來新東方“三駕馬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在中國企業傢俱樂部裡,他重複著相似的模式,依然很少發言,在柳傳志、王石、馬雲講話時,俞敏洪就聽著,他們杯中沒有水的時候,就給他們倒水。

“我一直認為我在商業模式、創新思想方面是很落伍的人,跟他們交往,我能學到氣度、眼光、格局。這些東西對我的事業發展來說,太重要了。”

人都是環境的產物。優秀的人就像一團光芒,你和他們在一起久了,就再也不想回到平庸和黑暗。

4、價值導向

真正的牛人一定是價值思維,而非價格思維。

他們內心是篤定的,不會被時代裹挾,眼饞別人賺了多少“快錢”。比如創業這件事,首先一點是做產品,而不要做生意。好的公司能夠創造真正的長期價值。

華為發展到今天的關鍵,就是沒有做過跟主航道業務無關的任何產業,包括房地產。

有一次,任正非被政府官員接見,一位書記說,“老任啊,你做通信賺點錢不容易,我們歡迎你搞園區,給你們市裡最好的地彌補一下。”

任正非毫不猶豫地婉拒道,“書記,我們只懂小生意,不懂房地產,我們沒做過任何的多元化,也不打算走資本化的道路。”

今天全球500強裡面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但是對比之後你會發現,歐美的500強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在單一產業裡持續聚焦的行業老大;而我們的企業這也佈局,那也佈局,美其名曰“建立生態”,相當程度是機會主義,什麼東西都想抓住。

價值導向,在當今這個什麼都缺但從不缺概念炒作的時代裡尤其可貴。

5、重視信用賬戶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信用賬戶。

無論是做生意,還是跟人交往,任何時候都別糊弄人。糊弄別人就是糊弄自己。

早前,採訪一位黑龍江的優秀企業家,她經營的公司是當地的食品業龍頭。2013年,她貸款建設的大型工廠剛竣工,趕上行情下滑、營收大幅削減,資金鍊非常緊張,企業幾乎命懸一線。

就在這時,常年合作的供應商出於對她的信任,“原來打款30萬的變成50萬,原來打款60萬變成100萬”,紛紛慷慨解囊,給予她資金支持,幫她渡過難關。

信用是信用者的通行證。他們看重信用,奉行利他主義,不為眼前的私利投機取巧、損人利己。正如高盛CEO漢克·保爾森所說,高盛有三個重要資產——員工、資本和信譽,“我們最不願失去的是最後一個”。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讓有信用的人過得更好”

有過借錢經歷的朋友都知道,一個人借錢之後的態度,最能看出他的人品。遺憾的是,這種人品檢驗方式的成本過高。

我們看一個人到底講不講信用,其實就是看他的人品怎麼樣。移動互聯網時代,有沒有量化的方式可以判斷一個人的信用水平?

2012年初,受郵箱中的信用卡賬單啟發,連續創業者孫海濤誕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做一個信用卡管理的工具。這個想法一開始並不被合夥人看好,他們甚至有過激烈的爭吵,因為合夥人認為這個產品沒有市場,“沒有人會使用的”。

而孫海濤堅持認為,“管理信用卡這件事我也不知道怎麼賺錢,但我就覺得這個有價值。”孫海濤和幾位工程師,在杭州的一家賓館裡創立了“51信用卡”。

“讓有信用的人過得更好。”

這是孫海濤和合夥人一起為公司定下的願景。

在互聯網上借錢,最怕對方會造假。經過6年的摸爬滾打,孫海濤摸索出了一套量化用戶人品的方法,來判斷用戶的真實情況、還款能力、還款意願等等。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信用就是用戶為了兌現承諾而克服困難的總和,總和越多,信用值就越高。”孫海濤經常在公開場合講這句話。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互金行業大蕭條,它靠什麼勝出?

最近,P2P平臺爆雷的信息刷屏了,頻繁爆出的清盤、跑路事件讓行業陷入了恐慌。央視和新華社站出來發聲:真的P2P不會跑路,跑路的平臺,都不是真正的P2P。

7月13日, 51信用卡正式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成為在港上市的又一新經濟概念股,與互金行業的哀鴻遍野,形成頗具戲劇性的反差。

不到35歲,你真的不知道這5件事多重要

在51信用卡敲鑼的那一刻,大家看到的不是創始人孫海濤,而是51信用卡的兩位創始員工——汪擁軍和伊雄軍。創業之初,他們曾和孫海濤,窩在賓館裡閉關開發,幾乎是足不出戶,吃飯、睡覺、工作,全部都在酒店解決。

孫海濤一行人在那裡住了1個月,每天就是幹活、吃飯,兩點一線。久而久之,他們和服務員變得很熟。孫海濤就跟服務員說,“未來有一個很NB的手機上的軟件,叫做51賬單,你們要記住。”

現在的51信用卡,註冊用戶達8100萬人,管理1.12億張信用卡,成為了曾經孫海濤口中的“NB的手機軟件”。對此,孫海濤有些“惋惜”:“可惜後來51賬單改名字了,她們(服務員)一定也不記得了。”

51信用卡和8100萬人的信用故事

從單純的記賬工具到信用卡管家,再到金融服務平臺,成立6年,51信用卡目前的主營業務,涉及個人信用管理服務、信用卡科技服務、線上信貸撮合及投資服務,旗下有投資平臺51人品,借貸平臺51人品貸等等。

如果說小米的上市,代表著新一代互聯網公司的崛起;那51信用卡的上市,則是在信用卡管理領域中,闖出的一隻獨角獸。

隨著如今互聯網的發展,金融服務已經逐漸跳出精英階層轉而群眾最大化,大多數人都能逐感知到,無論是電商還是移動互聯網的支付,規模、成長和密度都是遠超歐洲甚至美國。

而在這個最先到來的普惠金融時代,孫海濤堅信,他們“讓有信用的人過得更好”的信仰正在加速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